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提問:

“5歲孩子太喜歡玩手機,時刻惦記。玩玩具玩不了幾分鐘就不想玩了,就想要手機。雖然他看手機有時玩遊戲,最多時候是玩兒童學習類的,比如寶寶巴士之類的。可是覺得對他的眼睛不好。不讓玩或者玩的時間上限制,他就哭鬧,不吃飯,不配合一切。聽說總是玩手機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家長提問:

“我兒子14歲了,這兩個多月就迷上了手機,對什麼都無所謂了,怎麼辦啊!着急!“

家長提問:

“孩子叛逆,玩遊戲不去上學怎麼辦?”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什麼原因讓孩子沉迷電子遊戲

時代大浪將人們捲入了科技產品的海洋裏,生於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天生的“海上人”、“弄潮兒”。許多還在學步車裏,呀呀學語的寶貝娃,可能已經知道手機是個會響會閃光的東西了!放眼望去,路上街邊、公車地鐵,手機、IPAD、電子屏,處處可見,加上網絡信號的大範圍覆蓋,隨時隨地上網已經成爲現實。

可見,電子產品的普及化,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備性,成就了“沉迷”的第一項生成條件,我們的孩子們避無可避的會越來越早、越來越方便的接觸到它們。而電子遊戲、網絡世界的自身魅力,以及虛擬世界營造出的那份無所不能的力量感,是“沉迷”的第二項生成條件。

在上述的硬件條件以外,也是最爲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因,則還是來自於我們的家庭教養方式。遊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電子遊戲產品也是一種遊戲,有着它合理、正確的玩法,家長的不會“玩”,往往是導致孩子“遊戲沉迷”行爲的直接原因。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第2張

家長學會區別什麼是“遊戲沉迷”

-從心理上對電子遊戲的強烈渴求,不玩電子遊戲就顯得急躁而難以抑止,無法從事生活中的其它事宜;

-對電子遊戲有強烈的依賴感,只要玩着遊戲就將所有事情拋諸腦後;

-由於這種失去控制的玩電子遊戲行爲而影響到生活、學習、社會功能等;

-目前我國對“遊戲沉迷”定義入精神類疾病的是 “青少年遊戲成癮”,也就是說有年齡界定。

基於以上四項區別原則,

出現在低齡兒童身上的“遊戲沉迷”行爲,

家長要學會從以下四個角度進行判定:

(1)興趣愛好;

(2)自控能力差;

(3)將電子遊戲當保姆、當朋友;

(4)叛逆期。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第3張

以“玩”攻“玩”

-當然要讓孩子玩遊戲,

但既然是玩遊戲就要有規則

說到孩子玩電子類遊戲產品的規則,

首先,就是一個年齡規則,這裏參考法國精神分析師及心理學家Serge Tissron 賽傑·蒂斯倫的“3-6-9-12”中提到的一個年齡規則,結合國內的情況建議家長:

3歲前不讓孩子接觸電子屏(手機、電視、IPAD);

6歲前不玩遊戲機(IPAD,手機上的遊戲;

9歲前不上網;

12歲前不使用社交網絡,不用手機。

其次,電子遊戲產品的提供者肯定是來自父母或長輩。在孩子開始接觸電子遊戲前,家長就要和孩子說好玩遊戲的時間和要求,設定使用時間提醒功能(例,鬧鈴中的計時提醒),獲得孩子承諾後,可放手給孩子游戲時間。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第4張

-家長也是“玩家”

以玩家的身份對待孩子接觸電子遊戲產品,就是說家長要了解遊戲的種類、適合年齡、以及遊戲對兒童能力開發的助益。有過濾、有參與、有要求的讓孩子玩電子遊戲,這裏的“要求”是指家長可以在孩子玩的某項遊戲中,對孩子提示限時、限分的任務性要求,讓孩子去挑戰。可以對注意力不集中,失敗後易放棄的孩子有良性助益,同樣,也可以對過度的玩遊戲進行到限制。

另外,家長在瞭解孩子所玩遊戲內容的情況下,要學會引導孩子區分虛擬與現實世界,例:車類比賽的遊戲,以此可以引出對孩子交通規則的教育,讓寶貝們認識到亂穿馬路的危險性,以及速度加快後的難以控制性,順帶告誡孩子出門在外的安全規則。

巧爸辣媽,如何用“遊戲”喚醒“沉迷遊戲”的孩子 第5張

-不要將孩子玩電子遊戲“玩”成條件籌碼

有不少家長會將電子類遊戲產品作爲打發孩子,獲取自己安心做自己事的解決工具,或者,將玩電子遊戲作爲孩子成績好壞、表現好壞的獎勵與懲罰方式。這種“條件籌碼”式的“玩”法,極易導致孩子發展出“遊戲沉迷”的行爲。

以“遊戲”的方式教會孩子正確的玩法,以同盟者的身份對待孩子游戲時間過度,採取逐步減少遊戲時間方法,幫助他/她們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記住,方式可以靈活“玩”,但原則是:

家長千萬不要站到“敵對場”去教育孩子。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