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這個細節很傷孩子,家長知道嗎?

這個細節很傷孩子,家長知道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還不知道這個細節很傷孩子,今日小編在這裏分享了,家長可要記住了,孩子年幼的時候沒有安全感,需要的是強烈的親密感,適時的給予孩子最需要的纔是成功的媽媽。

陪伴孩子,少一些指揮,多一些引導,不要用過分的管控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

今天出門走親戚,碰到了很尷尬的事情。

去姑姑家送東西的時候,姑姑家的小表弟正在玩玩具,看到我進門,把我拉到沙發上看他的寶貝,他拿出心愛的超級飛俠玩具邊講邊變形。

不知道是不是玩具玩的次數多了,變形沒有變好。小表弟瞬間不高興了,拿起玩具往地上摔。

姑姑看到這一幕很生氣,走過來邊收拾玩具邊說:“你個調皮孩子,你再摔一下試試,試試。”

小表弟順手拿起另一個玩具摔到地下。

姑姑更加生氣了,一把把小表弟抓過來,說:“你膽大了啊,我看你再摔一下試試,試試。”

小表弟又伸手去抓玩具,沒等他夠到玩具,姑姑的巴掌已經打在他的屁股上。

小表弟哭的大聲,姑姑打的用力,姑姑還不停的說着:“你再摔啊,你再摔啊。我看你摔。”

小表弟哭鬧:“是你讓我摔的,是你讓我摔的!”

我趕緊把小表弟帶到別的房間去勸,姑父也去哄姑姑,過了半晌姑姑才忍着氣去做飯。

姑姑想讓他不摔玩具說了反話,小表弟順着字面意思去摔玩具又捱了打。

用帶負面情緒的反話誤導孩子,是很多媽媽正在做的事。教育專家曾指出:媽媽隨口說出的話,對孩子的行爲有深遠影響。

語言既是治療傷口的良藥又是傷人無形的利刃。語言的反面強化就是語言暴力。

北京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親子專家趙紅梅說過“說反話”的教育方式越用越糟糕。

媽媽生氣的時候說出不適當的話,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發現什麼是“反語”,“聽話照做”的結果是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差。

小晴在結婚前是有名的暴力女,懷孕生子後,才發現她有柔情和順的一面。

這個細節很傷孩子,家長知道嗎?

她家的寶寶是個嬌氣的小公主,一點小事都會眼含熱淚,按小晴的話說:我的暴脾氣啊。

不能總對女兒發火,在女兒腫着紅眼泡時,她在心裏告訴自己:這是你生的,不能吼叫,要溫和,你現在的樣子就是孩子以後的樣子。

給自己半分鐘時間變臉,小晴整理好自己的心情,蹲下身子:“寶貝,怎麼了?”

小晴女兒三歲時,我們一起去聽幼兒園的試讀課,孩子們一起玩玩具變成搶玩具。

有的家長很強勢:放下!

有的家長:誰讓你搶的,家裏沒有啊,又……

有的家長:你再搶一個試試,我把你的玩具都扔了……

小晴的回覆:這麼多的玩具,不要搶了。媽媽講的小熊和小猴的故事,好朋友間是一起分享的,你們是好朋友,一起玩玩具。

一場世界大戰各種尖叫在媽媽們的努力下消弭了,別的小朋友臉上或沮喪或憤怒,小晴女兒臉上帶着微笑,離園時主動幫老師把玩具收拾好。

老師對小晴的女兒刮目相看,其他家長又把小晴的女兒當模範。

我知道,小晴的育兒祕訣不過是,她把女兒當成成人來交流,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陪伴孩子,少一些指揮,多一些引導,不要用過分的管控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

每一個孩子都有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是2到3歲的時候。稱“寶寶叛逆期”。

寶寶叛逆期和青春叛逆的特點不同,家長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對待孩子。

處於“寶寶叛逆期”的孩子,通常開始以自我爲中心,喜歡做一些誇張行爲引起別人的注意,以做對抗性行爲爲快樂。

這個時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別需要尊重,是平起平坐的尊重,他們不喜歡被指揮,被使喚,因此你叫他往東他往西。

如果這個時候,胡亂指揮他,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他會在兩個極端搖擺不定:“要----不要,行----不行”,有的寶寶還很難接受新的事物,沒有吃過的食物,沒有穿過的衣服等他都不要。

兩歲多的孩子已經完全能夠聽明白大人在說什麼,在大人表示憤怒的說反話時,孩子是能聽明白的,孩子心裏也是很憤怒的,是你叫我這樣做的,我就做給你看。

這種情況下,大人更生氣了,孩子也不開心。

如果這個時候處理不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就會表現爲孩子不聽話,不斷的鬧騰,而家長,也因爲孩子的不聽話,更加生氣,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意大利幼教專家蒙特梭利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兩三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

更容易成爲心裏健康、獨立堅強的人,

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

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孩子表現出反抗精神是發展判斷力和獨立能力的好時機,

作爲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成爲正直、善良、誠懇、上進的孩子,那麼就從小開始培養吧。

孩子總是容易犯錯,引導很關鍵。

首先從家長做起。不說反話,有事兒說事兒,只對事不對人。

兩三歲孩子的思想在慢慢的成型,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對錯觀念。她們更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勝於嚴厲的指責和批評。

孩子之懂事與否,取決於父母的教育。父母之教育,在日常的潛移默化中。

給孩子說反話,會影響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他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孩子犯錯後,堅決不說反話,只說哪錯了,爲什麼是錯的,正確的做法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勝過一切。

其次,弄明白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冷靜下來,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話。

兩三歲的孩子最不喜歡看到父母易暴易怒的樣子,她們更願意接受的交流方式是平等公開。

做錯事不可怕,關鍵點在於明白孩子爲什麼犯錯。

兒童心理學顯示,兩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他們認爲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尊嚴。

大人覺得孩子是鬧事兒,不懂事。站到孩子的角度,也許只是覺得自己丟面子,不好意思。

作爲家長,我們也要學學管理學裏的“建立同理心”這門課。在親子關係裏,我們也要學會建立同理心。站到兩三歲的孩子的角度和位置上去思考他做的事情。

偶爾也要採取冷靜的態度,不理睬。

孩子鬧的太厲害也是需要冷靜的,給孩子一個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反思一下,哪裏錯了。

哪怕鬧騰得再厲害的孩子,在冷靜一會後,稍微有點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他就忘記了。很多孩子甚至不用父母去管,冷靜一會自己玩的更開心。

小孩子獨立性特別強,他們更願意自己獨立去做事情。

兩三歲的孩子可以在安全範圍內讓他獨立的去完成他願意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去玩、去嘗試、去理解、去品味他自己的經驗和教訓。

最後,媽媽得有正確的態度。

不因孩子過度調皮而暴躁的怒罵,不因孩子沉靜不語而眉頭緊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天使。

最好的教育是正面引導、直面交流和坦誠相待,語言正面教育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

說反話有時候比體罰更可怕,而媽媽用溫和可親的態度、循循善誘的語言來幫助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孩子雖小,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他們不僅是我們的孩子,也是我們的朋友。

用對待朋友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每一個孩子希望得到的。哪怕他們做錯事情,也是成長的過程。

兩三歲的寶寶就像地上剛剛冒出嫩芽的綠植,需要陽光和雨露,又不需要過多的肥料,只要時間夠長,空間夠大,一定能夠枝繁葉茂。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