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長們醒醒!請放棄所謂科學的“懲罰”!

家長們醒醒!請放棄所謂科學的“懲罰”!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以懲罰爲目的,所有不考慮孩子感受的懲罰都是耍流氓!

我有一個外甥女,今年初中畢業。幾年沒見,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昨天在一個家庭聚會上,趁着大家都在打牌玩遊戲,她悄悄地跟我說“小姨,你知道爲什麼我的數學成績一直不好嗎?”我說:“肯定是因爲你沒好好學唄?”她說:“不是,是因爲有一次,我數學考的很差,結果我媽媽竟然沒打我。我發現,原來我數學考不好也沒事,然後就不學了。結果成績越來越差,後來也跟不上了,就更不願意學了。”

我很吃驚,以前那個調皮的小屁孩,每次都得被老媽收拾一頓才能把成績提上來的小姑娘,現在長大了,主動跟我坦白了她小時候的想法,原來她成績不好的原因不是別的,竟然是因爲媽媽沒有繼續打她。

想起她上小學那會兒,每次考差了回來都得被姐姐一頓狂風暴雨似的收拾。我看着不忍心,勸姐姐不要打了,姐姐跟我說這孩子你不知道,真的是欠揍,不打她成績就下滑,非得打一次才能把成績提上來。

後來的事實好像也的確證明了這點。因爲在我輔導她功課時,尤其是數學,只有當我很生氣地看着她,批評她一頓時,她才能認認真真思考,然後很快地把題作對。那時的我也認同了這點,不打不成器,學習不好是因爲管教太輕。

其實,像我外甥女這樣的情況很多,經常聽到家長懷念孩子小時候聽話的時光,感嘆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了,懲罰越來越不起作用。

於是,如果從網上搜索“懲罰孩子”,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美其名曰“科學地懲罰孩子”。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出現了不服管教的情況,原因只是懲罰的力度或方法不對,我們家長要做的,是換種方法繼續懲罰,直到孩子聽話。

在《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所謂的懲罰,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吃苦頭,讓孩子感到不愉快,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吸取教訓,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爲。

從這個意義上說,懲罰涵蓋的範圍很廣,既包括身體上的懲罰也包括精神上的懲罰。

身體上的懲罰:也就是體罰,比如說打孩子,讓孩子罰站,讓孩子做某種運動,我小時候老師還會讓犯錯的學生蹲馬步。不過,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體罰孩子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學校裏如果發生了體罰孩子的情況,那後果是很嚴重的。

精神上的懲罰:當體罰被唾棄時,很多精神上的懲罰方法就登場了,並且被僞裝成了科學的懲罰方法。

暫停愛或撤回愛

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選擇不動聲色地離開,故意忽略孩子,與孩子保持距離。這種方式等於向孩子宣佈:你做了讓我不喜歡的事,我就不關心你了,我假裝你不在場。如果想讓我理你,那就乖乖聽我的。或者有的家長說得更嚴重一些:”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父母把對孩子的愛當作與孩子交易的籌碼,孩子爲了獲得父母的愛,只能乖乖順從。

自然後果

這是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主張讓兒童通過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去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學會服從“自然法則”,自行改正。如果孩子因爲回家晚而耽誤了吃飯,那麼就讓他餓着。如果把雨衣忘在了學校,那麼第二天就該讓他淋雨。據說這種行爲可以教會孩子更加遵守時間、改掉丟三落四的毛病。但就孩子而言,更容易看到的是家長的冷漠,你本來可以幫助我,但你袖手旁觀。這對孩子來說是雙重打擊,在失望自己做錯事的同時,也會對你的漠不關心,沒能出手幫助更加失望。

提前宣告

“如果你打破……規則,我就會對你……”

家長會認爲,我已經提前把規則告訴孩子了,如果孩子明知故犯,那麼就不怪我懲罰不當了。這樣以來,家長懲罰時就會心安理得。但是,關鍵問題在於,孩子會怎麼想?

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房東跟你說:這個月你再不交房租,我就去法院告你!

那麼,你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什麼呢?是威脅。

是的,父母提前把規則告知孩子,暗含的意思就是威脅。另一層隱含的意思就是,我不相信你會自己主動地做正確的事,你只有在懲罰的威脅下才能有動力把事情做好。更深一步講,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孩子之所以要遵守規則,不是因爲父母定的規則是對的,而是爲了躲避做錯事後的懲罰。

懲罰帶來的短期效果,會讓人忽視長期的負面影響。非常多的研究已經表明,懲罰這一手段不會產生任何正面作用。作者在書中嘗試分析了懲罰之所以無效的原因:

懲罰令人暴怒

懲罰會激怒受罰者,對於受罰者來說,一方面要承受身體或精神上因懲罰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他會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爲力,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雙重打擊。面對強大的父母,他只能乖乖的選擇順從,而一旦有機會,曾經的受害者可能會成爲施害者。有時我們會看到孩子報復父母的社會新聞,這雖然是一些極端現象,但畢竟是發生了。

權利使用的榜樣

尤其是體罰孩子,不但不會讓孩子在痛苦中明白道理,反而會讓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早早的就會認爲,原來誰塊頭大誰就是老大,誰就有權利控制別人。

家長們醒醒!請放棄所謂科學的“懲罰”!

最終會失效

孩子長大,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對他們來說,父母的批評懲罰與這個精彩的世界相比已經不算什麼了,他們會逐漸對你的威脅變得無所謂。一旦你手中的權利開始減弱,你將一無所有。你永遠都不知道該如何影響他們。不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影響孩子的人生。

惡化親子關係

儘管你口口聲聲地說批評孩子是爲孩子好,懲罰孩子是爲了讓他懂得社會規則,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所收到的信息是這樣的:這個總說愛我的人爲什麼會這樣對待我,難道愛我的方式就是讓我痛苦嗎?他是真的愛我嗎?

如果父母對孩子非常嚴厲,那麼孩子會主動與父母保持距離。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那個施暴者。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與孩子順暢溝通的前提,一旦破壞,則很難修復。

讓孩子忽略真正重要的事

懲罰孩子會讓孩子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懲罰本身。就像我的外甥女,當她受到懲罰時,她想的不是爲什麼要好好學習,而是是我下次一定要避免捱打。學習的目的成了逃避懲罰。而一旦懲罰不再,就像她自己所說:媽媽不打我了,我發現也沒有學習的必要了。

還有的孩子爲了逃避懲罰,會僞造分數,我想,這個小計倆對與很多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很多時候,孩子學會撒謊都是被大人逼的。

讓孩子更加自我爲中心

許多家長宣稱:“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行爲會造成某些後果。”關鍵這是對誰而言的後果?是對孩子自己而言的後果。孩子的注意力鎖定在自己所受的影響上,忽略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上。

批評孩子搶妹妹的東西,孩子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認爲與妹妹爭搶的後果是被媽媽懲罰,媽媽的懲罰就是他做此事的代價。當他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時,就忽略了妹妹的感受,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行爲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孩子會做成本效益分析:在“被抓住後接受懲罰 “ 與”隨心所欲做某事的快樂“之間作衡量。這些反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是有道理的,但是不道德。因爲所有懲罰手段從本質上講都會阻礙孩子有道德地思考問題。

產生惡性循環

懲罰的應激應用:孩子不能服從家長的首次要求後懲罰手段的使用,我們一旦與孩子針鋒相對就必須使用它——我們感覺最憤怒、最挫敗的時候要極力剋制懲罰手段的使用

當父母對孩子首次懲罰不見效果時,父母會質疑自己懲罰力度不夠,因此會繼續加大懲罰。或者會因爲孩子不服從初次管教,而被激怒,繼而使用更加嚴厲的手段。反覆懲罰低領兒童,會幫助他成爲叛逆的少年,而有人建議是繼續對這個叛逆的少年加大懲罰!

這些手段越不起作用,我們就越認爲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而不是手段本身。即使停下來反思,我們也會認爲問題在於自己執行不力。而不會意識到通過讓孩子吃口頭來吸取教訓這一思想本身就錯了。我想,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家長會尋找更有效的懲罰方法,寄希望於更多的懲罰讓局面峯迴路轉,而從不思考,是不是懲罰這一方法本身就錯了。

很多家長看完這篇文章,還是會存在很多疑問。在這裏挑選出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

只有懲罰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這種說法建立在一個假說之上:如果沒有脅迫性措施,孩子就會忽視這個世界上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人

是否對孩子產生影響,不在於是否採取脅迫性措施,而在於說話人的身份。哪怕是一個世上最溫柔的媽媽對孩子說話,也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而靠威脅來逼迫孩子注意,久而久之孩子會對你的措施麻木。

這種方式會適得其反。雖然懲罰讓人無法忽視,但是也沒有任何好處。能讓孩子引起注意的是,懲罰手段給孩子帶來的痛苦。而造成這種痛苦的人正是他們所依賴的人。

我對孩子施用懲罰是因爲我真愛且深愛孩子

相信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真的,但是這樣恰恰給孩子造成了極度的困擾。既然你是愛我的,那你爲什麼還要讓我感覺痛苦呢?難道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給人造成痛苦?難道愛必須附加條件才能持續嗎?

我懲罰孩子理由正當,而且我已經提前向孩子做出瞭解釋

解釋不能將懲罰的負面效果降至最低,懲罰卻可以將解釋的正面效果降至最低。解釋所產生的正面意義將會被一掃而空。當孩子對懲罰產生焦慮時,孩子將想不起你給他講的道理,更多的會考慮懲罰會給他帶來什麼。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