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怎麼才能和孩子成爲朋友

怎麼才能和孩子成爲朋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不應該只將嚴厲的一面展現給孩子。可以適當的和孩子做做朋友,這樣更能夠知道孩子的想法。那麼怎麼才能和孩子成爲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怎麼才能和孩子成爲朋友

有人說,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手段或目的,那麼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

做父母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多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瞭解孩子在想什麼。

我們經常說要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但是這句話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朋友之間是要平等,有商有量

你對孩子有要求,也要允許他要求你。對孩子的要求自己先做到,那纔是平等;動不動就用“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作爲理由,單方面要求孩子做到,不僅缺乏做朋友的誠意,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而溝通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最頭痛的事情了。經常有家長形容自己跟孩子交流是“左耳出右耳進”。

其實造成家長與孩子無法溝通的主要原因有下面這幾點:

溝通時機不正確

孩子正在思考問題,或者是看電視看得正起勁的時候是不想與人交流的,但是很多家長卻偏要在這個時候和孩子聊聊。

這樣做的結果肯定是孩子聽得不耐煩,家長也講得很累。

溝通的內容太複雜或者沒有重點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的內容太複雜或者是沒有重點,都會讓孩子聽不懂家長想要表達的意思,孩子只會嫌囉嗦,根本不知道家長在講什麼,當然會左耳進右耳出了。

溝通的方式不正確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還是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也會對孩子說出類似於“我說的還會有錯?”“你應該聽我的”這種話,或者是直接嚴令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做。

這樣的溝通根本就不叫溝通,叫下命令,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種交流方式。

家長沒有養成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有些家長因爲工作忙而習慣性忽視與孩子的交流,導致孩子長大後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去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也會覺得沒有必要和家長溝通了。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還要注意這些問題:

不要隨意泄露孩子的祕密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事情當做笑話講給朋友聽,這樣的做法會降低孩子心裏對你的信任度,慢慢就不會把自己的事情告訴你,因爲他會擔心你再次把他的事情說出去。

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在徵得孩子的同意後才能講給別人聽,這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包括孩子。

不要搞“獨斷主義”

遇到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並尊重他,這樣能夠讓孩子覺得他是受到尊重的,他在被尊重的同時也會更加尊重父母。

有一句話說,哪有不挑食的父母,因爲他們買菜的時候都不會買自己不喜歡吃的菜。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的決策中。

要信任孩子,並且經常鼓勵他

不管孩子決定做什麼事情,或者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情,家長都應該相信孩子的方法是可行的,並且鼓勵他去嘗試。

即使是一些看起來偏離了常理的方法,說不定也能成功,一味地否決孩子的想法只會對孩子造成打擊。

控制談話的次數和內容

大多數時候反覆多次的談話容易使孩子反感,而且溝通的效果也不能與次數或時長成正比。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把握好程度,把重點講清楚了就行,留一點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幫助孩子分析他面臨的問題

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避免孩子走一些彎路,而且還能在孩子心裏爲自己塑造一個高大、睿智的形象。但是家長不能替孩子把所有問題分析好,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

適度的懲罰與批評

當孩子犯錯後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裏,懲罰他的目的是什麼。不能言辭激烈地批評他做得不對,這樣你就又回到了那個高高在上的家長的形象。

與任何人溝通都應該站在雙方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和孩子也一樣,當你能夠以平等的思想和孩子交流溝通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信任你,向你吐露心聲。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會一點一點地發生改變。

難怪都說,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