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孩子墜牀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孩子墜牀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在學會爬行、站立後,寶爸寶媽們就應該時刻警惕着。尤其是寶寶在牀上睡覺的時候,一旦發生墜牀時間,需要注意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墜牀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擡頭、翻身、爬行…每一次看到寶寶解鎖一個新技能後,家長們就欣喜不已。可你別高興太早,因爲隨着寶寶運動發育逐漸成熟,以及自主活動的範圍變大,意外發生的係數也在悄悄升高……

就拿嬰兒掉牀來說,輕者家長抱起來哄哄就行了,但若情況嚴重時,寶寶可能會面臨顱內血腫,甚至是喪命的嚴重後果!

案 例 一

2018年2月3日,成都晚報(微博)報道:1歲女寶在墜牀2日後,被診斷爲腦死亡…

案 例 二

2018年6月7日,中安在線報道: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一天內就收治了2例嬰兒因墜牀導致顱內出血的案例。這兩個嬰兒的家長犯了同一種錯誤,那就是:沒有重視!

兩個嬰兒分別在墜牀7個小時後和第二次墜牀後出現哭鬧、煩躁、意識不清等表現,但家長認爲是驚嚇所致,故沒有在意。直到嘔吐和昏迷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才被送醫診治。

經醫生診斷後得知:兩個嬰兒均爲顱內出血且因失血過多出現貧血症狀,最後緊急做了開顱手術才保住兩個寶寶的性命。

寶寶掉牀爲何有如此大的危害?

這是因爲嬰幼兒的頭佔比重大,一旦摔落頭肯定是首當其衝。再加上頭部內有很多重要的器官,所以一旦受傷就會比較嚴重。

而且小寶寶的凝血功能比較差,尤其是6個月左右的寶寶,一開始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問題,時間久了傷情纔會逐漸表現出來,如果那個時候再來治療,病情可能就已經十分嚴重了。

還有一些家長往往會根據墜落的高度自行判斷寶寶的傷情,沒有發現明顯的皮外傷就不當回事兒,這麼做是非常不妥的!因爲一旦病情延誤或處理方式有誤就會耽誤大事,甚至害了娃的性命!特別是以下3件事,家長可千萬不能做錯…

嬰兒掉牀後,這3件事別做錯!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磕碰是難免的,所以一旦出現墜牀、磕碰摔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能亂了方寸。

一、不要立馬抱起來哄

這是爲了防止“二次傷害”,如果寶寶因掉牀或磕碰出現活動性出血或某些部位出現損傷,那麼立馬抱起或移動寶寶的舉動,反而會加重症狀,對寶寶的傷勢極其不利。

而且,寶寶被無法準確判斷病情的家長,用餵奶或擁抱哄過之後會停止哭鬧,讓家長誤以爲沒事,等到出現異常情況時再送往醫院,則爲時已晚。

二、要就地觀察20秒

寶寶墜牀後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起碼要觀察20秒左右!觀察寶寶摔落的位置、高度、可能受傷的部位,確認無活動障礙、無昏迷、無其他異常症狀後再對寶寶進行安撫措施。

三、有異常表現,不得延誤治療!

寶寶掉牀或摔落,最怕的一件事就是顱內問題,比如腦震盪或顱內出血。所以安撫寶寶的同時,仍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如果出現精神不好、嗜睡、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尖叫、情緒煩躁等異常表現,別耽誤!趕緊送寶寶就醫做進一步檢查,觀察個三四天,確定無礙後再出院!

反之,寶寶墜牀後經過家長的安撫,能夠正常的玩耍和吃奶,精神狀態良好,行爲舉止正常,則無需送往醫院診治。

怎麼做才能防止寶寶掉牀?

寶寶掉牀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家長的預防措施不到位。因此,想要避免寶寶掉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防患於未然!比如:

把寶寶放在嬰兒牀內 :如果讓寶寶獨自睡覺,最好將寶寶放置在嬰兒牀內。

注意!圍欄必須是固定且牢固的,表面平整無毛刺,欄杆間距要小於6釐米,防止寶寶卡在欄杆縫隙中。寶寶站立時胸部與欄杆高度保持平行,就不宜獨自待在嬰兒牀內了,因爲有翻越摔落的可能。

鋪上緩衝物 :牀周圍的地面上可以鋪一些比較柔軟的東西,比如海綿墊、泡沫墊等。這樣即使寶寶不小心掉下了牀,也不會出現嚴重的損傷。

將寶寶放置在地墊上 :如果家長暫時離開寶寶,可以把寶寶安置在地墊上,縮短跌落的高度。

繫上安全帶 :如果媽媽一個人在家,並且需要做家務的時候,那麼可以把寶寶放在嬰兒車內,並且繫好安全帶來降低了意外的發生,但缺點就是不利於寶寶伸展,寶寶會不舒服和哭鬧。

一對一看護 :如果怎麼樣都無法保證寶寶的安全,那麼就由一個人去看管寶寶。如果需要替換必須告知另一個人,防止出現責任分散,導致寶寶發生墜牀或其他意外。

寶寶墜牀不可怕,家長只要記好1、2、3這一串數字,就能避免嚴重的後果:

1個小時 掉牀後1個小時內儘量別讓寶寶睡覺,家長可以多逗逗寶寶,讓其保持清醒,這麼做的目的是避免睡眠與昏迷發生混淆,延誤病情;

20秒 就地觀察20秒防止二次傷害,並保留更多細節向醫生闡述,便於醫生作出準確判斷;

3天 寶寶墜牀後的3日內仍要繼續觀察,因爲有的傷會有所延遲,所以3天內仍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的飲食、狀態、睡眠有無異樣。

在觀察期,寶寶的症狀一旦有加重的趨勢,要及時做頭顱CT排除顱內出血及骨折的可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