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別把多動誤當好動

別把多動誤當好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把多動誤當好動

典型案例:小明是個人見人愛的孩子,聰明活潑,可是隨着年齡增長,越來越讓家人頭疼。上了小學後,老師開始頻繁地找家長談話:明明上課總有小動作,要麼撕紙、摳橡皮,要麼在椅子上扭來扭去,甚至會離開座位爬到課桌下面。有時老師尚未提問完,他就冒冒失失地站起來搶答。他還總是丟三落四,今天少一支筆,明天又丟了一本書。家人開始懷疑,明明是不是有多動症?

三大症狀瞄準“多動症”

“明明過分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很可能是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多動症’,最好帶來醫院做一個全面評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中心副教授楊莉稱,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類似明明的孩子她每週至少都能遇到數十個。

多動症常發生於兒童時期,是6~12歲學齡兒童最常見的行爲障礙,主要症狀有:1.過度多動。上課坐不住,如敲桌子、晃椅子,老師提醒、制止後,馬上又不由自主地重複原來的動作,或換成亂翻書、東張西望、扭來扭去,甚至招惹其他同學,干擾別人上課;在家寫作業也坐不住,經常站起來,上廁所、喝水,動個不停;課間追跑打鬧,常常和同學發生衝突等。2.注意力很難集中。比如邊做作業邊玩,容易受環境影響而分心,跟他說話像沒聽見一樣,需要不斷重複,很難堅持做完某件事,馬馬虎虎,丟三落四。3.行爲衝動,自控力差。多動症的孩子往往性格急躁,做事不加思考,因此容易冒失闖禍,他們缺乏耐心等待,經常會插入別人的談話或遊戲,在受到大人約束時,仍然控制不住,表現出鬧脾氣、不高興、發泄沮喪情緒,甚至會採取敵意和對抗性行爲。

等孩子成績下降再看就晚了

許多多動症狀未引起注意,不少家長持有“孩子好動”的心態,低估了多動症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我國學齡兒童多動症患病率爲3%~5%,這意味着有近2000萬多動症患兒,男女比例爲4~9∶1。

“儘管有些家長在小學時帶孩子來看過病,但由於各種原因,沒及時治療。孩子稍大些,考試成績每況愈下,逆反心理嚴重,出現逃學、抽菸喝酒、網癮等不良行爲,或者抑鬱焦慮情緒,與父母關係緊張,纔再來醫院求助,”楊莉稱,“但此時已相對較晚,合併的行爲情緒問題矯正起來很難。”

其實,多數多動症孩子6歲前就有症狀,隨着年齡漸大,部分患兒症狀確實會減輕。但進行專業測試後發現,他們的注意缺陷往往依然存在,調查顯示,他們當中超過1/3的人學習成績很差。如不及時治療,大約2/3患兒的症狀會持續到青春期,最嚴重的1/3終身帶病。

多動症不但影響學習,患兒逐漸產生自卑、厭學心理,還經常惹是生非,很多甚至染上網癮、毒癮。成年後,多動症病人往往工作沒有持久性,常被炒魷魚或頻繁跳槽,人際關係差,婚姻也不穩定。

如何區分多動與好動

楊莉表示,正常好動的孩子有時也會注意力不集中,但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就能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地去做,而多動症的孩子很難做到。正常兒童上課有時也會走神、做小動作等,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爲時能自我控制、積極改正,而多動症的孩子卻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建議家長在察覺孩子有上述類似的症狀且已經影響生活時,及時到醫院諮詢就醫。孩子確診爲多動症後,家長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對孩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每天安排適當的戶外活動,讓過剩的能量得到釋放;學習要創造安靜的環境,避免干擾;要注意加強督促管理,幫助孩子每天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