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尹建莉:聰明不等於成功

尹建莉:聰明不等於成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順其自然”四個字是最好的育兒真經。

尹建莉:聰明不等於成功

聰明不等於成功

文=洪蘭、尹建莉

聰明不等於成功

孩子學習的好壞固然跟大腦有關,但是大腦的因素只佔50%而已。

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報告已經結集成書出版了。這是長達30年的追蹤研究,探討一出生便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雙生子,在他們成年後,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現有何不同。

這個研究讓我們知道了先天基因與後天教育的影響大約各佔50%。也就是說,基因是個建築的藍圖,它決定孩子大腦的結構;而後天的經驗決定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決定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就像一棟公寓每戶都是三室兩廳,但是隻有走進去看到不同的裝飾,纔會知道它是張三的家還是李四的家。

歷史上許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絕頂聰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別人長處的人,也就是能靠領袖魅力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國演義》時都會覺得劉備很窩囊,他的天下是“哭”出來的,但是他的領袖魅力使關公、張飛願爲他賣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諸葛亮爲他治蜀,終於使他成爲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聰明才智遠不及楊修,連曹操自己都曾說過“吾智不及汝,乃覺三十里”,但是楊修最後還是死於曹操之手。所以聰明不等於成功。

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質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領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開發,應該把孩子讀各種補習班的時間用來玩遊戲,去培養他的羣體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創造力。

我曾看過一個小男孩光是玩六顆報廢的電池就玩了一個下午,而且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是火車過山洞,一會兒是飛機丟炸彈,想象力豐富極了。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根本,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中國人過去“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觀念要改一改,因爲背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21世紀的資源是腦力資源而不是自然資源,21世紀的競爭在創造力而不在記憶力!計算機的內存取代了人腦的記憶功能,把人腦的資源釋放出來,去做更高層次的整合、創新。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腦不需要花大錢去開發。愛因斯坦的媽媽並沒有買這些昂貴的魔術方塊給他玩,他也拿到了諾貝爾獎。

千百萬年來,嬰兒都是在最自然的環境中生長,眼睛看到的是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聽到的是他將來要講的語言。當他有健全的心智、快樂的人生觀時,任何挑戰他都能面對,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過來的,他們留給我們無數令人歎爲觀止的文明寶藏。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也會健全地發展。

連軸轉的機器磨損快

爲什麼有些孩子整天做功課,功課卻不好?

從神經學來看,神經對一直不停地進來的刺激有飽和的現象,疲乏了就不再處理它了。這就是爲什麼“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道理。

孩子在上了八個小時的課之後再去上補習班,繼續學同樣的東西,神經已經疲勞了,學不進去了。在記憶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前向抑制中的主動釋放),是指當我們一直在做同樣性質的記憶時,記憶的項目會相互干擾。例如記憶花卉的名稱,每一次記10種花的名字,當進行到第三個名單時,再去問受試者,哪種花在第幾張單子上,受試者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如果這時換成10個傢俱的名稱,受試者的記憶會立刻回覆到跟第一次記花卉時一樣的好。

在課程的安排上,我們每四五十分鐘就得換另一科目來上,就是怕造成孩子學習上的飽和;而且一天不能學得太多,到一定時間就要休息。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補習班時卻忘記了這一點。

人不是機器,在疲勞後,反應會遲鈍,會“有聽沒有見”,所以我們常在補習班上看到目光呆滯的孩子,手在無意識地抄着黑板上的公式,難怪會有孩子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費生命”這句無聲的吶喊!

今天教育改革的問題仍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沒有迴歸到教育的本質,即“有動機地快樂學習”。或許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孩子是自己的,可以從自身做起。

不是功課越多越好,不是學得時間越長越好。即使是機器也不能“連軸轉”,需要經常停下來涼一涼,上上潤滑油,更何況孩子!

當父母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之後時,我們會發現,學校的成績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考上名牌大學並不能保證一輩子成功,反而孩子只要有了學習的動機、愉悅的人生觀,以後就一定會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創造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育兒真經四字訣

有人做過一個“練習”實驗,受試人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在他們11個月大時,先訓練雙胞胎的哥哥走路,然後記錄兄弟兩人可以獨立行走的時間。經過訓練的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一些開步走,但是等到弟弟13個月時,他也學會了走,而且後來走得跟哥哥一樣好。

先前的練習固然可以使某個行爲提前出現,但練習並沒有很多的幫助,時間到了,孩子成熟了,行爲自然水到渠成地出現。腦神經發展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父母根本不需要特別開發孩子的智力,只要給他正常的家庭環境,他的腦就可以發育得很好;而且父母不要對孩子限制太多,不要給孩子設立太多的規矩和目標,要讓孩子任意去探索。童年時越愛探索的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因爲他到處跑,到處玩的經驗,促進了大腦神經元的連接,而我們現在對智慧的新定義是神經連接的密度。

家長也不要指望高級玩具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最近有個研究發現,3歲時被判定爲外向的孩子,11歲時,學業、人際各方面的表現都比內向的好。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內向的孩子是自己玩,而外向的孩子喜歡跟別人玩。對3歲的孩子來說,同年齡的玩伴是最好的玩具,遠遠超過昂貴的機器人或遙控車。因爲後者的變化有限,而前者的變化無窮。無窮的變化會刺激神經的發展,增加神經之間的連接,而現在我們知道記憶、創造力、理解力就是同步發射的神經迴路。

瞭解到這些,我們就能認識到,“順其自然”四個字是最好的育兒真經。

當你順其自然時,孩子自然就會把天生的長處發揮出來,自然就會去做他拿手的事,做得好會促使他更喜歡去做。這種正回饋會使他天生的長處很自然地顯現出來。有了自信,這個孩子纔會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纔會成功。自信來自他人對你長時間的肯定,不是每天早上對着鏡子大叫三聲“我最棒,我最強,我最好”就可以達到的。

唐代柳宗元借種樹的郭橐駝之口說得好,要讓樹長得好,必須“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去了,就要放平心態,耐心等着,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讓它在春風細雨中自然生長,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實來回報你。

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爲他的興趣、長處不符合主流的趨勢,而被強壓抑了下來。更多時候他是忙着補習,玩父母要他玩的東西,看父母要他看的書,被動地生活學習,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哪裏。當孩子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後,再好的天賦、再好的智力,也無用武之地。

作爲家長,鬆開你的手,讓你的孩子盡情地去翱翔,不要用人力強求,也不需用人力強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