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拒絕溺愛不等於不滿足孩子需求

拒絕溺愛不等於不滿足孩子需求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溺愛這服毒藥導致的後果有很多,貪心就是其中之一。溺愛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無原則滿足孩子的需求,以至於孩子越來越貪心。

拒絕溺愛不等於不滿足孩子需求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孩子卻只有一個,所以幾乎所有家長都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無論是吃的喝的,穿的還是玩的,只要孩子張嘴,家長就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滿足。  對於這種做法,大多數家長不以爲然:我們有這個經濟條件啊,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沒什麼困難,爲什麼不能讓孩子高興呢?甚至沒有經濟條件的也聲稱:“沒錢借錢也要給孩子買,別的孩子有的,咱的孩子不能沒有。”  如果孩子過多關注吃、穿、玩,勢必減弱對學習的注意力,孩子的任務是學習各種知識與生活技能,並培養各種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會讓孩子驕奢而不知道進取。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嘆息:孩子的脾氣太壞了,想吃麥當勞就得馬上去買,遲了點就哭鬧不休;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不撒手,不給買就躺地上打滾;想到動物園去玩,剛說沒時間,馬上就大發脾氣……  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你滿足了他,他會笑得像花兒一樣燦爛;你拒絕了他,他可能會哭得令你心疼。所以,雖說無奈嘆息,但大多數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很少有無動於衷的,要麼趕緊哄勸,要麼趕緊答應孩子的要求。  【案例】  一個年輕母親在博客上留言寫道:  我是一個6歲女孩的媽媽,一向認爲饞嘴願望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容易變得更加饞嘴。所以,對女兒的饞嘴需求總是有求必應,抽屜裏永遠裝滿了各種吃食。而且我認爲如果不能滿足孩子的慾望,作爲家長那簡直就是犯了罪。  一旦饞嘴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女兒就搖頭晃腦地哼哼唧唧、手舞足蹈地淺吟低唱,她的這種表現,也讓我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隨着孩子的日漸成長,她對零食的態度已經變成了無所謂。抽屜裏雜七雜八的零食總被遺忘,每次採購的數量也只好減少。  零食吃倒了胃口後,孩子開始向各種玩具進軍,對玩具的興趣越發濃厚,啥都喜歡,見啥都要,不管男孩玩的槍炮,還是女孩玩的小動物,似乎永遠也沒個夠,很多玩具都只玩一次就扔一邊不要了。我們家的條件雖然不錯,有足夠的條件滿足她,可是現在家裏的玩具都可以開玩具店了,多得實在是沒地方放了,但這孩子還要買,上次我和她講不能再買了,只有這一次沒有滿足她的要求,她竟然滿地打滾、哭鬧,甚至說要殺了我們。  這孩子咋這樣啊,現在我們真不知該怎麼辦了。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讓孩子懂得控制慾望  有句成語叫“欲壑難平”,說的是如果縱容慾望,慾望將是無止境的。孩子只要想得到什麼東西,就立即得到滿足,長此下去,孩子就會不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更沒有耐性去等待慾望實現的過程。  慾望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人都有生理的慾望、生存的慾望、享受的慾望、實現人生價值的慾望,但是任何慾望都不能無限制地膨脹,否則,就會跌到慾望的溝壑裏難以自拔。孩子的物質需求不是不能滿足,但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有些需求可以滿足,而有些需求則不能滿足。  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我們都不打折扣地加以滿足,久而久之孩子會在心裏形成一個定勢: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由此孩子就會表現得貪心無度,期待不勞而獲,缺乏奮鬥意識、缺乏耐性、抗挫折能力差等。  案例中的這個孩子正是家長溺愛的結果,無度地滿足孩子需求,孩子越發貪心,最終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偏差。生活中,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着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我家也遇到過類似的事。  有一次我和妻子帶女兒依依去買鞋,事先跟依依說好了,涼鞋買100元以下的,旅遊鞋買150元的是上限。來到商場後,望着琳琅滿目的各式牌子的鞋,依依先是興奮了一陣,但看到標價後,臉色暗淡了下來,因爲按我們給她規定的價錢,只能買她不太喜歡的樣式的鞋。發現這個情況後我同妻子商量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說我們不能給她買太高檔的鞋。  因爲她還小,正處在長身體時期,如果買貴的鞋子,明年不能穿了就太可惜了。況且,爸爸媽媽買的鞋子也只不過兩三百元。經過我們夫婦做工作,最後依依高高興興地挑了一雙80元的涼鞋和一雙154元的旅遊鞋。  給孩子買東西,家長要事先定好,他要買的東西及價格上限(當然家長要了解所買物品的價格行情)。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滿足他的。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一些家長錯誤地以爲,讓孩子愛吃的都吃夠,愛玩的都玩到,那麼孩子就可以少受誘惑,減少犯錯誤的機會。其實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吃與玩的問題,而是要在這些問題上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學會讓孩子控制慾望。  2.讓孩子學會等待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心理實驗:在一所學校裏,一個班的8個學生被老師帶到了一間很大的空房間裏。隨後,他一臉和藹地來到孩子們中間,給每個人發了一顆包裝十分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這糖果屬於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誰能堅持等我回來以後再吃,那就會得到兩顆同樣的糖果作爲獎勵。說完,他和老師一起轉身離開了這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顆糖果對孩子們的誘惑也越來越大,幾乎不可抗拒。有一個孩子剝掉了精美的糖紙,把糖放進嘴裏併發出“嘖嘖”的聲音。受他的影響,有幾個孩子忍不住了,紛紛剝開了精美的糖紙。但仍有半數的孩子在千方百計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40分鐘後。當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應有的獎勵。  後來,心理學家跟蹤這些孩子整整20年。他發現,能夠剋制慾望的學生,學習成績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學生好很多;參加工作後,他們從來不在困難面前低頭,總是能走出困境獲得成功。  人沒有耐性不僅事業上難以成功,就是平時處理日常生活也會出現許多問題。由此可見,具備忍耐力,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可以幫助人們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成功。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爲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人們往往不珍惜輕易得來的東西。孩子的隨意性很大,有時候迫不及待地要來的東西,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候,卻很快就扔在一邊,根本不珍惜。要讓孩子在期待中實現願望,體驗這既煎熬又幸福的過程。  女兒依依提出的好多物質需求,儘管當時可以滿足她,但考慮到不急需,我常常拖延一段時間再滿足她。當然,要跟她講清楚爲什麼現在不能滿足她。比如她4歲多的時候要溜冰鞋,我會說:“等你再長大一些,爸爸再給你買好吧?”  不過,雖說是延遲滿足,但只要是答應孩子的事情,我一定會在承諾的時間裏做到,絕不讓孩子繼續等待。如果不這樣,孩子就對父母失去了必要的信任。  3.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不妥協  人做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原則,孩子從小就應該教育他做事講原則,不可無原則行事。孩子想達到無理要求的最常用武器就是哭鬧,家長在公共場合,或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礙於面子想讓事情儘早結束,往往做出讓步,孩子也會抓規律,越是有人在場,越是事多,一次次地迫使家長妥協。若家長能夠堅持原則,孩子也會放棄無理的想法。  記得依依4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從長春坐火車去吉林市。臨走前,她媽媽爲她收拾了一個小包,裏面裝了礦泉水、餅乾之類的東西。上車不久,列車售貨員推着裝滿各種商品的售貨車從我們身邊經過,依依小聲說:“爸爸,我要飲料。”我故意裝作沒聽見。依依於是提高了嗓門:“爸爸,我想喝飲料。”這時候我把視線投向依依,搖搖頭。  這時售貨員把飲料遞到依依手裏慫恿着給孩子買,孩子禁不住誘惑,於是哀求着繼續提着自己的要求。我再一次拒絕她的要求,同時建議售貨員將車推走。依依的眼淚隨即就下來了,我依舊沒有動搖,孩子開始哭出了聲,售貨員冷冷地看了我一眼推着車走了。  依依哭了一會,見沒有希望,便不再鬧了,但也不理睬我,一個人嘟着嘴巴坐在那裏生悶氣。這時候,我正色問依依:“寶寶,爲什麼要喝飲料?”孩子不做聲。  “是渴了嗎?”孩子點點頭。我從她媽媽準備的包裏掏出了礦泉水,“渴了,咱們可以喝水啊。”依依又沒有了表情。  “是因爲餓嗎?”孩子趕緊又點點頭,我則掏出小食品:“這不,吃的我們也有啊。”依依把頭扭到一邊。“既然吃的喝的我們都有,就沒有必要買飲料啊,你說是不是?這不是花多少錢的問題,不該花的錢,我們一分錢也不花,你說對嗎?”依依臉上還有淚痕,但她終於點頭說“嗯”,表示贊同我的看法。  我接着又和孩子聊了一會,談爲什麼不給她買這瓶飲料的原因,孩子最終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並向我道了歉。  隨後,我給孩子講了一個貪心的故事:  一天,一個富翁在院子裏看着他八歲的兒子捕雀。  捕雀的工具很簡單,是一張不大的網子,邊沿是用鐵絲圈成的,整個網子呈圓形,一端用縮木棍支起。木棍上繫着一根長長的繩子,孩子在立起的圓網下撒完米粒後,就牽着繩子躲在屋內。  不一會兒,飛來幾隻麻雀,孩子數了數,竟有十三隻!它們大概是餓久了,很快就有八隻麻雀走到了網子底下。富翁示意孩子可以拉繩子了,但孩子沒有,他悄悄告訴富翁,他要等那五隻進去再拉,再等等吧。  等了一會兒,那五隻非但沒進去,反而走出來四隻。富翁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卻說,別忙,再有一隻走進去就拉繩子。  可是接着又有三隻麻雀走了出來。富翁對孩子說,如果現在拉繩子還能套住一隻,但孩子好像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他說,總該有些要回去吧,再等等吧。  終於,連最後一隻麻雀也吃飽走出去了。孩子很傷心。  女兒聽完故事說:“如果那個孩子不想要更多的鳥就好了。”是啊,慾望無窮無盡,而機會卻稍縱即逝。很多時候,貪心不但不能滿足我們的慾望,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原本擁有的東西。  人有一定的佔有慾是正常的,但當這種慾望過於強烈時就成了貪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見好就收這個道理,否則,不但什麼也得不到,就連已經擁有的東西也會失去。家長理性愛子,適度滿足孩子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