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這些早教現象應禁止

這些早教現象應禁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些早教現象應禁止
  提起早期教育,每個父母都非常關心,一般談起來都“頭頭是道”,是不是真正符合孩子身心發育的特點?根據我這幾年和父母及早教工作者的接觸。  目前在早期教育中有幾種不正常的現象值得注意:  1、提倡“神童化”教育,沒有考慮嬰幼兒的腦發育的特點,將小學的教育提前到幼兒園,將幼兒園的教育提前到0~3歲階段。剝奪了孩子享受大自然的權利,失去了通過感官接受刺激,儲存信息的大好時光  我們知道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和大約9000億個神經膠質細胞組成,從胎兒3個月開始神經細胞迅速增長,每分鐘超過25萬個。人類新生兒是在腦未成熟的狀態下出生的,也就是新生兒的大腦還不能正常發揮功能。因此生後還要繼續生長髮育,繼續完善大腦的功能。到一歲腦的重量已達到成人的1/2。0~3歲是人的一生中大腦發育最快的時候。  神經系統發育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既有可變性又有代償性。所謂的連續性是指神經系統發育連續不斷,階段性是指神經系統在某一階段有其敏感期(或叫關鍵期),在這個階段應該完成的功能就應該完成,錯過了就可能終生難以彌補。所謂的可變性和代償性是指腦組織在受損壞後,在關鍵期內其它的腦細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  近來科學家研究,嬰幼兒腦組織的發育還離不開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和給予嬰幼兒各種刺激及教育機會。例如:我國明代朱棣奪取王位時,爲了鞏固王位,又不遭天下人的議論,陰謀險惡,將建文帝的幼子關了50年之久,雖然每天供給食物維持生命,但是不讓他接受外界任何教育和刺激,而且環境單調。所以釋放時已成白癡。又例如:197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一個“人工野孩”吉妮,孩子出生時是正常新生兒,在嬰兒起也是正常的。但是從第20個月就被她的父親關閉在小屋裏,無人理睬,孩子長到13歲才被發現救出。後來科學家對她進行了8年的教育和研究,最後認定:吉妮的大腦由於缺乏早期生活經驗薰陶和教育已經受到永久性的損害,不可能恢復。因爲錯過了生活經驗發育的關鍵期,這種隔離發生的越早,造成的損害就越嚴重。也就是說在關鍵期內越早給孩子進行教育,孩子的大腦就越聰明,靈活。  例如:孩子4~6個月是吞嚥咀嚼關鍵期;  8~9個月是分辨大小,多少關鍵期;  7~10個月是爬的關鍵期;  10~12個月是站走的關鍵期;  2~3歲是口頭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也是計數發展的關鍵期;  2.5歲—3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  3歲是培養性格的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的關鍵期;  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5歲是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期;也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5~6歲是掌握語言詞彙能力的關鍵期。  對於關鍵期,不同的人也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個體差異,在腦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我們應該在早期教育中抓住關鍵期,爲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給予孩子符合大腦發育特點的各種刺激及教育機會,讓孩子的各種能力,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覺;知覺;語言都在相應的階段得到及時的發展。  另外我們還要讓孩子去聽音樂會,去欣賞畫展,去看歌舞,去看體育技能比賽,去看動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千姿百態的各種現象。通過他們的感知覺器官將聽到的,見到的,感知覺到的大量信息搶先注入到大腦裏。使得大腦成爲儲存信息的大倉庫,匯聚知識河流的大海洋。  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有一個歡樂的童年,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去觀察世界,去體驗生活,促進想象力的發展,促進思維力的發展,啓發和誘導孩子的創新思維。爸爸媽媽們,必須採取科學的措施,實施生動活潑的引導方法,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人爲的良好的情緒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學,讓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  那些倡導“神童化”的教育,認爲3~4歲的孩子可以認識幾千個字,能捧着“水滸傳”,“三國演義”通讀。這樣的孩子畢竟是極少數。他們讀書的時候,既不明白書中的內容,也不全明白每個字的意義。他們被大人剝奪了歡樂的童年,大部分的時間被強制去死記硬背,培養成爲機械的讀書工具。這樣的孩子可能短時間在某個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於他們沒有學習的興趣,缺乏進一步努力的慾望,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經驗,他們會逐漸落後於同齡人。這種強烈的反差,又使之產生心理障礙,導致庸庸碌碌,沒有作爲,影響了他的一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們的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風,對於兒女寄託了無限的希望,這是正常的,可理解的。可是有的媽媽爸爸回顧自己走過來的道路,更希望自己一生中得不到的東西能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得到補償。所以在某些輿論的宣傳之下,就容易盲目跟從,隨波逐流。一些父母的虛榮心作祟,造成攀比之風十分嚴重,惟恐自己落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在幼兒園的孩子,如果是老師沒有象小學那樣教孩子學語文,數學,就會意見紛紛。人家的孩子學習鋼琴我家的孩子就也要學。人家的孩子學習英語,我也請家教教英語。人家的孩子學電腦我家的孩子也要跟上。完全不顧孩子的興趣和潛在的能力。這需要父母要正視自己,端正教育的態度。  只有我們父母用平常的心態來對待孩子,依照大腦發育的客觀規律,給予孩子相應的教育機會。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各個方面顯露才華。  2、片面的強調智力開發,而忽視了孩子全面的素質教育,使得孩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有的人誤認爲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  爲什麼會造成這樣呢:因爲我國的特殊情況,獨生子女成了一個特殊羣體,他們中一些人從小就被父母照顧的無微不至,養尊處優,一切全不用自己費勁,使得孩子從小就缺乏愛心,不懂得關心和尊重別人,更不覺得應該同情別人。他們不愛別人,更不懂得與別人分享。稍一碰到挫折,就覺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不能認真的對待困難。一切從自己方面着想,不瞭解別人,也不想去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變得自私、霸道、冷酷無情。這樣的人走向社會往往不能搞好人際關係,他的事業也不會成功。要知道一個人事業成功,20靠智能,80靠情商。高智能的人不見得情商高,而高情商的人往往智商也不低。  我常常聽有的父母說:某某的孩子又學會了說什麼唐詩,宋詞;會算什麼數學題。但是很少聽到:我的孩子吃任何食品,都知道把好的先讓大人吃。我的孩子知道和小朋友玩時,讓着小的弟弟妹妹;我的孩子知道制止別人破壞公園的花木。  我曾看到這樣的一個場面: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老師拿着教具,不留神摔倒了。大多數的孩子一起拍手,歡呼:老師摔到了!老師摔到了!只有一個孩子跑過去,說:“老師,我攙你起來,您摔疼了吧?我給你撣撣土。”然後對大家說:“你們還笑!”老師流着淚,抱着這個孩子親了又親。我佩服這個孩子的父母,她注重了情商的教育。  所以說,我們從孩子一出生時,就應該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養孩子做人,然後再考慮立足於社會中的本事。  嬰幼兒時要教孩子學會“等待”,要延遲對孩子的滿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孩子誠實的品格。讓孩子明白:“愛”是雙方面的,不但索取也要奉獻。只有這樣,以後才能“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當然,我們父母要樹立楷模形象。  還有的早教工作者認爲:應該給予孩子自由,孩子愛幹什麼就讓他們幹什麼,讓孩子自由發展個性。但是。孩子出生下來,面對複雜的世界,他們的頭腦象一張白紙,需要他去認識,去辨別,去學會遵守制度或規矩,融入到社會中。這些就要靠我們成人去引導,去教育。掌握立足於社會的本領,使他們的行爲更加規範,更加符合社會公德。允許孩子思維離譜,滿足好奇心讓孩子勇於探索,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自由”和“限制”是相對的,限制是爲了更大的自由,自由沒有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爲給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懂得遵守規章制度這纔是給予孩子的最大的自由。  6歲以前應該是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性格的關鍵時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階段。  3、應試教育制度,束縛了孩子和父母的手腳,使得孩子不能展現多元化智能。  我國的應試教育制度是側重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雖然教育部門一直致力於改進,但是收效不明顯。再加上中國人口衆多,就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這個局面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也就使得父母很早就關注孩子的語文和數學的學習。即使有的孩子學習音樂,繪畫,也是爲了考學“加分”,將來有個格外照顧。因此,就出現不顧孩子的身心,不顧孩子的興趣,從嬰幼兒起就開始大量認字,計算數學題。走上了強化左腦的道路。  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認爲衡量孩子聰明否,就是看孩子的智商的高低。這些簡單的數字,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功課不好,老師也願意讓父母給孩子測測智商,好象孩子智商低,就與他教學沒有關係了。有的父母也願意給孩子測智商,其實智商的測定是有侷限性的,它也是注重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而且受環境,孩子的情緒的影響。智商實際上是不能反映孩子真正的智力水平。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說明人有多種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空間和視覺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內省智能等。同時說明每個人都有這幾種智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組合,每種智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不同的關鍵期。例如:數學人才一般在40歲以前出成績;音樂人才可以從3歲開始培養,象莫札特5歲作曲就出了名;運動員也必須在14,15歲以後才能出成績。  因此,每個孩子都有弱項和強項。以往的教育採取的是“補弱項”,因而造成孩子越補越糟糕,失去了學習興趣,強項也被廢棄了。沒有了學習的動力,造成了自暴自棄,厭棄學業。目前也有的早教工作者認爲,就應該“發揚強項”,捨棄弱項,讓孩子自由發展,讓他們在他們擅長的領域裏盡顯其才,認爲補弱項是浪費時間、無聊的事。這個見解恐怕父母和教育機構都不認可。  我認爲,對於每個孩子某項智能表現的突出,就應該鼓勵和發揚他的強項,讓他爲自己的強項感到自豪,樹立信心,敢於面對自己的弱項,以強帶弱。這樣強項更強,弱項也不落後。這樣的教育思想就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成功。  作爲合格的父母就應該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智能,採取不同的策略,儘管有的孩子這種智能當時還沒有顯現出來(潛能),這就需要我們的父母耐心的觀察孩子,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某種智能的苗頭,就要愛護它,鼓勵它,引導它,尊重孩子的意願,允許孩子去發展它,說不定一棵耀眼的明星就在你的身邊升起。  4、早期教育的商業化,使得個別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了違背大腦發育的自然規律,混淆了父母的認識,走進了教育的誤區。  早期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因爲它是造就人才,托起明天太陽的一個陽光事業。因爲我國執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教育機會是一次性的,孩子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因此父母的教育經驗往往是間接的。他們迫切希望有人指導他們,因此,一些親子樂園,母嬰學習機構紛紛成立。個別的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驅使下,抱着各種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觀念,提出了一些違背大腦發育自然規律的論點或言論。有的人將孩子發育過程中正常的現象當成他早期教育的結果,大造輿論;也有的人爲利益驅使,迎合商家之間的競爭,說瞎話,用錯誤的理論混淆育兒的觀念,使得父母不明情況,做出有害嬰幼兒身心健康的事情來。例如:有的親子中心,爲了賺錢,竟然說6個月會坐的孩子發育的慢,運動能力差,不參加訓練就耽誤了。嚇得母親趕緊交了錢,參加他們的訓練班。  在當前經濟改革的時代,教育不可能不和經濟掛鉤,不可能沒有金錢。但是爲了我國千秋萬代的偉業,爲了下一代健康成長,早期教育還是少一些金錢色彩,多一些科學引導吧。  6歲以前的早期教育已成爲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它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情商的培養,智能的挖掘,以及社會的進步。所以要求我們全社會動員起來,尤其爸爸媽媽們,必須採取科學的措施,實施生動活潑的引導方法,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人爲的良好的情緒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學,讓嬰幼兒在玩中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如果在這個時期施以科學的訓練,不斷給孩子大腦以刺激,認真開發右腦的智力,我們的孩子將會更聰明,更出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