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給孩子變換稱謂,就會給孩子另一種人生

給孩子變換稱謂,就會給孩子另一種人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歲?15歲?

錯!

26歲,而且是名牌大學的研究生!

我說:天啊,姐姐,他指導我吧,我哪兒有能力指導他啊!

於是表姐控訴了一通他兒子如何不懂待人接物,如何沒有責任心,放假只知道玩,又如何不聽她的話。

我真的是有點兒啼笑皆非。

我說:姐姐,別把他當小孩兒了,你嘗試把他當做你單位新來的小同事,你會對他這麼說話嗎?

我想,如果表姐單位來了一名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同事,哪怕他是初入社會,也會讓她很佩服的,畢竟能考入名牌大學又在名牌大學讀研的人還是鳳毛麟角的,所以人家的智商和學習能力是無可厚非的,我想表姐對他說話的態度會很尊重很信任的。

但如果她的身份是媽媽,同樣是這樣的一名青年,一切就都是不行,因爲他是她的孩子。

誠然,在媽媽的眼裏,孩子五十了也是孩子,但是,如果你總把他當孩子,他就長不大,他就沒有太強的社交能力。

要讓孩子有責任心,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首先要從說話的態度做起。

聽聽表姐的口氣,對一個二十六歲的大小夥子,喊乳名“霖霖”,她要把他“帶”過來,因爲她“指導”不了他了。

如果表姐的話這麼說:張一霖放假了,你那天有空,讓他過去找你,跟他聊聊參加工作後應該注意的問題,跟他分享一下你的工作經驗,怎麼樣?

這樣的口吻,就能感覺到是在和成年人對話了吧。

給孩子變換稱謂,就會給孩子另一種人生

其實,如果從小換種口氣跟孩子說話,孩子就很可能有一種不一樣的人生。

中國的父母,太容易以家長的姿態高高在上的說話了,對孩子說話如同對寶寶,命令,或者安撫。這樣的態度,只能給我們的孩子一種暗示:你是孩子,永遠是孩子。而這樣的結果就是,你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朋友曉霜的孩子叫李一然,4歲,上幼兒園了。曉霜對我說,她發現對孩子的稱呼不同的時候,孩子的反應非常不一樣。

當她叫他“然然”,他會感覺自己是個小孩子,他就會跟她撒嬌;

如果她叫他“一然”,他的反應就覺得自己大一些,會跟她說“幹嗎?”;

如果她叫他“李一然同學”,他會覺得自己是個上幼兒園的學生,而自己的媽媽像自己的同學一樣,他會跟她說“曉霜同學,有什麼事嗎?”

曉霜就用這樣的稱呼變化調整她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如果她覺得孩子累了,或者情緒有些急躁的時候,她就用安慰的稱呼說:“然然,我們做個遊戲好嗎?”;

如果她覺得孩子需要批評,她會對他說:“一然,我覺得你這件事做的不對!”;

如果她覺得孩子需要鼓勵,她會對她說:“李一然同學,我相信你能做的到,你是最棒的!”。

她說這種變化稱謂的方法十分有效,總能有效的引導孩子。

這樣的事情我還接觸過一個實例:同事青姐的兒子名牌大學畢業,工作很好,更重要的是非常孝順,細心體貼,有責任感,前年結婚了,婆媳共處也非常和睦。

大家都誇青姐有福氣,她的老公在孩子十歲的時候車禍去世了,自己含辛茹苦得把孩子養大,孩子如此有出息,也算是福報了。

但我認爲孩子好是因爲青姐教育引導的好,比如青姐一直和兒子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她兒子叫張成,她叫兒子“成哥”。

我問她爲什麼叫自己的兒子“哥”啊?

她笑着說:是他的同學這麼叫,我開始就開玩笑地也這麼叫他,後來我發現這樣稱呼他的時候,他會有種責任感,有種被依賴感,因爲他父親早逝,我需要激發他男人的保護欲,所以我就一直這樣稱呼他,同時,這樣稱呼讓我們母子沒有距離感,沒有代溝,可以更暢通的交流。

青姐的成功育兒經讓我想到了那些我們看過的外國電影。在那些影片裏,很多外國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都像是和同齡人說話,孩子也會對父母直呼其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外國的孩子比中國的孩子獨立性強很多。

其實我們的家長大多對孩子都不缺乏愛,而是缺乏愛的方法。對孩子的稱謂和說話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暗示,換一種說話的方法,可能會讓你的孩子換一種人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