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生與死

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生與死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生與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是一個人人避諱的字眼。不少家長總絞盡腦汁地跟孩子迴避對“死”的描述。然而,避談死亡不利於孩子養成正確的生命觀。
家中有長輩過世,若家長沒有正面告知孩子,孩子可能對死亡形成恐懼,日後面對親近的人過世往往反應過度,難以走出痛苦。有的孩子還會認爲親人過世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產生罪惡感與內疚感。因此,當孩子問逝者去哪裏時,家長應按照孩子的年齡特質以及與逝者的關係來回答。
怎樣跟孩子談論生死?要依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來談。匈牙利心理學家納吉等將兒童對死亡概念的年齡模式分爲4個階段: 第一,3歲以下的兒童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常會產生分離焦慮;第二,3~5歲的兒童不瞭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們認爲死亡是短暫的或可以復活的,甚至認爲自己更乖一點,死去的家人就會回來;第三,5~9歲的孩子已經瞭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會用擬人方式來看待死亡,比如他們會認爲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第四,9歲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視死亡;

平時家長應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比如孩子飼養的寵物過世,父母可藉機跟孩子說:“狗狗過世了,但我們很感謝狗狗在世時的陪伴,咱們一起祝福狗狗在另一個世界能夠生活得很好。”還可告訴孩子,因爲我們對狗狗有愛,所以我們會難過悲傷,無需故意忍受、逃避悲傷。

善用這樣的教育機會,孩子今後面對死亡時就容易用正向態度來面對,還可以讓孩子更珍惜活着的時候,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更積極、更有意義的事情。

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生與死 第2張

當孩子問起生與死的問題時,要立即告訴孩子。最好在孩子熟悉的環境下進行,比如孩子的房間,來降低孩子的孤獨感。同時問問孩子爲什麼這麼問,想知道些什麼。

解釋時要簡潔清晰,不必過度談論細節。孩子年紀越小,解釋要越簡單。不要跟孩子說過世的人是睡着了或去旅行。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覺,擔心自己永遠醒不過來;或擔心父母去上班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有時,孩子可能會莫名其妙哭起來,問爸爸媽媽會死嗎。這時,家長不要過於焦慮,要知道孩子開始對死亡有概念了,他們害怕分離。把孩子抱起來或牽着孩子的手,跟孩子說,無論怎樣,爸爸媽媽都愛你,不會拋棄你,而且爸爸媽媽身體很健康。
我們平時也可以選擇一些圖書來對孩子進行生死問題的教育,儘管兒童圖畫書作爲一個特殊的童書門類,向來不避諱參與某些形而上主題的闡發,不過當荷蘭兒童文學作家庫斯·邁因德茲、哈里·傑克斯與南非插畫家皮特·格羅布勒在他們合作的《國王與死神》中嘗試以兒童圖畫書的形式去觸碰“死亡”這樣一個沉重的哲學話題時,他們顯然爲自己設置了一個難題。

《國王與死神》向我們證明了這樣的藝術冒險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值得的,它將讓我們看到兒童圖畫書遼遠開闊的思想空間以及獨一無二的哲學氣質。

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生與死 第3張

作者藉故事裏的國王之口道出了這樣一個千百年來困擾着人類的憂思:“到底什麼是死”,“我爲什麼一想到他就這麼害怕”,“我爲什麼會這麼害怕他來找我呢”?爲此,國王召集起他的大臣,共同商討對付死神的辦法。

終於,他們抓住死神並擺脫了他的威脅。然而,幾百年過去了,死亡的消失並沒有帶給人們期待中的福音,他們發現隨着永生的實現,自己所得到的只是一個擁擠、無聊的世界,以及對於那已經不值得珍惜的生命的懶怠和厭倦。於是,人們重新召回了死神;所有活了很久很久的人都欣然跟隨着國王,“一個一個快樂地死去”。

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生與死 第4張

這個故事說得真好。它把人類自有意識以來就深深懷有的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生命的眷戀,對於不朽的期盼,以及對於這一切的思考,都編織進一個簡短、淺白、幽默而又輕巧的敘事過程裏。這個敘事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能夠如此自如地將一個複雜、深刻的存在命題揭示得那樣透徹明白,又如此自然地將一個短淺直白的兒童故事文本變得這樣富於深意。

事實上,活着之所以是珍貴的,正是因爲我們終有一天將會離去。換句話說,正是對於死亡所帶來的時間限度的意識,促使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不斷尋找和建構着生命可能的價值。或許一個孩子讀完這個故事,還走不到那麼深的精神的遠方,但終有一天,這樣的閱讀所儲存下來的智慧,會在他未來的某個生命時間裏發出光芒。

(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方衛平《活着爲什麼是珍貴的——讀圖畫書國王與死神》)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