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陳魯

像很多家長那樣,我對自己孩子的未來抱有很現實的希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有個好工作。我就去關注好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技能。 數年前,美國政府招集美國的商業、教育等各界精英,要求他們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判斷,提出年輕一代在當今和未來社會需要具備的技能。 因此,誕生了目前指導美國社會教育各個層次工作的“21世紀需要的四大能力”。因爲每個能力的英文單詞都以C打頭,所以叫做 4C嗎,分別爲:問題解決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 我還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有個美滿的家庭。我便去關注年輕人擇偶有什麼標準。 擇偶可比公司招人要更謹慎。所以, 人的生存本能會驅使我們關注最最重要的因素,把握最最嚴格的標準。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世界性問卷調查。37個國家的一萬名年輕人,報告自己擇偶的條件。最重要的三個條件依次是: 一. 愛的感覺。二. 可靠的人格。三. 心理和情緒的穩定。 學歷、智商、相貌、財產都在這三條之下。 對比工作中的4C 和擇偶對人格、心理的要求,我發現這兩套標準密切相關。達到擇偶標準甚至是達到工作標準的必備條件。 心理和情緒不穩定的人,不可能和別人有良好的交流、合作,不可能投入持續的努力來解決問題和發明創造。 沒有可靠的人格,一個人會對不當的事情好奇、解決壞的問題,從而陷入麻煩。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一個優秀的人要善良、正值、能幹、勤奮。但是缺少前兩點,這個人是個可怕的人。” 擔心巴菲特不具代表性,在給家長做這個講座之前的前兩天,我特意問了一位中國朋友。漫步在遵義街頭,我問遵義西西弗教育中心的姚忠琴校長,是否她覺得優秀的人格有益於工作。姚老師毫不猶豫地說“當然重要,人格不好你的事業不會長久成功。”接着便給我舉起了她身邊的例子。在我眼裏,她是一名成功的教育企業家,她的觀點我信服。 那今天,我就着重講心理學發現對兒童時期人格培養的啓示。 有優秀人格的人,就是道德感強的人。 而道德 (morality) 發展,是心理學界歷史源遠流長又最有建樹的領域之一。 一言以蔽之,數十年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兒童道德發展依賴兩個心理層面的發展:道德情感和道德思維。
道德情感一共情心 (Empathy)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2張

▲最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共情。

和道德有關的情感叫道德情感。最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共情,或叫同情心,英語叫 empathy。 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嬰兒看兩種圖片,一種有動物,一種有無生命物體,但是也會動。嬰兒都喜歡看有動物的圖片。在另外一項研究中,當給幼兒一瓶墨水,讓幼兒把墨水倒到娃娃身上,幼兒都很拒絕。生活中,當看到別人在傷心哭泣,幼兒都很願意去安撫他。前幾天,我班上的一名大學生告訴我,她在照顧一名十個月大的嬰兒時因故哭了起來,孩子就把含在嘴裏的奶嘴拿出來遞給了她。 心理學家的結論是,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和別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感覺。這導致了幼兒喜歡看有生命的東西,不願意傷害別人,看到別人情緒低落時會自發地去安慰。 美裔德國心理學家 Michael Tomasello 做過大量幼兒的研究,結論是幼兒有自發的助人行爲。他和研究人員把兩歲左右的幼兒放在各種人爲製造的場景下,讓他們看到某個大人需要幫助。比如一個大人的東西掉在地上,另外一個大人想把一些書放進書櫃等等。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毫不猶豫地跑上前幫助大人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或者把書櫃的門打開。對大人的行爲目的的理解、情緒上的共情,導致了這些孩子去幫助大人實現目標。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Karen Wynn 還研究過更年幼的孩子——還不會走的三個月到十個月大的嬰兒。嬰兒們坐在媽媽腿上看一個簡短的動畫片,上面有一個小熊試圖打開一個關閉着的盒子,可每次都受到一隻小藍熊的阻撓。後來,來了一隻小黃熊,幫忙打開了盒子。 看完後,孩子面對這兩隻真的玩具熊,八個月的孩子絕大多數都伸手去拿那個小黃熊。三個月大的孩子,會更長時間地去看小黃熊。也就是說,孩子們不光會幫助別人,還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共情心,孩子天生就有,它能最有效地促成道德行爲的發展。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3張

▲孩子們不光會幫助別人,還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可是,心理學家也發現,孩子到了四、五歲,共情心的“濃度”就大相逕庭了。有的把共情心擴大到越來越多的人、動物身上。有的,共情心開始消減甚至泯滅。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難以產生共情心,因爲外界讓他常感惶恐,就不好產生去關注、施助別人的定力和精力。 常聽大人說教,孩子也會從本來的由心靈驅使去做好事的行爲模式,變成機械式地執行指令。 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很小就讓孩子感覺到,別的孩子都是他的競爭對手,人性裏的侵略感就會壓倒共情心。 作爲家長,我從來不和孩子說“看誰誰比你如何如何”,“你看誰誰怎麼樣”。 作爲學校,優秀的教育會通過維護學生友誼而維護道德情感。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4張

▲一羣11歲的活潑的孩子,嚴守了兩個多月的祕密,因爲不想讓任何一名同學感覺不舒服。

我女兒班上等中學錄取通知時,學生們陸續接到通知。爲了讓偏後收到錄取通知的學生不產生焦慮,學校嚴格規定,要等全班最後一名學生接到了錄取通知,同學之間才能透露自己被哪所學校錄取的消息。一羣11歲的活潑孩子,朝夕相處、無所不談,但卻成功地嚴守了兩個多月的祕密,讓我見識了兒童由道德情感而促生的強大自制力。 1995年在讀博的時候,我選了一門課,就叫道德發展。教授這門課的是大名鼎鼎的 Martin Hoffman 博士。除去那些慣常的閱讀和討論外,讓我終生難忘的卻是一天下課前的一小會兒,在我們佈滿書架的小教室裏,這個乾瘦矍鑠的老教授對着我們一羣年輕學生,說了這樣一句話 :“要是我們成年人能幫助孩子保持住他們與生俱來的同情心,你們知道這個世界會少多少座監獄、多少次戰爭嗎?”語調輕柔但堅定,語義是他傾盡一生研究共情心和道德發展的精華所得。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5張

▲孩子天生就有共情心,容易跟別的生命在情緒上共鳴。

道德情感二: 道德厭惡 (Moral Disgust)
後來,心理學家還發現了第二種道德情感 —— 厭惡。 當看到、聞到某些不好的食物時,我們會覺得噁心。心理學研究還發現,當人們看到不公平的事情的時候,也會感到噁心。 英語中有一句俗語,描述一個人看到自己不喜歡的行爲後的感覺 “It leaves a bad taste in my mouth.” (讓我的嘴裏有一種不好的味道。)中文裏, 你肯定也聽人這麼評論某個人的行爲,“這個人真讓我噁心!” 心理學家H. A. Chapman和同事發現,道德厭惡感主要是人們在經歷了自己感覺不公平的事情的時候產生。在研究中,實驗人員故意創造某種事端,讓被試感覺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結果發現,被試從面部表情(通過客觀測量面部肌肉運動)到大腦運作區域(通過腦掃描),都和聞到、看到噁心的東西的時候反應是一樣的。心理學家推測, 人類進化中產生了一種生理、神經機制,讓人通過產生噁心感而迅速避開對自己不利的事物和人物。 半年前我聽完 H. A. Chapman的一次講座後,上前去和她攀談。我想親耳聽到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對這件事情的評論。我問,噁心作爲一種道德情感,在人類的進化中到底是如何幫助人類生存的。這位留着優雅黑卷長髮的年輕研究人員說:“你想想,原始洪荒時的兩個人, 外出打了獵,一起扛着獵物回到營地。結果其中一個人獨吞了獵物。你如果不懂得避開這種人,能生存下去嗎?反之,那個把獵物都搶走了的人其實也生存不下去。”她邊說邊做了一個費力抗東西的姿勢。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6張

▲追求公平是人類天性,但追求哪方面的公平,是受後天影響的。

對基本公平的要求不是人類獨有的,有靈長類動物也具有這種直覺。動物行爲學家 Frans de Waal做過捲尾猴的試驗。 讓兩隻捲尾猴各在一個相鄰的籠子裏。籠子裏放一些石頭。猴子被訓練後學到如果拿一塊籠子裏的石頭遞給站在外面的實驗人員,就會得到食物做獎勵。當給兩個猴子的獎勵都是黃瓜的時候,兩個猴子都很平和地繼續努力。但是,如果給一隻猴子的獎勵變成了猴子更喜歡的葡萄,另外一隻就會表現得很不開心,把自己得到的黃瓜毫不猶豫地扔在一邊,拒絕再勞作。
道德情感:天性中的“陰暗面”
但是,天生的共情感也有它不利於人類彼此和平相處的一面。 心理學家發現嬰兒會自發地把道德情感用在和自己一樣的人身上。對於和自己某些方面不一樣的人,他們不太會施用同情和公平的情感。剛纔說的Karen Wynn的實驗中,嬰兒喜歡那個幫助別人的小熊。但是,如果事先嬰兒發現那個使壞的小熊和自己有某個共同點,比如都喜歡吃同一種的食物,嬰兒們會不顧原則而去親近使壞的小熊。 這種傾向作爲人性的一部分,同樣被心理學家認爲對人類祖先具有生存價值。因爲,在原始的生活中,不同的人羣佔據不同的地盤,和自己不同的人往往就代表着危險,早點認出來並區別對待會增加自己的生存機率。可是,在各種人羣日趨融合的現代社會,能超越種族、信仰、觀念的不同而廣施共情心、公平心,反而讓一個人更具有生存能力。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7張

▲美國學校讓孩子從小接觸不一樣的人。

曼哈頓頂尖的私利學校曾經都是白人的天下。這引起了很多家長的擔心,怕自己的孩子踏上社會後不會和不同種族的人打交道。家長們紛紛在孩子的學校成立“多元化委員會”,訂立計劃來招收不同少數族裔的學生,比如少數族裔的學生會得到學費減免等多種照顧。 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抓住機會及時糾正這種傾向。我女兒支持民主黨價值觀,氣憤的時候曾說過共和黨的某人“去死吧”。我會說“你沒有權利希望任何一個人去死,不管他和你多麼不一樣,不管你有多麼痛恨他。”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我自己的言談舉止中,要時刻展現理性和客觀。
道德思維: 從內控到外控

早在心理學家發現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之前,他們就對道德思維做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Jean Piaget 和Lawrence Kohlberg各自提出了系統的理論,把道德發展分成不同的階段。他們理論的共同點就是,外控型的道德是道德思維發展的低級階段,而內控型的道德則是高級階段。 美國最常用的一個智商測驗裏面有這樣一道題。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8張

▲美國最常用的一個智商測驗裏的一道題。

如果孩子說,“這是規矩”,“媽媽說的”,他具有外控型道德思維。 如果孩子說,“別人會喜歡我”,“我能交到朋友”,他做了複雜一些的思考,但是利他行爲的動機還是利己。 如果孩子說,“因爲有人缺東西”,他具有同情心。如果孩子說,“這樣才公平”,他具有公平感。 這個例子說明, 內控型道德思維被美國主流社會用來標示一個人的智商水平。 美國大學升學時,申請材料裏非常重要的一份是個人的自我陳述。申請人要用很短的篇幅讓學校對自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 我讀過一個哈佛學生申請入學時寫的個人自述。通篇就講了一個事件。他和爸爸去南美洲旅行,一次上完廁所後,發現馬桶壞了。他就留下來堅持自己修好馬桶才離開。當時沒有別人在場。這就是內控型的道德在生活中的表現。 如何才能形成從外化到內化的轉折呢?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9張

▲道德內化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持。

方法一是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感。那個學生之所以要自己修好馬桶,是因爲不想讓下一個上廁所的人感覺噁心。在成人生活中,偶爾會有關於婚姻外遇話題的交流。我曾經聽一位男同事說:“哪怕我不愛我的太太了,都不會有外遇。想起我會讓另外一個人失望、受騙,心裏絕對難以忍受。” 在學校中,激發同情心、促使學生換位思考的機會無處不在。一箇中學飯廳裏豎着這樣一張牌子,上面寫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吃得飽。三分之一的人吃不飽。三分之一的在忍受飢餓。”學校每天把學生的剩飯集中稱重、公佈。 方法二是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 多年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換位思考能力越強,人的道德思維能力就越強。不管是成年兒還是小孩。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10張

▲道德內化需要換位思考的能力的支撐。

道德情感是天生的,換位思考能力卻很大一部分是培養的。 我在遵義航天幼兒園裏看過一次老師們組織的小朋友們的辯論。他們先聽了一個故事:鴨和鵝打賭,誰保持不動的時間更長就算贏。鵝爲了救另外一個小動物,只好動了。 辯論的是:如果你是鵝,你會動嗎?兩隊小朋友耐心聽取對方的主張,認真陳述自己的理由,語言和思緒精彩紛呈。 我很熟悉的一套美國小學高年級的教材,是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 Catherine Snow 率領編寫的,每課的主打文章就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幫助孩子發展換位思考能力的機會也很多。我女兒有時候對共和黨候選人出言激烈,會說某某人“愚蠢”。我會立即指出,你覺得他愚蠢,但很多人覺得他有道理。你說說他們是怎麼想的? 閱讀也是培養換位思考能力的有效工具。 在美國六年級學生的書單裏,我隨手抓出幾本。一本是寫一個男孩因爲面部畸形到了五年級才第一次踏入校園。一本書是講一個女孩子在1902-1919年的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成長經歷。一本書是一個孩子的荒島求生記。這些好的文學作品,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個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當孩子們沉浸在懸念、驚險、幽默中時,換位思考的能力被無限制地錘鍊。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11張

▲閱讀是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的高效手段。

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還能通過老師出的思考題得到鍛鍊。我女兒五年級時讀希臘神話。老師的閱讀問題中有以下幾個: 他(某個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你找到什麼樣的證據來支持這點? 這個人物渴望的是什麼? 他有沒有成長?有什麼樣的成長? 就在昨天,中國兒童閱讀論壇上,周益民老師給學生上了一堂名爲《寫出一個獨特的我》的寫作課。學生先讀了數篇真實並充滿個人特點的自我介紹,再寫自己的自我介紹。周老師說,他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幾個有趣的人、獨特的人。”評課的談鳳霞教授說,周益民“把多樣話的世界帶給了孩子。”對於構建強健的兒童心理,這樣的老師就把力氣用在了刀刃上。

做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第12張

▲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教師周益民在第十二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上執教《寫出一個獨特的“我”》。

人性中,閃光的,不要讓它泯滅;黯淡的,我們去點燃。這就是科學給我們的啓示,這就是符合人類天性的兒童人格培育。
(內容節選改編自陳魯第十二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公衆專場演講,經作者本人審定並授權發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