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逆襲之路:家庭條件不足,靠什麼能補起來?

逆襲之路:家庭條件不足,靠什麼能補起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闆父親不需要讓孩子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了,只要把孩子送出國鍍金就好了;社區醫生和出租車司機組成的普通家庭,指望學霸女兒通過自己的奮鬥逆襲,獲得更好的生活;而公司高管和眼科醫生組成的中產家庭,則處於極度焦慮之中,他們自己嚐到了努力帶來的好處,也希望孩子能拿穩接力棒,繼續逆襲之路。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對他的個人成績有多大的影響呢?如果家庭條件一般,我們又如何幫助孩子跳出家庭的影響呢?

逆襲之路:家庭條件不足,靠什麼能補起來?

哪些因素能夠決定一個人在成年後的成就?成功學會告訴大家:只要更加努力和勤奮,就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事實是這樣嗎?

英國紀錄片《成長系列》(Up Series)則呈現了另一種現實。這套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14名英國兒童從7歲(1964)到56歲(2012)的人生軌跡,結果讓人唏噓不已——家庭背景似乎具有完全的決定作用。依靠個人的努力,走上人生巔峯似乎並沒有那麼容易。

逆襲之路:家庭條件不足,靠什麼能補起來? 第2張

《成長系列》在2012年發行紀錄片《56 Up》時,主人公們已56歲。

“逆襲”不能靠成功學還是得看數據 太長不看版 家庭背景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畢生成就。那麼,人格與認知能力這兩個因素上的優勢,能否補償家庭條件的劣勢,讓人成功逆襲?
答案是,認知能力對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職業成就均有巨大的影響,對於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來說,人格的優點很難彌補家庭背景優越性的不足,但認知能力可以提供某種程度上的補償,讓聰明的窮孩子與富家子弟達到差不多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

成功學和紀錄片之間的反差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成功學並未揭示影響人生成就的真正原因。社會科學家也許很早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例如,心理學家研究過兒童的人格、認知能力和家庭背景對其人生髮展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基本上與《成長系列》紀錄片相似,揭示了家庭背景對成年後收入水平的巨大影響。

很明顯,誰也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但是個人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性格、知識與能力,即心理學上講的“人格”與“認知能力”。在人格方面,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目前人格心理學關於人格特點最主流的觀點,包括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神經質、外向性五個維度)中的“盡責性”能夠預測人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1],而認知能力則與受教育程度和學業表現展現出很強的相關性。

誠然,人格與認知能力能夠影響人們在成年後的成就大小。但這兩個因素上的優勢,能否補償家庭條件的劣勢,讓人成功“逆襲”?

逆襲之路:家庭條件不足,靠什麼能補起來? 第3張

圖片摘自豆瓣網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達米安(Rodica Ioana Damian)、普渡大學蘇容(Rong Su,音譯)、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沙納漢(Michael Shanahan)和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特勞特溫(Ulrich Trautwein)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試圖去回答這個疑問。他們分析了美國一項長達11年的追蹤數據,從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和職業成就三個方面檢驗了人格、認知能力和家庭背景的影響。這項分析結果最近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2]。

研究者所採用的數據來自美國研究學會(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一項名爲“天才計劃”(Talent Project)的追蹤研究,包括了81000個參與者的有效數據。該項目於1960年對當時9-12年級(相當於中國的高中)的學生進行初始測量,此後的1年、5年和11年後分別對他們進行再次測量。達米安等人分析了初始測量和最後一次追蹤測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統計的方式轉換爲大五人格和認知能力的得分。最後一次測量記錄了這81000人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水平和職業發展成就,這些指標可以作爲個人成就的代表。
人格因素的影響:“外向性”的效果最強

人格因素對人們受教育程度影響較大。在盡責性上高於平均水平一個標準差,受教育程度相應會提高2.7個月。換句話說,如果你比衆人更加勤奮,那麼你更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人格特點如宜人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和外向性,也都會對受教育程度產生影響。

人格對經濟收入的影響同樣存在,其中效應最強的是外向性:如果一個人的外向性得分高於平均水平,那麼就意味着這個人的年收入也更可能高於平均水平。

研究者還發現,人格可以補償家庭背景的劣勢——對於家庭較好的人來說,盡責性與外向性的得分對其收入影響不大;但是對於家庭背景不太優越的人,盡責性與外向性上得分的提高,就可能會相應地增加其經濟收入。在職業成就方面,人格中的外向性同樣僅對家庭背景不好的人有較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家庭背景一般,你性格越外向,越有可能從事那些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結果均未考慮認知能力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格因素才能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環境的劣勢。
認知能力的影響:彌補家庭背景,還得靠認知能力

另一方面,認知能力對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職業成就均有巨大的影響。假如一個人的認知能力高於平均水平一個標準差,就意味着他能夠比同齡人多接受35.3個月的教育、多得到12094美元的年收入和更好的職業成就。如果按常用的智商分數標準(例如韋氏智力量表,平均分爲100分,標準差爲10)來算,高於平均水平一個標準差的智商得分爲110分,在人羣中的排序約爲84%左右(假定智力是呈正態分佈的)。

逆襲之路:家庭條件不足,靠什麼能補起來? 第4張

圖片來源於StarCraftss的留言

對於家庭背景不同的人,認知能力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在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成就方面,認知能力對家庭背景好的人具有更大的作用:家庭背景好的人,認知能力越高,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成就越高。在經濟收入方面,認知能力對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作用更加突出:家庭背景不太好的個體,如果其認知能力越高,成年後的經濟收入越高。即使我們將人格因素的影響去除掉,認知能力的影響仍然不變。

當研究者將認知能力水平造成的影響去掉之後,再考查人格和家庭背景的影響時,他們發現了與我們常識相違背的結果:在受教育水平和職業成就方面,人格不再能夠起到補償作用,也就是說,對於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來說,人格的優點很難彌補家庭背景優越性的不足。但是在經濟收入上,盡責性的人格特點仍然能起到補償作用:勤奮但貧困的人能夠一定程度上取得較好的收入。
夢想能否實現?認知能力恐怕比人格更重要
在成功學和“美國夢”的宣傳中,勤奮、善於交流等是實現夢想的關鍵。但從達米安等人的研究結果來看,走上人生巔峯的關鍵是認知能力,而不是人格因素。勤奮(盡責性)、與人爲善(宜人性)以及善於交流(開放性)等人格上的優點確實會帶來一定的優勢,但不足以補償家庭背景帶來的劣勢。
但是,認知能力上的優勢,可以彌補家庭條件的不足。最聰明但最窮的孩子,其受教育程度可以趕超最富但最不聰明的同齡人。從這個研究結果來看,認知能力可以提供某種程度上的補償,讓聰明的窮孩子與富家子弟達到差不多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這些結果與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家達利[3]對英國一項數據的分析相一致。
提高認知能力,心理學家在努力

當然,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在於潑冷水,而是試圖揭示事實真相的同時,去改變許多兒童所面臨的家庭背景劣勢。從某種程度上講,認知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得到改善的。例如,有研究表明,低社會經濟地位兒童在認知能力的劣勢,可以通過干預得到改善。像達米安等研究所採用的言語、數學和空間認知能力,可以直接通過提高注意能力從而加強認知能力。不少心理學家致力於改變貧困家庭的學生在學校中的劣勢地位。一些干預的方法顯示出了不錯的效果。例如,最近有研究表明,基於家庭的認知訓練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們的認知能力[4]。(編輯:Calo)

參考文獻:Roberts, B., Jackson, J. J., Duckworth, A. L., & Von Culin, K. (2011).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large panel surveys. Forum for health economics & policy, 14(3). doi: 10.2202/1558-9544.1268Damian, R. I., Su, R., Shanahan, M., Trautwein, U., & Roberts, B. W. (2014). Ca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telligence Compensate for Background Disadvantage? Predicting Status Attainment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doi: 10.1037/pspp0000024Daly, M. (2011).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may explain the link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adult socioeconomic stat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27), E251. doi: 10.1073/pnas.1106552108Neville, H. J., Stevens, C., Pakulak, E., Bell, T. A., Fanning, J., Klein, S., & Isbell, E. (2013). Family-based training program improves brain func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in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preschool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29), 12138-12143. doi: 10.1073/pnas.1304437110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