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第2張

Tip1:稱讚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無須拘泥形式

很多父母看了德韋克的研究,覺得一定要誇孩子努力,不能誇孩子聰明。於是,很多父母誇孩子的時候總是拘泥於一定的句式,而且有些父母擔心:“如果孩子確實聰明,他不怎麼努力就考好了,我再誇努力,顯得不真實,也可能會誤導他。”稱讚孩子,一定不要拘泥於什麼句式,否則就會顯得不真實。

美國心理學家所說的“努力”(effort)不是中文裏面的“刻苦” “用功”的意思,而是體現了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一種思路,即在這件事情裏,你付出了什麼。在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很專注,你一直保持着熱情和興趣,你能積極跟別人合作等,這所有的“付出”就是“努力”。所以無論他是否輕鬆做到,是否最後成功,我們都可以去稱讚他在這個過程裏的付出,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欣賞和情感,這纔是激勵孩子的動力。
還有很多人認爲,聰明、帥、漂亮,這些都不是孩子的功勞,都是遺傳的,所以一律都不能誇,誇了會讓孩子驕傲,就不努力了。我認爲,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關鍵不在於是否稱讚孩子聰明,而在於是否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即我前文提到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大寶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回家說:“媽媽,今天老師說我實在太棒了,不需要上一年級的數學,以後會有另外一個老師來給我上高年級的數學課。”我聽到後心裏咯噔一下,心想:“老師你怎麼能這麼說呢?萬一他覺得自己聰明沾沾自喜,不好好學了呢?”後來我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他非但沒有不好好學,反而對數學越來越熱愛,而且他也沒有因爲數學突出受到同學讚揚而沾沾自喜。
有一天他說:“媽媽,我以後要去上哈佛。”我問:“爲什麼啊?”他說:“聰明的孩子都去上哈佛。”我哈哈大笑:“那全世界那麼多聰明的孩子呢,只有一個哈佛,不是每個聰明的孩子都能去哈佛。”他若有所思:“嗯,如果想去哈佛,我必須努力學習。我每年都需要爭取進入天才小組。”我說:“那你就好好努力吧。”
通過這些對話,我發現,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會認爲:“是的,我很聰明,但是,如果我不努力的話,我將浪費我的天分,將來一事無成。所以,我的付出依然很重要。”這樣的孩子,根本不會在周圍人誇他聰明的時候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第3張

Tip2:用心觀察、真心欣賞孩子,給他適量適當的稱讚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第4張

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度而不能氾濫,稱讚也是如此,一定要非常小心、適度。我們並不需要時時刻刻稱讚孩子。事實上,很多時候,在關係默契的家庭,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個心領神會的微微點頭、一個小手勢,勝過千言萬語。珍惜我們的口頭稱讚,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我滿足感。

有時候可以是客觀的描述,簡短不加判斷的陳述:“我覺得你在這個作業上花了很多功夫啊。”讓孩子知道你很關心他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就可以了。或者可以問一些問題:“今天的比賽,你感覺你做得怎麼樣?”允許孩子自己去反思和決定他對自己的收穫是怎麼想的,怎麼感受的,逐步引導他對“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成功”這樣的概念進行內化。
我和我家孩子往往不需要太多語言。有時候一個親吻,有時候一次擊掌,有時候偷偷晃一下大拇指,示意他們我看到了,我就會發現他們的臉亮了起來。
所以,真正的賞識教育,應該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基礎上。父母用心觀察孩子,真心欣賞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稱讚其實是很自然的情感表達,不需要一定的形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患“稱讚依賴病”呢?怎麼可能僅僅爲了得到他人的幾句稱讚而去迎合別人呢?怎麼可能爲了別人幾句稱讚而沾沾自喜不努力了呢?這樣的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和欣賞,會被持續激發內部動力,而更加努力。
所以,稱讚有方法,父母們不必過分擔憂和焦慮,給孩子更多的愛與真誠,讓他明白成敗只是結果,過程的付出和收穫是更美妙的事情,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收穫更多的成長,並健康地長大。
本文節選自《養育的選擇:13個育兒困惑解答給你一個科學教養觀》陳忻著。
用“科學”來說話!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告訴你99%的家長都會困惑的13種養育難題背後的祕密,瞭解兒童發展的全局,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遠。糾正目前流行的各種教育迷思以及關於美國教育的種種錯誤傳言,爲家長溯本清源,從根本爲父母解壓,讓父母迴歸理性和從容。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