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語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語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發現兒子每天嘰嘰喳喳地就像一隻小麻雀。這應該是跟我有關。因爲在他還是嬰孩的時候開始,一直把他當作一個小大人一樣。

當他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我都會跟他說這是什麼。

比如看到我的手指,我會告訴他這是手指。

想抓我的眼鏡時,我會告訴他這是眼鏡。

每一種智力的發展都有最佳的時期,這個時期非常的關鍵。

當我們把握住了,那就事倍功半。

孩子在3歲以前,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

語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我們只要對小傢伙們稍稍留意就會發現:嬰孩對人的聲音及物品發出的響聲非常敏感。

所以,在早期就能對孩子進行語言的教育了。

當孩子對語言有反應的時候,就可以抓住這一個關鍵期,爲孩子提供一個說與聽的機會。

父母可以跟孩子進行簡單的交流。

可以輕聲說話,給孩哼哼歌。當孩子的視線落在一些物品上,就告訴他這個物品的名字。

但是千萬要記住,不要跟孩子說一些“兒語”,比如“吃飯飯“、”喝奶奶“、睡覺覺”,這樣的話儘量少說,最好是不要跟孩子說。

我那時候就跟孩子媽說不要和兒子這樣說話,我們要避免。

因爲憐愛孩子的父母總是喜歡溫柔的說些這樣的話。

可是這樣的話對孩子語言的發展真的是百害無一利。

孩子總是需要用正常語言去和其他人交流,總有一天是要丟棄這套語言的,因爲這樣的語言無法去孩子去正常的交流,也不利於學習。

我知道很多父母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因爲還有好幾位媽媽問我:可不可以給孩子用方言讀繪本?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

我就納悶了,這麼美的繪本語言,能夠方言化,我還真做不到。

那個會變味,也會讓孩子對方言形成依賴。

孩子不會不懂,只是看你如何去教。

因爲3歲前的孩子看繪本,主要是看圖,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堅持給孩子說普通話,孩子能夠聽懂普通話的意思,慢慢會理解故事。

這樣去了學校,或者跟其他的小夥伴玩的時候,更能順利交流,加入集體之中。

語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第2張

關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絕大部分的父母是不重視的。

比如有一個跟兒子差不多的小女孩,常常跟他一起玩。

但是小女孩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常常打牌,小女孩就常常一個人玩。很少有人跟他說話。

等她有需要的時候,就只會急着哭着去搶,不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他的小夥伴也就慢慢地疏遠她。

進入幼兒園之後,無法聽懂老師的指令。

她說的話老師也聽不懂。

這樣就無法適應學校,這時候父母就非常地着急了。

其實,語言對於我們人類都有非凡的意義呢!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地球上的人只講一種語言,他們溝通沒有障礙,彼此之間沒有隔閡。他們集體決定要修建一座通天塔,從地面直通天堂。工程進展得十分順利,通天塔越建越高,高聳入雲。

上帝在天上看到了,他爲人類的強大和統一感到驚恐,人都能夠把塔建到天上,他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於是上帝來到人間,變亂了人們的語言。人們各自操起不同的語言,感情無法交流,思想很難統一,出現互相猜疑,最後停工了。

可見語言的力量。

而對於孩子來說,還不僅僅意味着這些。

有一個人工狼孩的故事曾經讓社會震驚。

在美國,僅20個月大的吉妮被認爲智力遲鈍,父親克拉克將她單獨鎖在一間黑暗的房間中,強行與母親和6歲的哥哥分開。在沒有任何自由的12年地下生活中,吉妮聽到的和受到的只是父親的辱罵和虐待。

14歲時,吉妮被送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醫院,當時她的身形看起來和普通8歲女孩差不多,但是隻會說幾個很簡單的單詞,比如“停下”“不要”等。

通過對吉妮的研究,我們知道了語言發展需要語言刺激。當兒童與語言隔離後,他們也就失去了說出整個句子的能力。

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孩子的語言如果沒有得到刺激,那他大腦裏這一塊的功能就是沉睡的。

語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第3張

父母跟孩子之間充分的溝通,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1995年出版的《美國兒童日常體驗中意義深遠的差距》中提到,不同社會階層的父母跟孩子對話的單詞量構成了巨大的差異,這也是貧富差距拉大的一個原因。

語言上的教育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及今後的發展。

最大區別是語言環境的不同,而主要是三個地方造成的差距。

詞彙量不同。中產階級父母對孩子講的話語量遠遠超過貧民家庭。到3歲時,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平均聽了3,000萬個單詞,而貧民家庭只有1,000萬。

話語質量不同。中產階級父母的話語要複雜得多,而且很多父母經常唸書給孩子聽。

態度不同。不可否認,中產階級父母更重視教育尊重孩子。比如,飯桌上閒談時,他們的話題和語氣,已經假設了孩子是要加入討論的。而貧民家庭通常是父母決定,孩子執行。


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把玩具拿開!”或“這東西別吃!“但是,對於貧窮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而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

這個真的不分國界,在我們的身邊或者自己的經歷中,還是這樣的情形。

很多繁忙的父母往往忙於生計,對於孩子反覆問的十萬個爲什麼也是煩躁不安,甚至直接來一句“今後,再也不許跟我問問題了!”

一次次的拒絕和禁止,活生生地掐滅孩子的求知慾。

語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第4張

父母的態度和陪伴成爲了關鍵。

曾看到一本書裏提到孩子的學習路上,不妨將孩子定爲“頑童、習童、好習童、學生、好學生”五個級別,非常的有意思。

因爲小小的孩子都好玩,是天性使然的頑童。我家那個小子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頑童。

但是我會跟他講一些他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故事、百科、繪本,我總是會說說說,讀讀讀,這樣他就變成了一個習童了。如同他每天堅持讀繪本,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當父母有足夠的參與,說着,讀着,孩子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就會學着父母的樣子去讀書、寫字畫畫,學着你說話的樣子,去主動地學習、背誦,不斷地去追求優越感。這時的孩子就成爲好習童了。

等父母的親子共讀有一段時間之後,當然這個時間會比較長。一般至少要五六吧。從一歲開始到7歲,孩子會具備自己讀書的能力了,這時候好習童就變成學生了。

嚐到了學習地樂趣,他會沉浸其中,在童年與書香爲伴,這時就成爲了好學生了。

父母陪伴孩子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會對孩子形成有效的監督作用,更會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會成爲孩子的榜樣。

只是不少父母對早期教育往往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豪情萬丈,可時間不長,就激情消褪,繼而不了了之。

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磨練自己呢!

養育孩子是一場長跑,不要抱着僥倖地心理。

堅持住,爸媽們!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