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這代人大多自認爲是開明的民主型父母,很多人都宣稱“要和孩子做朋友”,而在心理學專家看來,在“做朋友”之前必須要先搞明白父母的責任和功能、孩子權利的安全界限,以及專制和權威的區別。

應該怎樣和孩子做朋友。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我們要保護的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還是要在他們不知道自己被保護的情況下去進行

前兩天在一家音頻節目做嘉賓,開講之前,主持人給我看了一則不算太新的社會新聞,講的是,今年春天國家二胎政策開放以後,有對小夫妻本來有想法再生一個孩子,但是家中的老大不同意,爲此又哭又鬧,還逼着他們寫下一份 “保證書” ,保證 “爸爸媽媽不要老二”,一輩子都只對他一個人好。

那天的節目主題,本來設定就是藉着這個事件,聊一聊二胎的出生會對老大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父母們需要注意哪些可能的問題。但是當時我卻建議把這個引入的小故事換掉,因爲具體針對這個家庭而言,父母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要不要老二?”,或者“應該如何安撫老大?”,而是他們的家庭結構很混亂,父母的責任和功能都太不清晰。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比如要不要生二胎),需要夫妻雙方綜合考慮家庭各方面的情況,然後再慎重做出的一個理性的選擇判斷,其中尤其要考慮到該決定一旦實施之後,對整個的家庭可能會造成哪些後續影響?夫妻倆對這些後果是否都有所準備。

今天在這裏提起這件小事,我的意思,不是說這對家長就一定需要去生二胎,而是說即便他們選擇不生,理由也不應該僅僅是 “老大不同意”。爲人父母,不可以躲在“關愛孩子”的藉口背後,逃避爲家庭生活做出選擇並且承擔後果的重大責任。現在這一家人還僅僅是討論要不要生二胎?將來一家人要不要買房,出國,換工作,難道都要聽家裏這個小娃娃的?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第2張

做孩子的好朋友 VS 什麼都跟孩子細商量

最近這些年來,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很多關心孩子、愛孩子、努力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二十四孝家長,在現實的育兒生活中,常常會過早地把一些自由,或者說權力,讓渡給家裏的孩子。晚上去哪家飯店吃飯,週末到哪裏度假,甚至過年了要不要回老家,各種本來是家長決定的事情都來問孩子的意見。

然而,我卻很想點破,像這樣一個聽起來很美好的理念,很可能僅僅是 “聽起來很美”。從一個家庭治療師的視角出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不平等的。爸爸媽媽不能隨隨便便就和孩子做朋友,他們是家庭的總舵手和護航人,肩頭上還擔負着對孩子的保護、撫育、教養、指導等等重大的責任。很多時候,我們要在孩子不知道自己被保護的情況下去保護他們,其中的一種方式,就是注意不要把一個孩子負擔不了的責任推到他們頭上。

而且,對於那些額外獲得了很多特權的孩子,他們看似自由的內心卻常常體驗到彌散的不安——理想父母不僅需要對孩子有愛,還要有力量,只不過這份力量我們不是用來傷害孩子,而是保護孩子的。

如果一個家中的小孩,常常感到自己的權力超越父母,這實際上也就意味着當危險來臨,他缺乏力量的父母並沒有能力來保護他自己。這種不安,常常會導致那些被過度寵溺的孩子不斷做出出格的行爲,比如我們經常在新聞裏看到的各種熊孩子的笑話,其實那都是他們在努力尋找安全感的邊界。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第3張

童年願望,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生活的全部

有時候我也在想,類似 “跟孩子做好朋友” 這種呼聲,爲什麼會在當代受到那麼多父母們的歡迎?這也許,是因爲當我們自己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都太渴望爸爸媽媽可以溫柔一些,聽聽我們內心的小願望,而這樣的事情,在那個時代可能也的確太少機會發生。於是,等到我們這一代人自己成爲父母,對這樣一種童年願望記憶得太深刻,太執着,就很容易變成一個太過強調慈愛,溫柔,有求必應的超級老爸老媽。

可惜的是, “過猶不及” 的副作用就在這裏體現。爲人父母,我們當然有一部分功能要讓孩子對生活常常溫暖而開心,但是,我們肩上還有另外很多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就是要權衡考慮生活各個方面的需要,照看好我們孩子成長的家庭。而在我們管理家庭的過程中所做的考慮和安排,常常是不被孩子所瞭解的,尤其是當他們年齡很小的時候,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有限的時候,就更加難以跟他們講清楚。

我相信每一個爲人父母的爸爸媽媽,在生活中都是朝着自己內心中的那個“好爸爸”“好媽媽”的樣子努力,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會去思考,自己所一直認定的那個“好”,是否就包含了“好”的全部意義。

很多太過強調孩子願望的父母,可能在內心中對於“父母之好”的定義過於狹隘,他們可能混淆了教養風格中的“專制” 和 “權威”之間的區別,忽視了,很多時候身邊有一個有力量、又肯爲我負責的長者,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感覺——儘管有的時候他會十分堅定地要求我 “聽話”,就像一爲可愛可敬的老船長,嚴肅地提醒每一名登船的旅客都必須遵守安全須知。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第4張

不讓孩子爲家庭做主,也不等於忽視他們的情感需要

上個月,我們小區的一個老鄰居搬家,但是家裏4歲的寶貝不想換幼兒園,原因是他很喜歡現在班上的小朋友。這個溫柔的好媽媽受不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懇求,就做出了 “搬家,但是不換幼兒園” 的決定。

結果呢?不到一個月,這媽就快要瘋了。北京的交通大家都知道,她們家搬家之後,她每天不得不在六點之前就叫孩子起牀,然後開車一個半小時,才能趕到我家旁邊的幼兒園,把娘倆兒都搞得異常辛苦。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說這一切後續的麻煩,僅僅都是這個任性小朋友的錯。這個鍋,應該是由這個放任孩子去任性的媽媽來背纔對。一個4歲的小朋友,我們憑什麼要求他能夠評估到北京交通情況的作用力嗎?很多時候,當我們把孩子供奉到一個擁有絕對話語權的高位,實際上,就同時把很多莫名奇妙的責任推到了他頭上。

這裏我不是教唆大家去十分粗暴地對待家中那個小小的、還不太懂事的孩子,而是正是因爲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不懂事”,所以,纔會在在他懂事之前,不要求他爲自己或我們的家庭做出重大的抉擇。

再說一遍,權威和專制不是同一件事,管教和爲孩子負責也不是隻有兇巴巴一副面孔……

就比如說這個幼兒園的例子,如果這個媽媽可以在行動上行使自己作爲一個家長的決策權,綜合考慮自家的情況,爲孩子安排好新家附近的幼兒園,同時,也允許孩子爲了換幼兒園而傷心,在孩子表達思念原先那些小朋友的時候,溫柔地陪伴他,安撫他的情感需要,那她就是一個很溫柔同時也不逃避責任的權威式父母。但是,如果媽媽在孩子傷心哭泣的時候,僅僅是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許哭!以前的幼兒園多遠啊”,反而就是不肯接受孩子無法理解遠近概念的現實,就是專制而且拒絕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別急着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第5張

不要把孩子拔高成我們的朋友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跟孩子做朋友也挺令人遺憾的。那就是,有些父母會在無意間,邀請或者說誘惑,孩子過來安慰自己,關心自己。特別是當他們經歷一些生活中的困苦,內心太痛苦、太脆弱,身邊又恰恰沒有其他人可以分享的時候,就可能會忽視了孩子僅僅是個孩子,他們並沒有相對我們而言更多的心理能力和現實資源,反而會從他們那裏攫取一些好友般的支持和安慰。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轉天媽媽(或者爸爸)單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忍不住就向孩子訴說自己的委屈,拉着孩子評理,或者跟自己一起罵對方等等。以前看案例書的時候,就讀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小女孩爸爸喜歡喝酒,喝醉了晚上回家,她媽媽就會劈頭蓋臉地罵爸爸,而她卻每次都準備好熱毛巾,給爸爸擦臉,扶他回臥室休息。

最後,還是跟大家講點正能量吧。在親子界限這個話題上,我的鄰居之中還真有很多很棒的爸爸和媽媽。比方說有一次我和一個姐姐帶着她家孩子去超市購物,回來的路上,她兒子順口就講到,前一天奶奶在家裏說了一些媽媽的壞話。而我這個好鄰居呢,當時就輕描淡寫地回答她兒子說:“嗯,奶奶在家幹活累了,發個牢騷,不當真的。” 像她這一句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回答,實際上就是用行動來 “拒絕” 孩子用這種方式關心自己。

翻譯過來就是說:寶貝,這事情跟你沒關係,你就安心做一個孩子,媽媽能夠處理好自家的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