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父母做七件事,其實小孩心理會受傷

父母做七件事,其實小孩心理會受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之前大多分享好的建議與做法給大家,但我最近發現,反面教材跟壞的影響一樣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看着那些負面案例我就會告訴自己;「絕對不能這麼做!」以下都是真實案例我親眼目睹的。(花一個下午去附近公園,再吃個小吃店應該就可以全部蒐集到喔!哈。)

爲此我參考了許多書籍與資料、做足功課、再用很多觀察到的例子分享給大家,儘量不要做這些會讓小孩心理受傷的事。(照片跟內文沒什麼關係,不過也找不到什麼有關係的照片,哈哈!)

一、別威脅小孩

「你再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你再不玩,我就把玩具送給隔壁的小明。」

「你再不吃,爸爸等一下回家就好好揍你一頓。」

這句型充滿錯誤訊息卻超常聽到!用威脅的就已經不好了,第一句還加上要和小孩斷絕關係,千萬不要利用小孩對自己的需要來制約他,這樣會讓他充滿不安全感,他真的會以爲你不要他。

第二句會讓他腦裏充滿競爭與搶奪,好像不搶他就輸了!

第三句更是生命受到威脅,這樣並不會讓他心甘情願去做事。

小孩當下不做那件事情一定有原因,先找出原因再來解決,多花時間陪伴小孩就會知道那個原因是什麼,觀察他、瞭解他、引導他。

二、別信口開河(無論正反面)

「你如果要繼續哭我們就馬上回家」

「你吃飽了我們就去兒童樂園」

這句話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點在於你做不做得到這個承諾,說了就要做到!改成你當下做得到的諾,「你停下來不哭,我們就去溜滑梯」,(真的要去喔!)還有,對於小一點的小孩,最好不要答應太遠以後的事,例如:「明天帶你去遊樂園」,明天對他們來說太遙遠=沒感覺,最好能立即達成的,就算小小的好事也好。

父母做七件事,其實小孩心理會受傷

三、別催促小孩

「快點過來、快點吃飯、快點睡覺、快點!」

小孩的動作本來就慢,不能用大人的思維&步伐來要求小孩,給他們時間學習,養成小孩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快的習慣,一旦上手了速度自然會變快,催促只會讓小孩更緊張,更做不好事情。這時如果大人又把事情搶過來做,那就等於教他們依賴了。

我會跟我寶寶說:「我等你做、我等你過來、我陪你一起」,換句話說很有用,用鼓勵的陪伴的方式來完成事情。

小孩的注意力本來就比較短,專家說每1歲乘以3分鐘,所以3歲小孩最多隻能專注9分鐘,大人應掌握小孩專注的時間鼓勵他們將事情做完,一開始真的很慢就是了,例如:爬個樓梯要爬10分鐘、脫襪子也要3分鐘,但就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慢慢做,會了就自然會加快速度。

四、別常在小孩面前跟別人說他的壞話/缺點

「他就是怕生、他就是膽小、他都愛挑食」

如果小孩一直聽到這些話就會真的如此認爲,他會心想:「對,我就是怕生膽小挑食」,又回到我一直強調的重點,真心相信小孩聽得懂!他們真的都懂,只是不知如何表達出來而已,大人要非常注意自己的用詞。

五、別過度讚美小孩

讚美是必要的,連對大人都是,但是過猶不及都不好,重點是讚美跟懲罰一樣必須要有輕重緩急,小孩好好把飯吃完=可以稍微讚美,不小心跌到了自己爬起=就可以讚美多一點,要有程度的不同。

六、別過度責罵小孩

「你怎麼連水杯都拿不好!」

「叫你不要碰!你幹嘛一直碰。」

「閉嘴、你吵死媽媽了!」(這個清單可以無限增加~)

我發現,過度罵小孩的家長似乎比過度誇獎的家長還多。我其實完全不懂爲何要一直罵這個自己最愛的小嬰兒,他應該是全世界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吧!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溫柔口吻、多一點正面引導,小孩真的懂,只是他們需要多點時間來學習。

七、別在2歲之前經常更換主要照顧者

主要照顧者當然最好是父母,但如果真的礙於現實無法做到,也最好給小孩一個有更新育兒觀念、有耐心愛心同理心、固定的一個照顧者,這時期是小孩的安全感鞏固期,若沒有給小孩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容易變得更依賴、沒自信、對很多事物感到害怕,接連影響成人後的人格發展,如此重要不得不重視!

以上這些事我會盡量不做,說話之前先經過大腦快速過濾一遍,你說這些會爲的是想讓他了解什麼?是學會做事、還是知道媽媽脾氣不好,常對寶寶說正面鼓勵的話也會讓自己講成習慣的。

3歲以前是最需要被照顧的階段,小寶寶透過被照顧、被需要、被瞭解而得到安全感,讓他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被愛的、進而變得有自信,這也是大腦發展最劇烈的階段,很多家長都想要好好教嬰兒很多知識,但在這同時,關愛養分只能多不能少呀,先把愛傳遞給他們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