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小學語文 >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

1.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原文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

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裏,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裏。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猴子嗎?那你們知道小猴子住在什麼地方嗎?

老師來告訴你們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後發生了什麼事呢?你們想聽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小猴子下山》。

二、新課:

1、請同學們把書翻到53頁,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生字,標出自然段。

3、指名認讀生字。開火車讀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讀課文,糾正生字的讀音。

三、分段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什麼?心情怎樣?它是怎麼做的`?

②用動作演示“掰、扛、扔、捧、摘”這些動作。

③爲什麼要掰玉米?又爲什麼要扛着走?

④這一段中哪些詞應該重讀,畫出應該重讀的詞語,自己試着讀讀看。邊讀邊用動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師剛纔提出了哪些問題?

學生自學課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學習嚮導,指名嚮導。學習嚮導:

1、讀一讀:小猴子來到什麼地方?看到什麼?心情怎樣?

2、議一議:小猴子是怎麼做的?你認爲哪些詞應該重讀?畫出重讀的詞。

3、演一演:請你邊有感情的朗讀邊表演這一段

課文。

①喜歡學哪一段就學習哪一段,可以自己學也可以小組討論學習。

②學生彙報學習結果。

3、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的第五自然段,齊讀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見那麼多的好東西,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它爲什麼會空着手回家?

4、填空練習。(出示投影)填空後任選括號裏的一個詞語說一句話。

5、指1、2名學生看投影複述課文內容。

6、聯繫學生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做事情的時候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學生檢查自己平時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確。

7、表演課文內容。

8、想象擴展:討論小猴子空手回家後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猴媽媽會對他說什麼?

9、續編課文,編一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節課評一評,講一講看誰編得精彩。

3.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快速瞭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以此爲線索學習並積累“又( )又( )”形式的詞語,並會遷移運用。能夠正確區別“摘、扛、捧、抱、追”等動詞。

2、能正確朗讀故事,並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啓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像小猴子那樣犯些錯做些傻事,而事後難過後悔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訓爲基礎,用積極的心態展望明天。

課前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預習回饋,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猴”的書寫。

2、遊戲中複習回顧。出現大量故事中曾出現或沒有出現過的事物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圖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複習故事中的要點。

遊戲過程中,將故事中出現過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圖片貼到黑板上。

3、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猴子”等帶“子”的輕聲。

二、整體讀文,明確路線

1、接讀全文。

師:小猴子下山來(板畫:山),它先後走過了哪些地方?(板畫:路線)咱們請幾位小朋友來接讀這個故事吧?(接讀課文,正音)

2、排列圖片。

師:聽完故事,你能把這些圖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後順序放進這幅路線圖裏嗎?

3、練說量詞。

排圖片後,輔助貼圖練說: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樹下,接着走過一( )西瓜地,最後看見了一( )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見爲線索,積累並學會運用“又( )又( )”的詞語

1、找出課文中“又( )又( )”的詞語。

師:這一路走來,不知小朋友們發現了沒有,小猴子臉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興)。是啊,因爲他看到的可都是好東西呢!,故事告訴我們啊,小猴子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貼詞卡。那麼其的呢?你能說說嗎?

貼: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

2、練讀詞語。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要讓大家感覺到是好東西哦!

3、拓展運用

這些好東西光是看看(畫眼睛),就是那麼的吸引小猴子了!像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嘗一嘗的話(板畫:嘴巴),也許還會品嚐到怎樣的好味道?選一種說說:(甜除了品嚐到甜,吃起來還有怎樣的感覺?(脆、鮮、嫩、糯、鬆、爽、軟……)如果用鼻子聞一聞呢?還會覺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樣,用又( )又( )把這些好味道連起來說一說嗎?
如:又香又甜又鮮又嫩又鬆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點:完全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兩個特點是不能用“又…又…”來連接的)
那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這樣的“又( )又( )”方式來說一說它嗎?

四、以“小猴子所做”爲線索,積累並學會精確地使用動詞

1、學習第一自然段,認讀並理解:掰、扛。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師:哇,這一路上有那麼多好吃的、好玩的,還等什麼呢!我們趕快一起出發吧!看,玉米地到了!(課件出示)咦,畫上怎麼沒畫小猴子呢!是這樣的,課文中寫小猴子來到玉米這部分沒有配插圖,我想請小朋友幫我想想,這幅圖上該畫一隻怎樣的猴子呢?別急哦!還是先讀讀這部分故事是怎麼寫的吧!

(2)你會畫一隻怎麼的猴子?(提示:表情、動作)隨機學習:掰、扛。(指導書寫:掰)

(3)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二至四自然段,理解並積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讀,找一找小猴子的動作,並圈一圈。

小猴子繼續走啊走,來到桃樹下,走過西瓜、還看見了一隻小兔子,在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去讀讀寫這三部分的課文吧!拿起筆,邊讀邊圈一圈像這樣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

(2)回饋。教師故意打亂順序貼動詞。

(3)學生評價,並談理解。

3、討論要點

(1)區別: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些動作都貼到了。(正是所有的東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沒追上,小猴子纔會兩手空空回家去。趁機將另一隻垂頭喪氣的猴子貼圖貼上去)

五、體會小猴子當前所感,並能積極展望未來

1、複述故事。

2、所有的好東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兩手空空、垂頭喪氣的樣子,我想他心裏一定裝滿了後悔和難過。其實啊,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些錯,做些傻事。經歷過一次次的教訓,我們纔會變得聰明能幹起來啊!

3、課件中出示配樂動畫:今天,太陽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陽下山還會升起,瞧,新的一天又來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會發生怎麼的故事呢?我們接着往下編一編吧!(課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編一本題爲《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圖畫書。

4.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符合兒童年齡及心理特點。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能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能在教師的啓發下,運用積累過的詞語對簡單的段式進行仿說仿寫練習。
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的訓練。如結合插圖,理解“又大又多”這一詞語。“又大又多”從圖上看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在教學中我問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裏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麼樣的心情?(高興)“非常高興”就是(生:特別高興)你們能不能帶着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事物的可愛。同樣的,又大又紅說明桃子長得好,又大又圓說明西瓜長得非常好。在理解了這幾個詞語後,我又問:小猴子把曾經喜歡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這說明了什麼呢?其實小猴子的心裏沒有明確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看見一個就喜歡一個,而原來的那個就直接被扔掉了。圍繞小猴子所見,積累“又~又~”式的詞語;圍繞小猴子所做,體會動詞妙用等,並讓孩子進行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寓樂於學,這些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輕鬆抓住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在課堂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太急於求成,只要有一個學生回答到點上,我就馬上把他的思維拉到我這裏來,以至於忽視了其他孩子的想法。在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牽着他們走。
今後我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5.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裏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麼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對於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

不足之處:

課堂組織教學還要加強,特別是低年級學生。

學生對於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