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孩子的幸福在家長手裏

孩子的幸福在家長手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是教育,不是招數  1 孩子的幸福是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長

孩子的幸福在家長手裏

      一、是教育,不是招數

1 孩子的幸福是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長們心目中,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去受教育的,當孩子進入學校,家長的一顆心也就放了下來,因爲家長認爲知了書就達了理。從宋朝以來,要想改變生活出人頭地,讀好了書就解決了問題的觀念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於是當孩子的表現令家長們失望的時候,傳統的指責方法是“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嗎?”其實我們想一想,如果孩子不熱愛學習,把學習當做任務去完成時,書真的不能讀到人的肚子裏去。而這個時候,家長又不能自己到學校裏去幫老師,只能每天因爲孩子而生氣,讓孩子更加厭煩學習,使學習由硬性的任務而降格到一種苦差事。有什麼樣的人,能爲一件事情受十幾甚至幾十年的苦?有誰能把一件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事情做好?如果我們家長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我們該做什麼了。打罵被試驗了很多年都不起作用,我們還要不要繼續打罵?

 打罵來自打罵的慣性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那麼當一種新的教育冒出來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準確判定。

近年,我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教育方法,比如“賞識教育”“自主教育”“新課程”“經典誦讀”“0歲方案”“生本課程”“杜曼教育”“蒙臺梭利教育”“華德福教育”等不一而足。教育市場飛快地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家長能做的是在一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爲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所適合於他們個性的學校。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能力即準確的判定能力,合理地取捨與吸收。

就拿“賞識教育”來說,由於教育者急功近利,把教育當成教書而不是教人,把孩子和書都當成職業的工具。書和孩子相比,書顯得要好用多了。而有個體特徵和個體生命力的孩子,會出現許許多多不利於教師職業的行爲和狀態,這給老師的工作帶來了許多的不利,也影響了老師的生計。對於那些還沒有熱愛孩子和熱愛教育卻從事了教育事業的人,他們會因爲孩子的不配合而產生憎恨心,這樣的心態使老師難於駕馭自己的情緒,常常將自己的不良情緒潑向造成這種情緒的孩子。所以在教學的工作中,他們對孩子不斷地惡語相加,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賞識教育”的觀念,至少使老師醒悟到,要想達到自己及職業的目標還有另外一種更好的方式可取。這如同以前是打着“驢子”過橋,之後是拿一把草哄着“驢子”過橋。雖然對課

本知識的使用方式和教授方式沒有什麼改變,但賞識的方式會使更多的孩子熱愛學習,不再爲了學習而痛苦。雖然他們沒有因爲知識的學習而建構起更多的作爲人的內涵,但是他們的身心也許從此就要健康得多。所以說“賞識教育”在當時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它改變了一批人對待孩子的態度,當時中國人是太需要這個了。

可是,在人們以爲“賞識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法寶的時候,對孩子的賞識過於偏執,因而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其實賞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首先,父母有個心理承受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出了事,老師把家長叫去訓了一頓,回到家,他能不能心平氣和地對孩子微笑?平等地、在不剝奪孩子尊嚴的情況下與孩子討論問題?有些人做不到,會劈頭蓋臉,將孩子打罵一通。

有些家長說:李老師,我做不到。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很淘氣,老惹事,每次出事老師都要把她喊去告狀,一回家就要打孩子。結果打成了習慣,天天打,沒有一天不打。她的打罵似乎不是爲了打罵,而是由於有了“打罵”這樣的慣性。最後孩子乾脆不學了,不喜歡任何事情。我說:你把孩子打成這樣了,問題還是不能得到解決,爲什麼不想着換一種方式呢?她說李老師,我也不想打,我忍不住啊。我說你必須得忍住,堅決不要打孩子。等你能夠做到不打孩子之後,再試着採用一下賞識的辦法,比如今天老師找你告狀了,你回來給你兒子說:老師說你最近表現不錯,上課已經能聽十分鐘了。她說這哪行呀,明明老師把我叫去了,回來一見一肚子氣,讓我怎麼做到?

 

我說你用你的方式不但沒有效果,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其他的問題,你的孩子已經陷在泥潭裏了。你是把他往上拉呢,還是往下踹?她說往上拉。我說好,那就從現在起,至少不要再打孩子了。

 慣性來自心中的矇昧

這位媽媽身體很好,紅胖紅胖的,胳膊那麼粗,經常笑嘻嘻的。我就想:這麼快樂的一位媽媽怎麼忍心打孩子呢?如果說她的打罵來自打罵的慣性,這個“慣性”又從何而來呢?來自她的內心,心中的矇昧,教育的誤區。

她告訴我孩子一天不打都不行。老師經常告狀,孩子上課從來不聽講,她氣得不行,就打,送到我這裏不是爲學畫,是專門讓我調毛病的。孩子一開始乾脆不進教室,在外面盪來盪去,無聊得不得了,拿幾個珠子彈來彈去。我也過去跟他一起彈珠子玩,他說:你玩得沒意思,我不跟你玩。他特別討厭成人。

在我跟孩子的媽媽那次談話之後,過了一個星期,她又來找我,說李老師 ,我都一個星期沒打兒子了,他怎麼還沒變好?我說你堅持四個月不打孩子看看有沒有作用?你不打,四個月之後你的孩子才能出現變化,比如說,開始撒嬌、胡鬧……當出現這些症狀時纔算有救。你回去,堅持不要打。

又過了一個星期,我正在做家長諮詢,看見她氣勢洶洶地上樓,一頭就往教室裏衝,我說停下停下,你幹什麼?她說誰誰誰的女兒說我兒子在教室裏不畫畫,光玩。我說你兒子以前連教室都不進,現在終於坐在教室裏了,你難道看不到這一點嗎?你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她說哎,我聽了實在氣得不行,想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兒。我說你回去,而且,你兒子回家之後不許問他這件事。

後來,有一次家長沙龍之後,她對我說:李老師,你讓我別打兒子,我一天到晚忍着,憋得難受。我說你把你身體吃得這麼好,好像專門爲了打兒子的,要是我天天這麼打早累倒了。你知道這個世界上誰能救你兒子嗎?只有你了。是由我來監督你去救他。你還是聽我的,別再打了。當時好多家長在場,都說:你就聽李老師的吧。

我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她的兒子完全麻木了,打完了還那樣,她不解恨,就用毛衣針戳。

這位媽媽看了“賞識教育”的書,也聽了我的講座,所有的道理都能明白,就是做不到。

即便解決了父母心理承受的問題,賞識依然很難,因爲正確的賞識更需要智慧,高度的智慧,這是賞識教育的另一大難點。智慧要是不夠,就會賞識出一個問題孩子。
         矇昧製造不良的後果

那時,我們也大力給家長推薦“賞識教育”的書。可是一年之後,卻出現了一批這樣的孩子:他們的愛好和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在將要獲得的獎勵和讚揚上,以至於到最後如果孩子認爲自己將要做的事情不能獲得讚賞,就不敢再做那件事。

其實過度的賞識也害了一批孩子。有位父親看了“賞識教育”的書,結果呢,他6歲的孩子開始出問題了,老師在上面講課,無論講什麼他都在下面說你講的都是狗屁,其他孩子回答問題他也說狗屁。

賞識必須成爲孩子繼續往下走的道路座標,其內容要有具體所指,避免籠統的誇獎,幫助孩子發現做得好的地方,或將孩子沒有信心的地方提出來進行恰當的賞識。

比如,孩子有一天早晨掃了院子,但院子掃得並不乾淨。有幾種賞識方式,一種是“太棒了,你真棒!”這樣說孩子會籠統地覺得自己掃的院子和自己現在的這個模樣以及自己目前的姿勢都很棒,他不知道如果要重複獲得這種讚賞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如 果他確定自己幹活的姿勢是被你誇獎的原因,他可能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把注意力都擺在做出一個了不起的姿勢上。由於太專注於擺那個姿勢,他的心和注意力早就偏離了做這個事情本身。所以我們發現在孩子不需要賞識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賞識他,這樣就避免了把他從本我的狀態中拉出來,否則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 

第二種說法是“哇,院子掃得真乾淨!”這樣,孩子就會認爲你撒謊。如果他認可了你的這種讚揚,那他就會降低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標準,以後做其他的事情和掃院子都只做到將就即可。

第三種賞識方式是“我看到你掃了院子”,讓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是被別人所接納的,而且這件事情是一件建設性的事情。孩子就會繼續再去做這件事情,在重複的實踐中,在成人恰當的指導下,他會努力地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再比如,孩子寫了10個字,你說:你這6個字寫得真不錯。這樣孩子就會用6個寫得好的字與4個寫得不好的字進行比較,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如果說:呀,你今天寫得真是不錯,而不說哪幾個字不錯,孩子就會以爲所有的字都寫得不錯。你要是每次都這樣說,時間一長,你的孩子就覺得自己永遠都對,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容不得半點批評。

而且,賞識不能不分場合、事件、輕重。孩子做的好得地方我們賞識他,做得不好呢?我們怎麼辦?這纔是關鍵。

一個好的方法,使用它的人如果沒有脫離矇昧狀態,必定會製造不良的後果。

如果我們家長連需要賞識的事情都認不清,怎麼做到正確地賞識呢?人們一般都將賞識當成了只有正面這一種方式,這是對賞識的誤解。賞識,既可正着來,也可以反着來,既可賞識他的優點,也可以從他的缺點中找到賞識的契機。賞識是個無底洞,可以把它發展,廣泛化地運用。當一位媽媽跟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做題時故意把題做錯,從而調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這也算賞識。

示弱是一種很好的賞識方法。當一個孩子發現成人竟然錯的時候,他會很激動的。我給5歲的孩子進行人體結構知識的輸入時,故意畫一個沒有脖子和身子的人,四肢直接長在頭上,我說看,這是老師的自畫像!孩子興奮得不得了,說老師,你沒畫脖子。他們一下便對人體結構發生了興趣。

示弱不但是一種很好的賞識方法,而且,還要專門賞識孩子弱的地方。比如我的兒子,停學之前,他在班裏搞人際關係不行,老受同學欺負。後來上了學,我就特別害怕舊劇重演。我跟他講:媽媽覺得你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很有 辦法,這一點甚至比爸爸都厲害,你爸爸一到生人圈子裏,總是不能很快與別人融合到一起,你肯定能讓周圍的人跟你成爲朋友的。沒多長時間,他告訴我,說連班裏最壞的同學都來找他聊天。

 上帝安排的音樂

使用正面的賞識,成人也需要專門地注意孩子發展的每一個細節,找到那個可幫助孩子的點,以一當十。

有個名叫王雙喜的孩子,11歲了,被父母折騰得糊塗到什麼都聽不懂、什麼都不感興趣的程度,根本不會使用自己的大腦,就像手一直被繩子綁着,從來沒有使用過一樣。有次課是“奇怪的香水瓶”,非常有意思,其他的孩子都能創造出獨特的香水瓶,什麼吸盤香水瓶呀,什麼多功能香水瓶呀等等,王雙喜竟然一點反應都沒有,他在紙上連一根線條都畫不出來。

到了敘述的時候,每一個孩子都迫不及待,等不及了。因爲這種時候最能表現自己了……比如那個吸盤香水瓶,你還沒注意,叭的一下就吸到你的鼻子上了;噴氣香水瓶,如果不小心按錯了按鈕,就會噴出一股臭氣。孩子們一個個上來,滔滔不絕,他呢,無論怎麼勸就是不動窩。勸到最後,乾脆伏到桌子上,把臉埋在胳膊裏面。

這個孩子是我們想的辦法最多,下的工夫最大的一個孩子,幾個月都沒有大的改變,直到最後有一次,班裏搞時裝設計與模特大賽。孩子排成隊,一個挨一個輪着上,輪到他了,我們都擔心他不上,可能氛圍的緣故,他竟然把一件衣服勒到褲腰裏頭,慢騰騰地上去了。他走得慢,正巧趕上慢節奏音樂,是那種輕輕的、柔柔的、懶洋洋的音樂。他的姿勢呢,就像被誰打了一頓馬上就要倒下去了似的,兩腿叉開,腳慢慢地蹭着,彷彿剛尿了褲子,跟音樂非常協調,正好合上那種節拍,好像那音樂就是專門爲他創造的一樣。 

現在想起來,要是他碰上的不是這段音樂,而是一段很快、很激烈的音樂呢?肯定是另一種結果。

可是那天,真好像是天意,他正好碰上這樣一個機緣。磁帶走到那兒正好就是這段音樂,就像上帝安排好了似的。

當時,我給任課的老師擠了一下眼睛,對方馬上心領神會,就說:哇,王雙喜終於放開膽子了,他的表演太棒了,我們應該爲他的勇敢精神鼓掌!譁,一通掌聲,一下把他的自信心找了回來。

當然,正面的賞識一定要在點子上面,要是王雙喜那天碰上一段快節奏音樂,動作沒有做好,要是你說他做得很棒,給他鼓掌,他會認爲你是在故意賞識他,反而讓他更加自卑。我們有過這樣的教訓,有次課設計香水瓶,他什麼都沒畫,沒辦法 ,任課老師幫他畫了,我不知道。我去的時候所有的畫已經貼在黑板上面,我一幅挨一幅看,看到那幅畫時心裏很吃驚,隨口說了句呀,王雙喜今天畫得真棒。班裏有個孩子大喊:是老師幫他畫的!王雙喜一下趴在畫板上,再也沒有擡頭。

模特大賽下來,王雙喜一下子放開了,開始往孩子中間鑽,甚至還跟同學打架,放學時,一聲不吭地幫着老師收拾教室。他的媽媽也一下子滿臉陽光燦爛,孩子的學習也開始好轉,畫畫也自信了,以前他是一筆都不畫的,也不思考。

記得有一次我問:王雙喜,老師問你,有一頭毛驢過河,身上馱着一袋鹽,不小心掉進水裏,上來以後感覺變輕了,爲什麼?他一臉茫然,答不上來。旁邊有個老師提醒,說王雙喜,驢身上馱的是鹽,不是糖。他這才明白過來,說可能是鹽化在水裏了。我又問:後來,這頭驢又要過河,這回馱的是棉花,也掉進水裏,上來感覺變重了,這是爲什麼?他想呀想呀,最終沒有想出來。

像王雙喜這種孩子,一放開,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爲他在治療他的創傷,在自我修復。除了打架,見了所有的老師都要往身上靠,那麼大一個男孩,坐在老師腿上,讓抱着,他覺得中心的老師都應該對他好,如果哪個老師不夠重視他,他就會鬧情緒。我們管這種情況叫做心理修復,孩子的心理傷痕是從這種情況開始走向癒合的。

現在,他已經和其他孩子一樣了,不再需要單獨的關注。

 你今天真酷

賞識本來是教育的基本手段,爲什麼在中國被作爲一個問題專門提了出來呢?

這是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的傳統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成人害怕賞識會讓孩子驕傲,變壞。我們從不把驕傲與自信、自主這些聯繫在一起。我看過一部外國影片,裏面有個7歲小男孩,愛上了麪包師的女兒。那個姑娘已經20多歲了。爲了能見到她,每天放學都要到麪包店買一個麪包。有一個鏡頭,男孩在走進麪包店之前,將兩塊糖塞到嘴裏,使兩個腮幫子鼓起來,再戴上一副大人的墨鏡,做出很酷的樣子,可笑極了。但是麪包師的女兒絲毫沒有嘲笑,很平靜地說:噢,你今天真酷,晚上請我吃飯吧?男孩學着大人的樣子說:沒有時間。姑娘就說:噢,求你了,求求你了。小男孩拿出大男人的架勢,說:行吧。

一個賣麪包的姑娘,不是個教育家,連教師都不是,卻知道在這種狀態下該怎麼做,根本沒有任何吃驚與嘲笑的意思,這也是一種賞識是吧?

有一次,這個姑娘到男孩家開的餐廳送麪包,男孩前去打招呼,發現姑 娘眼睛哭得又紅又腫。他問怎麼啦,姑娘不吭聲,放下面包走了。這時,有個人說:肯定是和她男朋友鬧矛盾了。小男孩着急地說:我是她的第一男朋友!我將來要跟她結婚!他的媽媽,這時候走過來,說:先去洗澡,把耳朵洗乾淨,結婚還早呢。

在發達國家裏,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孩子是怎麼一回事,該怎麼做,這就是傳統。要是我們遇到這種事情會怎麼樣?好一點的,會嘲笑一通,把能表示好笑的表情全做出來。差一點的,就會大吃一驚,繼而嚴厲地訓斥:怎麼這麼小就想這種事情?啊? 

其實,孩子從4歲就開始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的探索時期。在探索人與人的關係的早期,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最近的觀察對象是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由於經歷了結婚這樣的事情而使他們住在一個家裏永遠不分開。兒童將締結良好關係這樣的行爲與結婚這樣的詞配起對來。在配對的早期,他們因爲不能夠準確地把與這個詞相關的內容與詞正確對應,形成固定的有關結婚的概念,所以,他們就經歷了一個“試誤”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他們要跟他們認爲可親的任何一個人結婚。

如果我們知道了這是人類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探索過程,就不會對此大驚小怪,或者當成笑料去談論它,而是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去尊重孩子的這一自然發展過程,不去喚醒孩子,避免使孩子發現自己探索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併爲此感到羞愧或自卑。

我們所說的教育上先進的國家,是因爲他們這樣正確地看待人類發展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再往上的祖輩就已經開始尊重兒童的這種現象,習得正確的對待這種現象的方式,並作爲傳統傳承了下來。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爲什麼要平靜認真地對待孩子這些可笑的錯誤,但他們卻能正確地對待,因爲他們不知道還有訓斥和嘲笑的方式,他們的父母沒有給他們訓斥和嘲笑的傳統。

如果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的傳統是不好的,那麼爲了我們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我們就要去研究和學習別人好的傳統和習慣,不至於再聽到這種話就會嚇壞,覺得孩子是不是出了毛病。曾經有個笑話:兒子對父親說,他將來要跟奶奶結婚,父親很生氣,說:你怎麼能跟我的媽媽結婚呢?兒子反問:你能跟我的媽媽結婚,我怎麼就不能跟你的媽媽結婚?知道了這些,我們就再也不會將這樣的話當成笑話而大驚小怪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