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怎樣和觀念不同的老師溝通?

怎樣和觀念不同的老師溝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有家長問我:“怎樣與觀念不同的老師溝通?”“不會和老師就教育觀溝通怎麼辦?”“不敢和老師說我們之間的不同觀念怎麼辦?”這些提問的背後是家長們滿滿的焦慮。

家長們從一些道聽途說中對老師有一種刻板印象,如果家長向老師提了建議或意見,那麼老師很可能會讓孩子在幼兒園難堪,讓孩子在學校遭受冷遇。所以他們擔心自己的話會讓老師反感並影響到孩子,不敢和老師作深度的溝通。有些家長自小就以老師爲絕對權威,唯師命是從。這種絕對服從與尊師重教無關,它只是畏懼權威、盲目服從而壓縮自我的表現。現在雖已爲人父母,但這種畏懼心理猶在,導致有些家長不敢也不能與老師暢快溝通。

雖說“人性本私,善惡並存”,但當我們帶着善意亦或猜疑否定去和老師交流時,結果真的就是大相徑庭。後者,會讓老師感受到不被信任、僞善、防禦。通過家長的言談舉止,老師看見的是假意恭維,聽到的是詞不達意的話語,老師不會讀心術,他們要怎樣瞭解家長的真實想法?失去真誠與信任,很難實現有效溝通!

怎樣和觀念不同的老師溝通?

將心比心,要與人有效溝通,首先要了解對方,與老師溝通也不例外。我們來看看老師這個職業目前在國內的一些基本情況。幼兒園中小學老師普遍都是高負荷工作:班級人數超限,除了教學任務,帶好學生的學業和保障學生安全,還需要額外做學校指派的非教學工作,如各種評比,各種公開課,各種爲創學校特色的加量工作。有人計算過,每年的兩次假期也不足以抵消老師們平時的加班時間與超常工作量。不得不承認體力和精力都在預支的老師是比較辛勞的職業,真正的尊師重教從我們瞭解和理解老師開始吧!

全班好幾十孩子,老師只有幾位,老師一般沒有精力經常找每位家長細聊,但家長感覺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等方面需要與老師溝通時,請家長撥冗主動約老師交流溝通。用戶羣曾有家長擔心老師沒時間和自己說話,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算是遇老師甚多,我的感受是:老師從內心真心希望學生好,當然也希望多方面瞭解學生和學生家長。無論是主科老師還是副科老師,他們都很願意多渠道與家長交流。我目前接觸過的所有老師都是善良美好的,他們見到家長有話說時,都會用心聆聽,並坦誠交流。這絕不是因爲我運氣好,而是因爲我們溝通的基礎是平等的、信任的、互相尊重的。即使觀念有別,也能愉快地求同存異。那麼,請放下畏懼,真誠地去和老師溝通吧!

還有些家長說:“我孩子的老師很專制,不好說話。他們批評過多,現在孩子很不自信,與同學相處時也總是個受氣包模樣!”這段話裏有一個認識誤區:家長無限放大了學校教育的功能,認爲孩子放到學校,孩子成長中的行爲問題和心理能量問題就一定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抱着這種想法的家長,自己退出了父母的崗位,選擇了當一名“心急如焚的旁觀者”。

怎樣和觀念不同的老師溝通? 第2張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在上個月的微課中曾回答過一位家長:孩子在和家長相處的過程中體驗到的是被尊重、信任與愛,他是自信的,那麼當孩子走出家門面對外部世界時,也會把這種體面與自信自然地帶出去。反之,孩子在家庭中總是受到指責,感受到被控制,他們去到學校多半會是“受氣包”或“搗蛋鬼”。此外,孩子最愛的最在意的人是父母,唯有來自父母的傷害對孩子纔是最巨大的、難以承受的!被父母無附加條件愛着的孩子,內心是踏實的、有力量的,當他們面對父母以外的人的浮誇或批評時,通常不會因此大喜大悲,只會堅定地繼續做自己!

如果確實遇到了比較專制,思維相對固化的老師,建議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多從家長自身的成長說起。可以每次舉一個小事例: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閱讀到一本瞭解孩子的書,閱讀和思考後,理解了孩子某個看似不合常理的行爲,明白了這個行爲形成的原因,我沒有做好示範,曾強行管制引起了孩子反感,體諒了孩子的處境後,我選擇不越界強制孩子改變,而是自己先成爲那個改變,並給予孩子本該享有的無附加條件的愛和自由。這個糾正多年卻無效果的行爲現在消失不見了。家長自身的實例是最有力也不傷害對方的論據。

回想下我們自己的成長路,受原生家庭影響,是不是也曾經粗暴踩踏過孩子的個人意志?是不是也曾經以“批評”和“打擊”來鞭策孩子前行?但是我們有幸遇到了讓我們走出迷茫的書籍或朋友,那麼我們就能理解有些老師,他們也許經歷了比我們更糟糕的成長經歷,目前暫時看不清成長的真相:愛與自由,理解與尊重。既然相遇,必是緣份,家長放下防禦,像對待朋友一樣,真誠地與老師交流。別人助力了我們成長,我們也可以將這份愛與包容傳遞下去,助力老師成長。隨着孩子的成長,我們甚至還能收穫很多的老師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的優秀特質!

怎樣和觀念不同的老師溝通? 第3張

另需要特別說一說“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這個話題。很多人一聽“送禮”就想到“賄賂”,送些小禮物真的是賄賂嗎?這是一個見心見性的典型!帶些家鄉特產給朋友,用後覺得好的東西和朋友分享,這些行爲大家都覺得很自然很美好,爲什麼換成老師就要把自己和老師放進一個怪圈呢?這些小禮物只是表達了家長對老師高強度辛勞工作的敬意,這些真誠的分享拉近了家長與老師的心理距離,僅此而已,不要想那麼複雜!送與不送,按內心舒服的感覺去做就好,無需糾結。但抱着“找好處”“開小竈”的心態給老師送禮,是對老師也是對自己的人格侮辱,更傳遞給孩子腐化與虛假!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下,是當前的既得利益重要還是純淨的人格重要?

最後說一下如果孩子不幸遇到極個別崇尚暴力的老師這種情況。孩子因此受到傷害時,家長只退避焦慮,實在是有違父母天職!父母的退縮與懦弱讓未成年的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同時混淆了是非公理,顛覆了孩子正在建立的價值觀。這時孩子需要父母的安慰,更需要得到正義。請有此類際遇的家庭,勇敢正面地維護好未成年孩子的權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習得初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交往規範與準則,家長自然真誠地與人交流,本身就是最好最簡單有效的品行和社會交往教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