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什麼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越早知道越好

爲什麼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越早知道越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兒子剛上一年級,課本知識真的非常簡單,但令人苦惱的是學習習慣,而今天這篇文章正好給我們這些小學家長媽媽一些啓發:“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需要重視,但不需要特別當真,因爲這一時期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一時期,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保護他對於學習

從幼兒園中班開始,不少家長就在爲孩子入學後的適應做學習以及心理上的準備,待孩子一上小學,學習成績也自然成爲重要的衡量標準。

之前有個名叫《小學成績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家長無需過度長按》的帖子在論壇上很火,手手君覺得這個觀點非常有道理,但文章本身還沒有講得很透徹,而且有些觀點雖然很有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並不現實,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對許多小學老師、校長的訪談後,手手君想重點談談這個問題。

小學成績真的具有很大欺騙性嗎?

觀點是:

小學階段最重要培養的是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這需要海量閱讀才能實現,是一種持續性和連貫性的習得。而之所以說小學階段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是因爲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裏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這樣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滿分,對孩子的未來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這種損失到了初中就開始顯現出來,很多中學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現象: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奪來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神速,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但博覽羣書、見多識廣的孩子們成績上升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高中這種情況更爲嚴重!進入社會後,當需要工作能力而並非成績單來評定一個人的發展時,這種分化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程度了!

爲什麼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越早知道越好

我覺得,閱讀能力確實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重要能力,但作者的邏輯有點牽強。很多孩子在幼年時期就培養了很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但不見得一入學就會有很高的分數,也未必在升入初高中後一定能迅速後發制人、傲視羣雄;而很多小學階段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獲得高分的孩子,也未必升入初中高中後下降神速,有些就是一路往上的學霸。

我們不妨把“小學成績究竟具不具有欺騙性”這個問題分幾步來探討。

手手君的觀點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確實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到了三年級時,學生的真實差距開始顯露出來,這時候的成績就顯得比較合理和有參考價值了。

爲什麼一二年級的成績無須太重視?

爲什麼這麼說呢?手手君先舉幾個真實的例子。爲了保護小朋友隱私,在某些細節方面略作改動。

報了15個輔導班的小A

小 A的媽媽是個標準的虎媽,從小A很小時候起就幫他報名了各種輔導班,在幼兒園中班、大班時期,小A最多的時候一週要上15次輔導班,各種藝術、語言、邏輯思維、拼音、認字、體育、機器人等等一樣都沒落下。小A有時不得不從幼兒園提前放學或請假,風塵僕僕趕去輔導班。幼升小的時候,小A以很漂亮的履歷表以及各種才藝順利通過了面試,進入了一所名校。入學後,小A不負衆望,在班級中表現出色,語文、數學等各個科目的考察都名列前茅。小A的媽媽也高興極了。

可是到了二年級上,小A就漸漸後勁乏力,尤其在學校上課時非常不專心,東張西望,問他原因,他說“這些我都學過了”‘;媽媽爲他在外面報名了奧數班和英語班,但他上課的時候同樣不專心,各種做小動作、說悄悄話。到了三年級時,小A的成績一落千丈,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差,四五年級時一直處於班級末尾。

做一道題就問一道題的小B

小B目前正在一所公辦名校讀四年級。讀幼兒園時,和班上大多數同學一樣,家裏爲他報讀了一些基礎的輔導班,比如邏輯思維、認字、拼音、英語等,但強度並不大,升入小學後,成績一直穩定居於中上游。

小 B的媽媽是當年的理科學霸。幼升小的那個暑假,媽媽就讓他報讀了一個奧數班。由於每天上完課回家都有習題卷子要做,媽媽就陪他一起做。小B每做一道題,如果做錯了,媽媽就會及時指出,並且爲他講解。漸漸地,小B養成了一個習慣,做一道題就會擡起頭看看媽媽,尤其碰到不懂的題目,更會停下來問媽媽。家裏人也經常對小B說,“你多幸運啊,有這麼一個能隨時輔導你的好媽媽”。

可是,漸漸的,小B的成績卻下來了,尤其到了三四年級,成績總是在班級中游,怎麼也上不去。尤其到了考試時,小B速度奇慢,而且經常有明明懂的題目卻做錯。

後來居上的小C.

小 C的爸爸媽媽都是醫生,非常忙,小C從小由奶奶和外婆輪流帶大。幼兒園中班開始讀了英語,到大班讀了拼音、認字,小學進的是對口的普通公辦,小C的爸媽覺得孩子在數學方面沒有特別強的天賦,一開始也沒有讓她讀奧數,英語還在繼續學,另外再加看圖說話班。每次都由奶奶陪去。但奶奶本身沒什麼文化,而爸爸媽媽又非常忙碌,經常要加班和值班,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幫小C輔導作業或者陪讀。

剛入學時,小C的成績非常普通。雖然拼音、認字也提前學過一些,但這也僅處於班級平均水平,遠遠談不上出色。

可是,老師漸漸發現,小C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她把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上課時非常專注,做作業速度很快。而且,小C的自學能力很強,在老人無法輔導和監督的情況下,她照樣能做到自我監督與管控。

從三年級開始,小C的成績一下子升上來了,而且後勁十足,穩居在年級前列,並且報了一個奧數班。今年小升初的她考取了本區一所知名的民辦初中。

以上三個案例,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同,也絕對不是爲了證明“超前學習要不得”這種觀點,而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個共同的現象——

分水嶺其實在小學三年級

很多家長會認爲,孩子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是小學學習中最少的、最淺顯的、分量最輕的,到了三年級再開始狠抓也來得及。

但是,許多三年級以上的家長卻驚訝地發現,孩子的成績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一落千丈,有些卻扶搖直上,而且更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爲習慣已經養成,而且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狠抓、要改變,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二年級的成績確實具有極大的欺騙性與虛假性。這主要是因爲:

許多孩子在學前已經提前學習過一些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科知識,而這些知識本身也比較淺顯,考察也不難,所以入學的前一兩年可以“吃吃老本”。

不少家長在開始陪讀時,方法就錯了。比如,有些家長會急於讓孩子“每題必對”,所以像小B這種“做一題就問一題”的做法,一開始看上去可以讓他保證每道題的準確率,但時間一長,傷害的是他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專注度,養成了依賴性,而這種壞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再要糾正是非常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爲已經超前學習了,所以在學校上課時發現老師教的都是自己差不多已經會的,就不專心聽講,甚至減弱了對學習新知識的好奇感和興趣。而這一時期他們的成績很可能看上去還不錯,孩子就會覺得,“看來我不認真學習,成績也挺好”,久而久之,學習的主動性就弱了。

從學科知識而言,三年級本身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二年級的很多知識點都是零散的,A知識點沒有掌握不影響B知識點得分,而到了三年級則形成了系統,把一二年級的知識點都串了起來,而且難度明顯提升。這一客觀原因也造成了孩子在一二年級可能成績很好,到了三年級卻一落千丈。

爲什麼到了三年級成績更真實?

這裏,援引一位教育專家的觀點:

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認真看書學習、做作業,並不等於動腦筋。孩子一二年級時成績不錯,主要是因爲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中記憶、模仿的內容較多,孩子憑機械記憶,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數。但是從三年級開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記憶、模仿的學習內容裏,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開動腦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這一點,還是用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那麼,隨着要動腦筋的因素越來越多,以及學習內容的加深,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逐漸下降。

小學三四年級,孩子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向主動,並開始長按學習的結果。此外,他們的認識和興趣範圍日益擴大,開始對自然、社會的因果關係、計算規律產生興趣,希望動手操作,喜歡養小動物,隨着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閱讀範圍也開始擴大。由於學習的深入,他們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時又出現明顯差異,出現了學習分化。

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和老師都跟得比較緊,對孩子各方面管理較嚴格,但孩子上三年級後,家長和老師都可能會覺得孩子已適應了學校生活,便不象從前那樣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強,便容易出現分化現象。

所以,雖說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礎比較紮實,有的孩子基礎比較薄弱。由於一二年級學習內容較簡單,所以也就不會出現明顯的差別。可是上了三四年級後,基礎不紮實的孩子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吃力,成績自然會明顯下降,由此還會引發厭學、自信心下降、上進心不強、自卑等。

所以呢~

所以,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需要重視,但不需要特別當真,因爲這一時期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一時期,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保護他對於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習慣培養上,才真正事半功倍,並讓孩子受益終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