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衝突:孩子自我成長的黃金機會

衝突:孩子自我成長的黃金機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的意志力開始發展,能夠區分我和外界的不同,他們探索外界的驅動力就更大。孩子就是靠着觀察和體驗來學習的。

他們的學習對象,最早是來自父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孩子社會化發展的基礎。

等到孩子們發現了同伴的存在,同伴關係的議題就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有一天甚至會超越親子關係。

如今的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6+1”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們尤其缺“同伴”。當孩子們直接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僅是孩子自己,似乎連父母們都覺得棘手。

如這幅漫畫講述的:衝突是有價值的,認識它,並利用好它!

爸爸媽媽們,當看着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你會怎麼辦?

是不是礙於面子,讓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就像漫畫裏的媽媽一樣?

或者爲了息事寧人趕緊介入?再或者因爲心疼自家孩子直接當場替自己的孩子撐腰?

可是,在採取措施之前,我們是否先冷靜一下,想一想,衝突對於孩子而言,到底意味着什麼。

中國的傳統文化追求“以和爲貴”,因此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一般被視爲壞的情況,是應該及時被解決和消除的問題,而且以後出現的越少越好。

然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衝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衝突的方式對孩子社會化發展有很大影響。

若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面對衝突,並恰當處理衝突,將會有助於孩子在今後的競爭、談判、合作、分享等人際互動中始終保持好的心態,同時也利於孩子面對人際衝突時持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取向。

如認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所說:“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衝突:孩子自我成長的黃金機會

▌衝突的價值一:讓孩子聽到不同觀點。

在現代家庭中,很多孩子是在一片肯定的聲音中長大的,幾乎沒人對他們說不。可是,孩子們總要走出家門,總會遇到別人對自己說不。

對孩子而言,這是挑戰,也是機會。那些向他們說不的人和事,能讓他們看到不同的觀點,聽到不同的聲音。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內心的想法和所持觀點也會不同。不過,不同的觀點都是可以接納的,儘管有時候人們持有的各種觀點並不都正確,但都有其價值。

▌衝突的價值二:幫孩子懂得別人的感受。

在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如果他的世界裏只有他自己,那麼他無法體會別人的需要和感受,甚至會無視他人的感受、侵犯到他人的需要。

這是父母過於溺愛孩子造成的一種後果。

因爲在父母無原則的愛的保護下,孩子看不到別人,只看得到自己。

這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忽略別人,說話傷人,而他自己還完全意識不到。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去認識到:別人也會疼,也會難受,自己的某種方式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如此引導孩子學會理解、體諒別人,從而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衝突的價值三: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是通過觀察來學習的。尤其是3歲以後的孩子。他們能夠理解事物、明白道理之類,不是靠聽,而是靠眼睛去看,靠皮膚去感受。

比如,我看別人捱打了,我就會更加小心;我看別人燙傷,我自己也該注意;我發現這朵花真的有刺,有點扎疼我了,那我下一次就不去碰它。

而衝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種人際問題,是最直觀的觀察和學習機會。

孩子必須親身體驗這種衝突,並主動去思考和分析衝突的原因、會造成的後果、可以採取的解決辦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衝突。

▌發生衝突時,父母的常見錯誤做法

當孩子們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現在我們假設有兩個孩子發生了衝突,一個三歲半,一個三歲(我們簡稱姐姐和弟弟)。弟弟搶姐姐的玩具,姐姐打了弟弟,弟弟哇哇大哭。

通過對比我們來看父母如何做更好。

錯誤一:一上來就給姐姐講道理:“你大一些,應該讓着弟弟呀!”“打人不是好孩子!”之類。

在上面的漫畫裏,那位媽媽就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以“對方是客人,又是弟弟,應該謙讓”的名義,從孩子手裏拿走玩具,交到後來者手裏。

這是中國父母慣用的手段,或者出於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出於人道主義地同情年齡小、看起來弱的、會哭的一方。

這往往會造成有些孩子學會通過“哭鬧、耍賴”等方式去獲得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另一方面,父母阻礙了擁有玩具的孩子物權觀的發展。所謂物權觀,即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

孩子在三歲以前,不願意分享不算自私,是自我,是孩子正在發展自己的物權觀。這是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化,必須要學會的一課.

當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是捍衛自我的一種外在表現。

皮亞傑認爲,兒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樣,認爲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的膨脹、自私自利。

恰當的做法是父母把玩具留給它的主人,併爲新來的孩子尋找其他替代物。

錯誤二:對弟弟(衝突中處於弱勢的、或者對正在哭泣的孩子)說:不許哭了,男子漢喜歡哭羞不羞!對姐姐說:你已經這麼大了,要學會剋制自己!或者: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一般情況下,無論發生衝突的兩個孩子誰對誰錯,衝突雙方都不會是愉快的。若父母要求孩子控制消極情緒的表達,只會讓孩子把壞情緒壓抑到心底,而不是得到好的疏導。

壓抑自己的情緒和內在需求,只會讓孩子變得習慣性屈服,或者內在積壓憤怒,總要找到出口爆發。

錯誤三:大人直接決定玩具的最終歸屬,拉開發生衝突的兩個孩子,幫助孩子當即解決問題。

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了以後,必須要親自去面對問題,才能學會應對技巧。

如果經常性地衝突後父母介入並處理問題,孩子就會養成一種習慣,認爲大人會主動來解決衝突。

或者只會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傾訴(當然這種方法也是可用的,孩子在外面與人發生衝突,應該要有意識有意願告知父母,但這以父母的恰當介入爲前提)。

若父母們總是在替孩子思考和做事,必然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和經驗,導致他們在面對衝突的時候手足無措。

▌孩子們發生衝突時,我建議這麼做

第一步:對弟弟(大哭的、處於弱勢的一方)說:你傷着了嗎?沒事吧?然後檢查一下孩子是否身體上哪裏疼,並擁抱他。

發生衝突後先檢查孩子的身體安全,這不僅是作爲父母應該要做,也會引導孩子學會關注和保證自己的身體安全。

尤其是孩子在外面和陌生的大孩子發生衝突,第一反應應該是檢查孩子身體安全,這是監護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時,也能讓處於強勢的一方看到,自己的行爲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幫助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

第二步:對兩個孩子同時說:你們倆看起來都很不開心,發生了什麼呢?對姐姐說:你很生氣,不過打人是不對的。

承認孩子們的情緒,接納他們發生衝突當下的狀態,這會讓孩子產生信賴和溫暖。

因爲承認孩子的情緒本身就是一劑良藥,可以使孩子的心得到安撫,幫助孩子和父母之間構建好的安全依戀和信賴關係。

在此基礎上,父母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梳理清楚剛剛發生的事情,會更加容易。

同時,可以與姐姐討論“安全表達憤怒”的方式。如用語言發泄,跺腳,直接說我生氣了或者求助父母出來干預等。

第三步:讓兩個孩子一起,做出選擇或者思考: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去避免下一次的爭吵呢。

在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後,大人完全可以輕鬆一些,不要爲孩子出主意,而是啓發式地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自己。

當孩子開始討論的時候,父母主要是要做個傾聽者,當然,最後可以引導孩子們:有時候人們持有的各種觀點並不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所有觀點都是有價值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