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 最後卻變成無用的對話?

爲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 最後卻變成無用的對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家長苦口婆心跟孩子講道理,Ta都當耳旁風呢?什麼樣的溝通方式纔是最有效的?如何選擇溝通的時機?本期名人堂採訪了教育專家尹建莉,來和大家聊聊跟孩子溝通的正確“姿勢”。

尊重和了解孩子,是親密溝通的大前提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一面,但尊重和了解孩子,是每個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所有父母需要積極學習的親子溝通技巧。

跟孩子說話前,父母要做好哪些準備?

在和孩子溝通前,父母應該先觀察一下自己,我是心懷慈愛地去和孩子交流,還是心懷怨氣地用大道理去說服他?絕不要懷揣着一肚子怨氣,卻表面假裝笑意和孩子溝通,孩子沒有那麼好騙,孩子總能用他天生的直覺系統辨別出父母語言背後最真實的情緒和意圖。

爲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 最後卻變成無用的對話?

如何保證每一次親子溝通都暢通無阻?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生活細節,會產生無數種溝通交流的情境,不管什麼情況,父母都應該用愛心、尊重與寬容來面對孩子,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這樣才能保證交流的暢通——這就是建立了優質的親子關係,給了孩子一個良好的家教。這個話題其實極其宏大,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這在我的兩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和《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都有大量論述。

爲什麼逗孩子玩,孩子卻不開心?

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逗孩子,第一動因是喜歡孩子,內在願望是想與孩子親近。當一個天真稚嫩、活潑可愛的兒童出現在成人面前的時候,總會激發出成人內心某些最柔軟的東西——因爲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所以並不是“逗孩子”一定就是不好的,關鍵是如何“逗”。

良好的“逗孩子”,其實就是成人將自己簡化爲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因爲成年人這個“孩子”往往經驗更豐富,更會玩,所以總能引發兒童無窮的新奇感和快樂。這樣逗孩子,其前提是真誠、平等、尊重的心態,不僅對孩子成長非常有益,而且是所有成人和家長都應該學習的內容。

如果缺失了真誠與尊重,逗孩子就成爲“捉弄”孩子,整個事情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捉弄孩子的目的不是爲了讓孩子開心快樂,而是爲了大人自己尋開心,以孩子被羞辱、被恐嚇,來成全大人們淺薄的樂趣。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惶惑、害怕和不自信。這樣“逗孩子”,是成人世界裏的一個惡習,必須摒棄。

爲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 最後卻變成無用的對話? 第2張

親子溝通,父母還需要知道這些事

親子溝通是一門需要父母不斷學習的功課。從懷孕開始,親子溝通就已經開始了。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親子溝通的特點會有所變化。在生活中,隨時都可能出現預想不到的事情,需要父母給予孩子幫助。因此,下面這些有關親子溝通的事情,父母也需要了然於心。

親子溝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跟孩子的溝通,最早發生在母親懷孕期間。當胎兒在母親的子宮中已經發育的足夠成熟,他便會開始與母親交流了,這種交流主要來源於母親的情緒。

新生寶寶不會說也聽不懂父母說什麼,需要溝通嗎?

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但他能感知母親的情緒和肢體語言,能感知成人的能量並與之交流。媽媽的輕聲細語、溫暖的乳汁、平和的心態,以及肢體上充分的撫摸和擁抱等都是最初的交流語言。通過這些讓孩子知道,他被無條件地愛着、呵護着。當孩子感覺自己處於安全和愛的氛圍中,他的內心會踏實、幸福和快樂。

爲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 最後卻變成無用的對話? 第3張

和孩子溝通少,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在嬰兒期,如果父母不注意和孩子的交流,對孩子冷落,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不受歡迎,就會惶惑不安,充滿恐懼,並在內心形成深刻的受傷感——這會造成其一生的心理陰影。

遇到有人捉弄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

遇到有人捉弄孩子,讓孩子不舒服,應該立即阻止和糾正,堅定地對捉弄孩子的行爲說不。哪怕那個孩子不是自己的,也應該這樣去做。不要爲了顧忌所謂的“臉面”,就不去說什麼。給捉弄者留面子,就是不給孩子留面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