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羨慕老師有超長寒暑假,而我更羨慕奧地利的小學老師,因爲他們還不!用!上!課!奧地利一家小學有全國著名的混齡班,孩子每天的任務就是互相教學,不論年齡,每個人都要選擇一門課,從備課到授課,一手包辦老師的工作。

小的可以教哥哥姐姐語言、文學、數學等,大的也要給小的傳授知識經驗。

整個學習過程,老師更重要的是擔任觀察者和鼓勵者的角色,這樣“無所事事”(老師背後辛苦不說而已~)的教學方法,竟然激發了整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力。

今天我們將參訪第5所小學,也是整個參訪旅程的終點。我們的目的地是Graz以北20分鐘車程的Frohnleitn小學。(在德文中,Frohnleitn這個詞有特殊含義: Frohn意思是認真工作,leitn則是山邊的意思。)

路程中,安排行程的B?rbel教授從前座頻頻回頭,反覆強調說將這所學校放在壓軸訪問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一定要讓我們看看這個以學生自主而聞名的班級。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Frohnleitn小學的孩子們興奮地涌到窗前,向着我們一羣陌生的東方臉孔微笑、招手

學生自己制定課程

高低年級孩子相互教學

早晨8點50分,開始正式上課了!我以爲上課方式大概會跟前幾所學校的重複,但今天在這裏所看見的,卻令我不住驚愕連連。

在前三所參訪的學校裏,我看見了每個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步伐,學習所熱愛的事物,但在Frohnleitn小學,我看見了另一個學習的境界:學生自訂課程,相互教學。

一開始,導師Ingrid Dulzky站到教室角落,將學習的舞臺讓給學生;5位孩子戰戰兢兢地走到臺前,他們是今天負責規劃課程的學生,要向全班21位同學們說明今天的課程和目標。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第2張

▲上課一開始,“小老師”在教室前解說今天的課程,Ingrid老師則在一旁安靜觀察

“小老師”解說的過程中,老師在一旁相當安靜,從頭到尾就是凝神觀察、保持微笑,偶爾當孩子講話到一半,信心不足回望老師時,她會點頭鼓勵,並用眼神給予支持,但仍然不發一語。

經過幾位小老師的解說後,奇妙的事發生了。孩子們散落到各間教室,分頭進行他們的課程。

我的好奇心越來越重,懷疑小學生規劃的課程,大概就像辦家家酒,趣味性的成份一定比較高吧!但當我親身觀察記錄3組課程的執行後,我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組1

雙胞胎用遊戲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一對小學1年級的雙胞胎姐妹在教室裏攤開地墊,開設她們的一門語言識別課。

2個看起來稚嫩的小女孩,想出用翻卡牌遊戲的方式,訓練記憶和辨識力,再用抄寫字句來強化學習。來修課的學生,竟是3位2年級的孩子。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第3張

▲雙胞胎Lara和Ina開的一門語言課程,用翻牌遊戲的方式訓練記憶力

其中,戴眼鏡的女生叫Lara,沒戴眼鏡的是Ina,她們兩個性情柔靜,常抿着一雙薄嘴脣,露出嬌怯的模樣。

雙胞胎的成長過程,總是讓父母擔心不已,因爲朝夕相對的緣故,她們漸漸培養出只有自己才懂得的溝通方式,發明自己的詞彙、肢體語言,形成封閉的小天地,連父母都被隔絕在外,不明白雙胞胎的語言模式。

直到來到Frohnleitn小學,老師詢問每個孩子想開什麼課程時,Lara和Ina想到的,竟然是讓大家跌破眼鏡的語言課。這對沉浸在自己語言世界,和外界有溝通障礙的雙胞胎,想教同學們的卻正是語言。

透過扮演老師,Lara和Ina挑戰去教比她們高一年級的孩子德文,她們漸漸走出自己封閉的天地,和同學互動、溝通,在教別人的同時,她們自己的語言發展自然也大有進步。

組2

開“雜貨店”學數學和商業

帶着不捨,我離開了Lara和Ina的組,到隔壁教室觀看另一組孩子的教學現場。

這個教室靠牆的櫃子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物:木頭人偶、遊戲盒、塑膠玩具、絨布玩偶、筆記本等等,有次有序的被歸類在每個格子裏,每個都標記着價錢。

我看見Peter站在矮凳上,一本正經地操作一臺擺在櫃子上的收銀機,機器“咔”的一聲彈出鈔票,Peter連忙找錢給來消費的顧客,然後細心地在牆上白紙寫下剛剛交易的帳目明細。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第4張

▲自信的Peter所開的一門數學課,他扮演雜貨店老闆,讓同學們透過買賣學習數學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Peter臉上的自信、沉着與從容,對他來說,這個小小几坪的場地,就是他掌管的Cosco賣場。

他有自己的員工(一名負責解說和推銷產品的女生),也有固定的客源(扮演客人拿着玩具鈔票來消費的學生們)。而Peter的任務,就是要把雜貨店的帳算對,保持收支平衡。

這是Peter開設的數學課,他想讓同學們分別扮演雜貨店老闆、員工和消費者,從買賣中學習數學與基本的商業概念。

導師Ingrid說,在一般的小學裏,原本基礎乘法不會在低年級中出現,然而在Peter的課程中,因爲買賣勢必會用到乘法,高年級的孩子得將所學的乘法應用在交易裏,也讓低年級的孩子有樣學樣,很快就自然學會了乘法的概念。

組3

外來移民的德文作詩課

看完雜貨店後,我把剩下的時間,全都拿來觀看第3個學習小組,一個羅馬尼亞裔的男孩Dragos所開的德文詩作課。

歐洲近來戰亂頻繁,奧地利在2015年接納了許多流離失所的難民,於是在奧地利的小學中,也出現了各種顏色的臉孔。

Dragos的爸媽就是這批在戰爭中奔走的移民,直到今天,他們還不會說德文,每次家長日爸媽來學校時,都是Dragos負責幫他們翻譯。

Dragos去年來到了這所學校,他第一個挑戰就是克服語言障礙。他努力學習德文、融入羣體,然後他慢慢發現,自己對德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令他最著迷的,竟是語言最精淬的形式——詩。

於是他開始規劃詩作課程,教其他同學們如何寫德文詩。今天我看見的,就是他在教其他3位學生創作由11個單字所組成的一種德文詩體:Elfchen。

在教的過程中,Dragos不時搔搔頭,露出苦笑,足見他在教課過程中遇到的苦惱與挫折。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第5張

▲羅馬尼亞裔的Dragos所開的德文詩作課,右下角是現場同學寫出來的詩作《剪》

課堂中,其中一位男孩寫了一首名爲《剪》的Elfchen,翻譯成英文/中文後是:

Cut/ 剪

Cut scissor,/ 剪吧剪刀,

The scissor cuts,/ 這把剪刀剪,

The scissor cuts a lot,/ 這把剪刀很會剪,

Cool!/ 酷斃了!

小小成果發表會

40分鐘的分組教學時間結束後,散落四處的孩子們回到原先的班級,每組煞有其事的進行小小的成果展現。

一個個“小老師”自發性地站到前方,向大家報告剛剛的教學成果,並請參與課程的學生們站起來分享參與課程的心得。

當Dragos邀請寫《剪》的男孩起立,在全班面前大聲朗讀時,孩子們全都笑成一團,從趣味的詩作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這些小小軀體裏所蘊含的成熟度,和他們對自己學習的認真精神,令我心裏升起敬畏。

他們從頭到尾,100%的參與,建構自己的學習。從產生想法、設計、組織、找資料、執行、發表、檢討等,無一不是由自己包辦。

回頭想想自己,想想臺灣的我們,到底限制了孩子多少的潛能?捆綁了他們多少的想像?

混齡教學能開發孩子的潛能

若回到我們此次奧地利參訪的初衷:看奧地利小學如何運用混齡教學,減少教職員人數,以避免學童人數過少的小校遭到廢校的命運,解決當下臺灣小學遭遇的困境。

我想,看到今天,我們的心中都已經有了答案。

混齡,不只是爲了混齡、爲了延續小校的生命;混齡,更是爲了開發孩子的可塑性、看見每個生命的可能、啓發自學與相互教學的永續學習。

我想起在參訪第三所學校,Falkenstein小學的校長Herwig曾說:

有些學生的心智年齡已經到了8~9歲,但身體年齡可能只有7歲,有的則是相反。因此,單就身體年齡進行分班教學,不是太有意義。

另外,我覺得混齡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可以教孩子。

在Frohnleitn小學,我們看見混齡教學的進階版。

學生不僅自己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還可以構思課程,教別的孩子學習新事物,主導且共構彼此的學習。

任一位孩子都可以是另一位孩子的老師;他們彼此成爲彼此的老師,同時也成爲彼此的學生。

奧地利小學生搶老師飯碗,自己備課講課,還能教高年級學生德語! 第6張

學生擁有學習的掌控權

會更渴望學習,在乎學習

回程中,我突然靈光一閃,發現奧地利這幾所小學中最美妙的事,除了自由的學生,還有自由的老師。

當政府願意信任小學校長時,校長就能自主管理、分配資源;

當校長擁有行政的自主權時,他也願意信任老師,讓老師自由;

當老師擁有教學自主權時,他也樂意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當學生呼吸到自由學習的空氣時,從此之後,他就在自由這養分的孕育下,一路渴望着學習。

當每個人都能爲自己負責,且知道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權的時候,他就願意投入、認真,且在乎。

要求帶來距離,束縛帶來關閉,而自由,將會帶出更多輪轉不休的自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