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幾日,林妙可無緣北電的消息被各大媒體、個人,以各種角度拋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有人噴她的矯揉造作、有人說她家教失敗、也有人對她感到憐憫惋惜。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一派認爲:林妙可是被製造的人生,活在“人設”的渴望中,努力活出別人眼中期待的樣子,在朝向名利之路越走越遠,是應該做爲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爲家長敲響警鐘的。

而另一派則認爲:林妙可只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不僅揹負了超出年齡範圍的成長壓力,還在脣槍舌劍的公衆輿論下被消費,如此的網絡暴力就不該指向一個未成年人。即便她反映了當下不良的家庭教育,但錯不至此,怎麼就成爲了全民聲討的對象,我們不應該這樣做。

爭論許久,我們的結論是,林妙可既不可憐,也不應該被黑化至此。不可憐在於,林妙可的家庭教育卻有不當之處,她在鏡頭前的做作,和在生活中的不更事,有着天壤之別,到底哪個纔是真正的自己,恐怕連她自己都搞不清楚。

不該被黑在於,我們身邊有太多像林妙可這樣,在被父母和社會的格式化下成長起來的普通人。對林妙可的聲討和謾罵,在傷害那個幼小的心靈之餘,只是滿足了我們對自己成長之路的不甘和憤怒宣泄,林妙可只是我們抱怨人生的一個導火索。

所以,作爲一個母嬰養育類公號,我們還是決定應該寫一寫林妙可帶給父母的警示。同樣做爲一個孩子的媽媽,我們可以警醒自身的教育方式,允許孩子走出屬於他自己的不一樣的未來!

被修飾的“可愛”纔是可愛?被套路的成長才更可怕!

在林妙可事件中,被最多人吐槽的是她幼稚、嗲氣的交流風格,可以說,這是林妙可的硬傷,早在之前和幾位藝術家的合作中,就已被指出。濮存昕曾說:“她是一個孩子,但是她太多太多的拍攝,太多太多的老師教她,我害怕這孩子不是孩子了。我就告訴她,說話呢,自自然然地說話。”陳小藝也在節目中談到,曾在拍戲時告訴林妙可“不許假着嗓子”。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2張

一個孩子的可愛或是上躥下跳的調皮,或是發自肺腑的大笑,就算是哭鬧、發脾氣都可以被視作一種天性中的可愛。但換到妙可身上就變成了扭來扭去、忽閃眨眼、故作童真,從小、從登臺那一刻起,她的可愛就被雕琢了。做爲成人、做爲父母難道我們不該爲此反思嗎?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3張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太執着於要怎麼樣、該怎麼樣,就很可能會壓制了孩子的天性。所以說,熊孩子有熊孩子的可愛,未必是經過修飾後的兒童纔可愛,經過訓練的孩子才被喜歡。適度的放養,在釋放孩子的成長天性中,孩子就會還你那種天然去雕飾的真正的可愛。

越是被控制着長大孩子越幼稚、不成熟

在林妙可的成長中,一直處於被極度呵護和過度保護的狀態,據妙可媽媽說,她直到初三年齡還不會過馬路。難道這不該是幼兒園小朋友就該會的事兒嗎?林妙可不僅生活能力極低,社交能力也差強人意,連去別的班借書都羞怯不已,要託好朋友幫忙。這是恐懼人與人的交往到了怎樣的程度,也許讓一個2歲的孩子去和小夥伴交換玩具都會大方很多。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4張

林妙可現在的狀態和從小到大被父母的過度干預和不放手有關係。媽媽39歲才生了林妙可,中年得女,更是寶貝得不得了,從林妙可出道開始,媽媽就當她的經紀人。媽媽對女兒的控制和依賴,讓女兒可以就那樣安安心心的“永遠停留在小女孩的狀態”,不用操心自己的成長,並且絕對忠誠的配合着媽媽的控制。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5張

從心理學角度說,一個和媽媽未脫離共生關係的孩子,是很難獲得成長的。媽媽會一直把孩子當做“小孩兒”看待。孩子也會認同媽媽的評價,屈從媽媽的控制,一直以一個“小孩兒”的姿態而存活,稍有想要長大的意願,不但會惹得媽媽的傷心和憤怒,更會受到自己內疚感的懲罰。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6張

這樣的孩子從未真正長大過,年齡和心智嚴重不符,正如現在的林妙可,包裹着17歲身軀的“小女孩”是很難適應當下這些壓力,並像這個年齡的孩子一樣去發展和成長的。眼前的考學挫折就是最好的證明和警示。

被安排的成長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

不僅爆發於考學失敗事件,一直以來林妙可的穿衣風格也是被羣衆熱愛的吐槽點。但這確實是冤枉了妙可的審美,因爲自小到大,穿什麼衣服這樣的小事,也完完全全的被媽媽控制着。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7張

這讓我想起很多媽媽問過我的同類問題:“孩子這麼小就挑衣服穿怎麼辦”“孩子非要光腳走路怎麼辦”“孩子總是把太陽畫成紫色,怎麼扳都扳不過來怎麼辦”……生活中很多瑣碎的小事中,無一不充滿着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我給你穿什麼,你就得穿什麼”“別人都不光腳走路,你也不行”“把太陽畫成紫色就不對,必須畫成紅色”。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8張

(圖爲2004年,新疆軍區舉辦慶“六一”活動,兒童在臺上表演。如果不是摻雜入太多成人的思想和設定,幾歲的小娃娃怎會做出如此“紅軍”的標誌性動作。)

雖然,控制慾太強的父母,是爲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但同時,他們也是最易侵擾到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慾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會讓孩子感到被“入侵”,出於個體存在的本能,孩子將會用殼“包裹並封閉”住內部那個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孩子也就變得屈從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父母的控制慾矇蔽了發現孩子優勢的雙眼

大一些的孩子父母,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或者去學習父母認爲對孩子有助益的東西,這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往往這些孩子走的路都不是自己的選擇,更談不上是對自己優勢的拓展和發揮了。也許骨子裏的林妙可也並不喜歡演藝圈這條路,走在不喜歡的路上,自然會遇到更多挫敗,遠不如在自己喜歡的路上走的更愉快、更長遠。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9張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10張

從林媽媽的微博可以看出,媽媽確實是看到了孩子喜好的。妙可喜歡收集文具,喜歡本和筆,這樣一個對文具如此癡迷的孩子,想必對於學習、閱讀、書寫的興趣不凡,如果能夠給孩子發展自己喜好的機會,或許她會是個呵氣如蘭、口吐芬芳的文藝小女生,或許她會是個能夠暢談古今、廣覽博學的智慧女生,也許今天的妙可又不是眼前這樣的光景了。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11張

控制慾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太好的子女,活在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中。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着“愛”的大刀,傷害着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孩子是個人,屬於TA自己絕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

林媽媽微博中的一段話對我觸動頗深: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12張

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跟父母間還是那種親密無間、完全透明的關係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有祕密、有叛逆纔是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狀態,這纔是孩子的自我在發展、在強大的表現。反之,只有一種情況下,孩子纔會是這樣,即孩子沒有自我,孩子和媽媽是“同一個人”,或者說是附屬於媽媽的,因爲只有自己和自己纔是真正沒有祕密、完全透明的關係,除此之外,別無他人。這樣的教養是失敗的、是可悲的。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13張

金星的《中國式相親》橫空出世後,一堆巨嬰、媽寶男被吐糟、被黑,然而,可以說,每一個巨嬰、媽寶男的背後,基本上都有一個反面教材的原生家庭,請看知乎上的這個段子:

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

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

1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

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

23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公務員考試;

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百裏挑一》、《非誠勿擾》、《中國式相親》……

聽來好笑,但這就是大多數中國孩子曾經經歷、正在經歷、將來要經歷的人生,調侃之間,更多的是對被父母控制的無奈,這到底是誰的人生,我還是不是我。

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慾從重新定位自己開始1把重心從孩子身上移開,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少父母,尤其是媽媽,自從有了孩子,就不再是自己了。不再考慮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該做些什麼,每天想的只有一件事:我該怎麼養孩子!當你把生活的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時,無形中就成了育兒的莫大壓力,既壓制了孩子的成長和天性,又讓自己累到窒息。所以,既然現在還無法做到對孩子放手,就先從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開始,慢慢轉移重心和注意力,讓自己和孩子都活的更輕鬆一些。

2對孩子的放手,從孩子學步起就該開始了

做爲父母,在細心呵護孩子的同時,往往低估了孩子成長的能力而給予過度的保護,這就是一種控制。而打消這種不放心、不放手的念頭要從孩子1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改開始了。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平衡感還未發展得很好。所以,孩子會主動牽住你的手走路,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孩子必要的攙扶;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夠的時候,他又會想要甩開你的手自己走,這個時候,你鬆開手,大膽地允許孩子向前走,這就是最初的放下控制。獨自前行的孩子,也許還會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懼,還希望能夠再握住你的手,此時,你守護在身邊,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及時施以援手,這纔是父母該做到的“恰到好處”。

別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愛背後對孩子的傷害! 第14張

3孩子和父母再親密無間,也要劃清“界限”

干涉孩子吃飯,“這個有營養,你要多吃”;干涉孩子交友,“這個孩子愛打人,你要離他遠點;那個孩子特別乖,你跟她多玩吧”;干涉孩子游戲“多玩這個會變聰明,別玩那個,那有什麼好玩的”……太多原本孩子想要自主的事情被抹殺,我(孩子)不再是我,這些成了你(父母)替我做出的選擇;你(父母)也不再是你,我(孩子)已經成了你(父母)的全部。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但不是一體的。做爲父母,有權給孩子必要的建議、引導和支持,而孩子,同樣有權採納或者拒絕我們。保證這一點,親子間的控制,就會少很多。

很多父母之所以執着於對孩子的“控制”而不自知,是因爲骨子裏,我們懼怕對孩子的失控。這種失控的後果是分離。當孩子長大成人,完全可以脫離父母獨自生活的很好時,就是與父母分離的時候,這種不被依賴、不被依戀的感覺,是父母受不了的。但這也正是父母之愛的偉大之處,當所有的愛都指向聚合,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分離。

孩子像小雛鷹一樣飛出自己的家,飛向更廣闊的天地,是父母最大的欣慰。正如龍應臺那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