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爸爸都認爲自己的任務就是掙錢養家,只要按月將錢交到妻子手中,任務就算完成了,孩子就是自己高興時的玩具,對孩子喜好細節根本不知,遇上孩子撒潑耍賴更是無所適從,只有媽媽來收拾殘局。”

有一個針對城市的父子交流互動現狀的問卷調查,在近5000個被調查者中,78%的人認爲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30%的爸爸回家以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看電視和上網,近半數的爸爸只是“默默陪伴”。開放包容不強求的“貓爸”和基本不管的“甩手掌櫃”成爲目前家庭中最主要的爸爸形象。

從調查中還能看出來,多數的孩兒他爸對孩子的教育參與的過少,教育子女的似乎成爲了孩兒他媽一個人的事,再加上咱們國家從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幾乎是女性教師一統天下,所有的孩子幾乎是在女人窩裏長大。

然而,事實上爸爸對孩子成長有着無可替代的的重要性!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裏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12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

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 男性教育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些對於女性來說略顯薄弱,這就顯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那爸爸帶娃究竟具體會帶給孩子哪些好處呢?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1帶來更廣的知識面

爸爸的知識面一般廣於媽媽,而且在史、地、哲上爸爸往往精於媽媽。因此,爸爸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媽媽則一般都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這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第2張


2獨特的生活習慣的培養

爸爸教育孩子要獨立、果斷,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險精神。他們讓孩子參與修理簡單家電,讓孩子大膽學騎自行車,帶他們爬山、賽跑……

而媽媽總想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到任何傷害。她們不讓孩子參加有一點危險的活動,她們總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們使孩子更柔弱、更膽小一些。(表不好意思,這是女性的生理、心理特點)

爸爸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媽媽則時常心軟。爸爸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媽媽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第3張

3教育孩子更自立

爸爸傾向於自立,因此會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爸爸往往不是對孩子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因此對孩子溺愛的成分就比較少。有時孩子摔倒,並沒有哭,可是媽媽卻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淚揉出來了。而爸爸往往不是這樣,他們會說:走路怎麼不注意,站起來,往前走,我相信這次一定會走好。孩子並沒有哭,而是站起來就往前走,爸爸在後面拍手說:真勇敢!真勇敢!從而使孩子充滿了自信。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第4張

4更愛運動和冒險

爸爸大多喜歡和孩子一起玩運動性、技術性、智能性較強的遊戲。對孩子的冒險行爲也會適當給以鼓勵,如果孩子從高臺階往下跳,媽媽往往會嚴厲批評,可是爸爸就不是這樣,他會伸出大拇指,得意地對孩子說:你小子膽挺大的,像我!

爸爸可謂孩子的第一任體育老師,很多孩子運動的理念、習慣都是從爸爸那裏傳承來的。爸爸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巖、打球,這無形中就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力。

實踐證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於媽媽,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則依賴於父親。

所以,教育孩子時,父母都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因爲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缺一不可。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