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帶孩子太累?那是因爲你不懂這些敏感期

帶孩子太累?那是因爲你不懂這些敏感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Beth,是一個有個1歲多兒子的新手媽媽,這兩天她很苦惱,因爲不知道爲什麼,最近她的兒子特別暴力,動不動就咬人,或者抓人。

“當媽前,我想象中的場景是,一回到家兒子就撲上來給我一個溫暖的懷抱。可現實情況是的,娃一看到我下班回家,就兩眼放光,然後一口咬住我的胳膊不放,就像一頭餓狼遇到一隻羊。”

“這還是小菜一碟,我兒子還老抓人。經常又抓又撓,把我手、臉都抓破好幾次。我都不敢送他去上親子課了,生怕他抓傷了別的小朋友。”

“最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兒子以前不這樣啊,以前那個可愛的軟糯寶寶,怎麼忽然就變得如此‘兇殘’?真是累覺不愛。”

聽完她的描述,我忽然想起了以前我自己的經歷。

記得在暖暖從三個多月的開始,她特別喜歡吃手,一開始吃拳頭,後來慢慢發展到吃拇指。吃得那叫一個香啊,什麼精心準備的輔食都沒有這樣的效果。我剛開始覺得這樣不衛生,也試圖過使勁制止,但每次阻止,換來的都是暖暖的大哭抗衡。

後來才知道暖暖頻繁吃手,其實是因爲正處於“口腔敏感期”。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於用口腔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時期,暖暖也是通過把手放進嘴裏吸吮來發現,原來手是可以支配的。

後來,大概是暖暖一歲多時,突然對紙箱子很感興趣,常常是扶着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滿是抑制不住的興奮之情。有時她還會鑽進箱子裏,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樂此不彼能玩上四十多分鐘,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當時我心想她玩得好,我也能省些力氣,後來有一天才忽然想到,這恰好是滿足了暖暖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需求。

帶孩子太累?那是因爲你不懂這些敏感期

其實後臺很多媽媽問過我關於孩子咬人、打人的問題,正好小助理Beth也有這個疑問,我想想,還是把關於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對應敏感期以及相應的引導注意事項總結成這篇文章吧!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對號入座。

什麼是兒童的敏感期?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兒童敏感期其實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專心吸收周圍環境某一事物的特性,並不斷進行重複實踐的過程。

用媽媽們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他們周圍的一切事物有着不同表現的認知、學習、掌握的過程。

喜歡啃東西?——口腔敏感期(0-1歲)

喜歡吃手,喜歡吃能觸及到的物體。上面說的暖暖頻頻吃手和同事的兒子咬她,其實這些都是口腔敏感期的表現。這個階段無論我們怎麼管制,都阻止不了孩子津津有味的吃手或是吃能觸及到的物體,這其實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

怎麼應對?

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是,保證入口的東西乾淨衛生就行。如果孩子吃手,就時刻保持孩子手的乾淨。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的用嘴去探索,因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用嘴來發現世界的。

帶孩子太累?那是因爲你不懂這些敏感期 第2張

喜歡玩食物?——觸覺敏感期(4個月-3歲)

很多媽媽都有這種經歷,就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特別喜歡用手來抓捏黏糊糊的東西,比如米飯、香蕉、打碎的生雞蛋。暖暖也是,9個多月的時候,最愛把我給她準備的果泥抓得滿手都是,還把雙手整個放進碗裏像擰毛巾一樣的擰,好好的一碗輔食,被弄得特噁心。其實這就是觸覺敏感期的表現,孩子抓放時物體的形狀變化,都會引起他強大的興趣。

怎麼應對?

觸覺敏感期的孩子,就是喜歡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如果孩子喜歡抓捏食物,應該告訴他食物是不應該用來玩的。但同時可以爲他準備綠豆、大米等可以把手指插進去各種抓捏的物品。同時,準備一個相對好打掃的地方讓孩子玩,比如浴室等。如果孩子喜歡用手探索各種新物體,那就把家裏所有可能有安全隱患的地方全部遮蓋起來。

喜歡爬上爬下、翻箱倒櫃?——空間敏感期(0-6歲)

很多孩子喜歡爬上爬下,把高處的東西拽下來,喜歡跳臺階,喜歡走馬路牙子,喜歡走不平整的路······這些看起來危險的行爲,常常讓我們心驚膽戰,從而對孩子的行爲一一拒絕。這看似在爲孩子的安全着想,卻不知自己的關心其實是阻礙了孩子用自己的身體去對空間的探索。

怎麼應對?

孩子的空間敏感期是0-6歲持續發展的,最早表現爲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其實孩子在空間敏感期對空間的探索,是孩子對自我創造的一個過程。所有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都會有這樣的需求,這也決定了孩子未來對世界的探索能力。所以,要想孩子空間敏感期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的做法是收起危險品以及尖銳的物品,讓孩子盡情的探索。

孩子有強迫症?——秩序敏感期(2-4歲)

前不久有位媽媽向我抱怨“我家孩子喝水必須要用一個杯子喝,如果不是一個杯子的話就不喝水。穿衣服換褲子穿鞋子,必須要按照他的流程來,有一步不對就不高興。我就納悶了,這麼小就有強迫症啊?”她的話,讓我想起暖暖過去有段時期外出時,必須要她自己按電梯,如果我提前按了,暖暖就不幹,非得重來一遍。我見過朋友家的孩子吃飯時,必須要自己夾菜吃,如果大人幫忙夾到碗裏,他非要倒回去,自己再重新夾一遍。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怎麼應對?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敏感期表現,當成是一種無理取鬧,從而採取“鎮壓”的方式對待。但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衝突,不利於孩子規則的建立。其實這個時期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事物及事物之間的關係,自己和環境的關係,對孩子未來了解規則、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都非常重要。所以只要不涉及到安全問題,就儘可能的尊重和滿足孩子。

喜歡看啥學啥?——模仿敏感期(3個月-4歲)

之前聽朋友聊起自家孩子說,在外面看到其他小朋友趴在地上時,她家孩子也要跟着一起,不讓趴還非不肯,真是讓人又急又好笑。有個詞叫“有樣學樣”,用來形容模仿敏感期的孩子再貼切不過了。拿暖暖來說,最讓我難忘的是,她有段時間特別喜歡模仿我穿高跟鞋、抹口紅,特別好玩。

怎麼應對?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個影子一樣,你幹什麼他幹什麼,或者小朋友幹什麼他幹什麼。其實有時他並沒有真正的需求,而只是爲了模仿而模仿,從中能夠吸取很多直接的經驗。這正是孩子認知能力不斷髮展的表現,是孩子從內心世界走向外面世界的一個步驟。說白了,孩子通過模仿來快速、有效地學會一系列的身體技能,這也能讓孩子得到愉悅和持續性的滿足。因此,我們可以多爲孩子創造積極向上的模仿環境,讓孩子在模仿中快樂成長。

帶孩子太累?那是因爲你不懂這些敏感期 第3張

家裏有個“不不不”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期(1歲半-3歲)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個“不不不”的孩子,比如你問他吃飯嗎,不;喝水嗎?不;去廁所嗎?不。總之不知從哪天起孩子突然不再聽我們的話了,開始表達“我”的想法,一旦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一副“自我爲中心”的樣子。這個時候似乎除了抓狂,沒有別的辦法了。

怎麼應對?

其實這是孩子通過“不”表達,來建立“我”的概念,來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別的。保護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就等於保護了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人格的和諧和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少給孩子不必要的選擇,少說“不要做什麼”,而是直接告訴孩子要怎麼做,爲什麼要這麼做,也不用和孩子較真,讓孩子自然過渡就好。

喜歡打人抓人?——打人敏感期(2-5歲)

經常在後臺收到媽媽的問題,“我的孩子總喜歡打人怎麼辦?”“我已經收到幼兒園老師三次投訴了,兒子在幼兒園把別的小朋友大哭了,現在班上的小朋友都怕他,甚至是不跟他玩了,我該怎麼辦?”還有的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常常爲了搶玩具而對別的小朋友大打出手,原本好好的孩子,怎麼就變得如此“暴力”呢?

怎麼應對?

其實,很多時候這是孩子處在打人敏感期中。孩子打人可能是出於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太過興奮而無法控制自己,也可能是他想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比如愛或不滿,還可能是他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等等。

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要認爲孩子有“暴力”傾向,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暴力”的標籤,因爲孩子並不是真的“打人”。很多孩子“打人”,其實只是拍打,而不是真的打,這是他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

帶孩子太累?那是因爲你不懂這些敏感期 第4張

一言不合發脾氣、撒潑打滾?——執拗敏感期(3-4歲)

“我的、我就要、我不”、“重來一次”、“就要我說了算”,相信很多媽媽對這樣的話語不陌生。前不久我遇到的朋友家正處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就是如此,因爲家長沒有給他想要的物品,就一直不停的說“我的、我就要、我不”,哭鬧不止,甚至還倒在地上打滾。總之是稍不滿意就發脾氣、扔東西、哭鬧不止,讓人無從適從。

怎麼應對?

其實這是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的表現,是孩子的必經階段,不以我們的意志轉移,作爲家長,我們要坦然接受,耐心、積極地引導,儘量順從孩子的合理或非原則性的需求。給孩子足夠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當然學習一些安撫技巧也很有必要。

孩子的變化太快,一段時間是這樣,過一段時間又會變成另一種狀態。其實孩子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孩子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有研究證明,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更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不過我們也不用太過緊張,有研究證明孩子敏感期是有彈性的,0-6歲的孩子,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只是這個前提是6-12歲期間,孩子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總之,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煩、鬧騰、執拗、調皮,只不過是他們敏感期的正常表現,而我們之所以覺得累,可能只是因爲誤解了他們。當我們瞭解了這些敏感期,是不是覺得“熊”孩子也沒那麼難纏啦~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