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扶門”,代表着一個人的教養程度

昨天晚上出門倒垃圾時,我聽到一個女人在罵罵咧咧地衝孩子喊:“你真是個沒教養的東西,你爸媽怎麼教育你的?長這麼大了,能不能有點眼色,垃圾的髒水都倒到我的鞋子上了!”

看孩子沒怎麼搭腔,那個女人也就不說什麼了,然後氣沖沖地走進防盜門。當時我扔完垃圾緊隨其後,本以爲她看見我會主動扶下門等我進去。

可誰知,她頭也不回地一甩,那個冰冷的防盜門duang的一聲,把我拒之門外。

當時的我猝不及防,臉都差點被門拍了一下。我特別想追過去,跟那個女人說:“你長這麼大了,能不能有點眼色,不知道後面有人扶下門嗎?真是沒教養!”

可理智告訴我,我是個有教養的人,不應該這麼幹。所以我就扶着門,讓那個孩子進入了門內,好在他跟我說了聲:“謝謝。”

當然,也足以看出真正沒教養的是那個女人,而不是孩子。

其實有時候教養的體現,往往就在於細節。比如,從“扶門”這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看出來。

而且不容小看的是,“扶門”還會帶給人巨大的影響。曾經就有人因爲一個“扶門”的動作,遇見了真正的“貴人”。

那一天,他依然照往常一樣走進了電梯。這時,遠處有個糟老頭模樣的人朝着電梯的方向,氣喘吁吁地跑過來。

當時電梯內的其他人分別按下了樓層按鈕,只有他,卻把目光凝視到了那位老人身上。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於是,在電梯即將關上門的那一刻,他突然用手扶着電梯門,等着那位老人過來。

老人進了電梯後,先對着他說了聲:“謝謝。”隨後問他做什麼的,叫什麼,然後就下了電梯走進了自己的辦公室。

一刻鐘後,那個年輕人接到一個電話,說請他去董事長辦公室。這對於剛剛到公司,還未來得及認識董事長模樣的他,受寵若驚。

結果到了才發現,董事長就是早上電梯裏的那個糟老頭,還告訴他:“我來公司這麼多次,今日總算遇到了‘意中人’。”

從此之後,他深受董事長的重用,成爲了董事長的得力助手。

不過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不少人缺乏這樣的悟性。只要看見有人扶着門,立馬沒心沒肺的呱唧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

有的還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以爲是門童在服侍他,頭也不擡的走進去,不說一聲謝謝。

當然,偶爾也會遇到懂得扶門的人。每當那個時刻,我都會對那個人說聲:“謝謝。”

因爲懂得“扶門”的人,總是一個擁有良好教養的人,帶給人心頭一股暖意。

同樣的,願意“扶門”的人,也會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第2張

“扶門”,其實也代表着一種“愛的傳遞”

之前有一個很火的小學生作文,叫《愛的傳遞—扶門》。

她說,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非常愛她的人,就是她的奶奶。

但每次想起奶奶,並不是因爲奶奶經常買給她好吃的,好看的衣服。而是因爲一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動作——“扶門”。

她說,“扶門”這個動作中蘊含着奶奶對她的關懷與愛護。無論出去做什麼,都會爲她扶着那扇防盜門。

小時候她不懂這些,覺得理所當然,總是習慣於奶奶的“扶門”。但長大懂事後,才明白那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奶奶對她無盡的愛。

所以後來,她總是跑過去搶先“扶門”,奶奶笑着對她說:“長大了,懂事了。”

也正因爲她從小受了奶奶“扶門”的薰陶與影響,所以造就了她堅強與勇敢的品格,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會積極的面對。

其實有時候,孩子對愛的詮釋往往很簡略。即便是毫不起眼的“扶門”動作,都能成爲影響她一生的信念。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第3張

受此啓發,我也打算將這個“扶門”動作作爲培養大米良好修養的目標。

所以今天早上出門時,我送大米上學,我就扶着門告訴他:“大米,你知道扶門這個動作有啥意義嗎?”

大米特別奇怪的看着我:“媽媽,啥意義呀?”

我當時內心一陣竊喜,說:“因爲媽媽愛你呀,所以爲你扶着門,讓你方便出去。當然,你出去到了外面,也要記得進門前回頭看看有沒有人。如果有的話,也要幫忙扶下門,讓別人進去,這樣顯得你特別有紳士風度。

而且媽媽不是告訴過你要懷有博愛之心嗎?“扶門”這個動作,就是體現了一種“博愛”,明白了嗎?”

大米點點頭地說:“好的,媽媽,下次回來我也幫你扶門。”

雖然大米對於這個“扶門”可能還不能理解太深刻,但這種言傳身教的影響,我相信有一天,他會明白更多的。

畢竟,小小的“扶門”,卻傳遞出了一種愛的方式!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第4張

“扶門”,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德國是個“扶門國家”,當時在聯邦德國建立後,政府就擬定了一套規矩,而且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關門時如果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無條件補償,還得幫人治療。

除此之外,還有恪守交通規矩、按次序排隊等等。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細節性可操作的行爲規定就變成了習氣,使得德國的社會風氣越發的文明起來。

而且在美國,也有不少的西方人盛行“後來者優先”的規矩。只要在公共場合,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後都要回頭看看後邊有沒有人進去。

如果有,就會扶着門先讓後面的人進去。而進去的人,也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

但從目前來看,國內仍然有不少人忽略了這個小小的“扶門”動作。

可能是覺得沒什麼感覺,只要進去了就行。或者說從小沒受過這種教育,告訴我們:“要記得爲後面的人扶門。”

但不管怎樣,“扶門”終究是一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事情。

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第5張

因爲你想想,如果兩個都沒有“扶門”意識的人碰到了一起,前面那個人拉開了門,自顧自的走了進去。

後面的那個人又要再次拉開,無形中,開門的時間就會被拉長。而且,也不能體會到任何的人情冷暖。

所以,平常進門前多注意下“扶門”,總歸是一個有利而無弊,還能體現自身修養的事情,何樂而不爲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