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怎麼喚醒自己的內心

孩子怎麼喚醒自己的內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學會向內看,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地去做自己,最終成就自己。

孩子怎麼喚醒自己的內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着自己獨有的優勢。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是因爲缺乏內在的感受力,從而找不到自己的潛能。

只有增加孩子的感受力,才能讓他更好地認識自己,喚醒內心的覺悟,成就最好的自己。

這個感受力在哪裏?

就在每個人的人生體驗裏。

我們的智慧是從經歷中增長起來的,先有足夠多的感性體驗,才能昇華爲真正的理性認知。

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到頭來只能成爲一名書呆子。

書本中的知識都是別人的思想和智慧結晶,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和體驗,讀再多的書也只是把別人說過的話重複一遍,這種知識從他嘴裏說出來,最多隻能算是“人云亦云”。

因爲他沒有足夠多的感性經歷,那些讀過的聖賢書只能是原封不動地裝在他的腦子裏,無法融合到他的生活實踐中,轉變成智慧。

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三國時的馬謖,熟讀兵書謀略,到了戰場卻不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最終令蜀軍痛失街亭。

是馬謖無才嗎?不,他缺乏的是豐富的實踐經歷體驗,所以缺少了變通的火候和感覺

一個人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體驗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否則,學再多的東西也無法轉化成自己的真正智慧。

只有感受和體驗纔是自己的。“人云亦云”是沒有主見的表現,如果把這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02 喚醒孩子內心的前提是,讓孩子學會向內看。

爲什麼我們讀了那麼多書,常常過不了多久就忘記了內容,但一次體驗卻能記住一輩子?

因爲只有經過了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被吸收。

爲什麼我們喜歡看與自己有共鳴的東西,只對那些與我們經歷相似的、或是我們渴望的事物感興趣?

因爲這些都曾經是我們擁有過或體驗過或見到過卻求而不得,變成了深入到自己內心的東西。

向內看,才能最充分地挖掘自己潛能,讓身上的能量發揮驚人的作用。

所謂的“不逼自己一把,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些沒有機會向內看的孩子,常常因爲從小被忽略內心感受,剝奪生活體驗,或事事聽從父母安排,只顧埋頭讀書,其他都讓父母代勞了,導致他們內心的能量萎縮,直至看不見自己的內心。

這就是爲什麼不少孩子上了大學後就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今後能做什麼。因爲他們在感受最豐富的時期裏缺失了太多應有的體驗,從而迷失了自己。

03 孩子內心覺醒的關鍵,是能夠做自己。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在孩子最需要體驗的精神胚胎期,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儘量多的體驗空間,不干擾、不打斷,不過度保護。

因爲,孩子的人格塑造就是在這期間悄然進行的。他的智慧形成方式,就是直接融入環境,將知識直接吸收進他的心理生活,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氣質。

這期間,孩子的感覺最靈敏最豐富,他會用自己的全身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與這個世界建立生動飽滿的連接,尊重並按照他的成長規律,在他成長的不同階段,配合和幫助他完成自我塑造:

3歲前最重要一件事是多與孩子互動,對他及時迴應,這樣才能充分開啓他的心門;

3-6歲,培養規則意識和行爲習慣,讓他更好地與環境相處;

7-12歲,形成自主學習和自我肯定的能力;

12-18歲,形成正確的三觀,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後面的學習和行動就會失去動力,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要成爲什麼樣的人,人生和職業生涯就會陷入迷茫,從此走上彎路。

04 處理好孩子的叛逆

叛逆期,是孩子自我和個性形成的敏感期,這段時間如何處理,對孩子的人格心理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孩子的人格塑造過程中,要經歷三次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2—4歲

這時期,孩子剛剛出現自我意識,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對別人的指令說“不”。

他已經基本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跑步了,學會說"不",是表達自己想法的開始;

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就會哭鬧。

我們的關鍵是要做到這兩點:

1、耐心,在安全範圍內鼓勵他自由探索。

不要打斷他的過程,不要試圖幫助他做事(這是保證他獨立性完整性和專注性的人格形成的關鍵)。

他的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要包容他的犯錯,這樣才能培養他勇於探索,慢慢認識自己,初步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天賦。

此時也是樹立他自信心的時期,提供過度保護和幫助,會讓他感覺到自己弱小無能,形成退縮性格,限制了他的潛能發展。

2、若他的要求不在合理範圍內,溫柔而堅定地制止。

此時的孩子哭鬧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同時,學會接納他的情緒,千萬不要粗暴制止。

這時期的孩子感受力和模仿力都非常強,引導孩子時,用行動來代替語言,做出好的示範。

我們的行爲要有原則,可以事先跟寶寶講好規則,溫柔而堅定地按照說好的去執行。一般這樣堅持幾次下來,寶寶也就學會了正確的行爲和作法。

粗暴制止,只會壓抑了孩子的個性,讓他漸漸失去自我。

第二個叛逆期:7—9歲

這個時候,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增強。他們進入了小學,感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聽話",做事喜歡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時期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發現興趣,挖掘潛力,培養好的習慣。

1、學會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

比如瞭解他爲什麼喜歡畫畫,爲什麼喜歡學習語文不喜歡數學,這些其實跟他們在學習中的體驗關係很大,解決內心因素是關鍵。

聰明的家長關注孩子內心,糊塗的家長關注孩子行爲

2、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讓孩子參與的目的,讓他覺得自己是規則的主人,從而更願意去接受和遵從,這也是培養他好習慣和主動學習的關鍵。

3、營造環境氛圍,對孩子形成積極的影響。

比如,帶他去圖書館感受讀書的氣氛;在遊戲中學習,培養他的興趣;給他快樂和成就感,增加他好的學習和自我挑戰體驗等。

總之,用無聲教育和無痕教育,讓孩子自己從內心接受並喜歡。多鼓勵和用行動引導,少說教。改正孩子不良行爲時,學會運用自然懲罰,要比人爲懲罰的效果好得多。

第三個叛逆期:12—17歲

這個階段,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更加追求獨立與個性,覺得自己是大人了,希望凡事可以自己做主,不希望父母管太多,否則就會發自內心的反抗。

1、這是他們尋找人生方向的時期。

最好的引導,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興趣。此時喜歡的東西,往往決定着一生的愛好底色和成就方向。

2、傾聽和尊重,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給孩子足夠的獨立時間和空間,是對他最好的尊重和自我教育。

也只有這樣,他纔有機會來覺悟,從而讓自己的內心被看見。

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我們要儘量鼓勵和支持他們自己做決定,如果有什麼不合理之處,也不要粗暴干涉,否則,你越禁止反對他越是強烈要去做。

3、不要懼怕孩子犯錯。

只要不是方向性原則性錯誤,就儘量讓他們多嘗試,豐富他們的經歷和體驗,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

只有體驗,才能讓他找到真心,喚醒沉睡的自己。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

4、在孩子人生迷茫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尋找初心。

做孩子的朋友和導師,多與他平等溝通,陪他一起回顧成長曆程,學會看見他的心,真實地瞭解他最喜歡做的是什麼,做什麼的時候最快樂,最有成就感。這樣才能幫助他梳理疑惑,找到自己出發的方向。

爲什麼有一些人大器晚成?就是因爲他們在很晚的時候才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