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早期教育法則之一 生活教學法則

早期教育法則之一 生活教學法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期教育能開發蘊藏着巨大潛能的大腦,是美好人生的奠基教育。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和實踐總結出的早期教育六法則,能夠爲家長提供一些理論性的指導;而那些在早期教育基本法則指導下取得初步成效的家庭的經驗,則能爲家長提供非常有價值的操作模式,和極具現實意義的具體幫助。

遵循生活教學,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條基本法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課堂。

家長實操

爸爸把小明領到洗照片的暗室去,讓他認識各種器具,並告訴他洗照片的基本程序。4歲的小明可高興啦,不停地問這問那。突然,爸爸把暗室的燈關了,室內一點光亮也沒有。他問兒子:“你能不能找一個詞,描繪一下眼前的‘景色’?”小明很快就說:“一團漆黑。”爸爸表揚了他,接着又要求小明把手伸出來。小明叫起來:“哎呀!我連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見了。”爸爸說:“對!很黑的地方,連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見,就叫做‘伸手不見五指’,學會了嗎?”小明說:“哦!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我學會了!”

專家點評

提倡在生活中教,就是把孩子的學習變成他的一種“經歷”;在特定的生活環境裏,他能經歷一次事件,獲得一次具體經驗,最終學到相關知識,掌握相關的技能。這樣的學習,孩子理解準確,記憶牢固,而且沒有任何精神負擔,效果會非常好。

家長實操

爸爸帶着3歲的兒子散步,走到一個花壇跟前停下來了。

“兒子。”爸爸說:“你順着花壇左邊往前走,我從右邊繞過去。我們在前面會合,好嗎?”

兒子馬上往前躥,爸爸也是三步並兩步地往前趕,眼光卻總顧盼着花壇那一邊的孩子。兒子搶先幾步跑到花壇的另一端,主動迎向爸爸。等他跑到爸爸跟前時,歡呼般地叫起來:“爸爸,我們會合了!”爸爸也應聲道:“對,我們會合了。”

專家點評

在這一特定生活環境裏,孩子很快就完全理解了“會合”。如果這位爸爸在小黑板上寫上“會合”二字,然後用教鞭指着讓孩子念:“會,會合的會;合,會合的合”,孩子會高興地歡呼嗎?

遵循生活教學法則,有兩種具體教法:一種我們稱之爲“隨機教學”法;另一種我們稱之爲“教在有心,學在無意”法,就是事先由家長設計、“導演”的“生活情境”,孩子不知“內情”,以爲這一“生活情境”是“偶然”遇到的,思想沒有準備,當然也就沒有精神壓力。在傳統教育模式裏,孩子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往往會因此而緊張,甚至就此失去學習興趣。一旦解除了這種壓力,緊張心理消失,孩子的正常水平就能得到發揮,甚至可以超水平發揮。

“隨機教學”法要求我們善於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教在有心,學在無意”法要求我們設計的“生活情境”即使不是完全真實的,也應是合理的。從合理的“生活情景”裏得到的知識才能依然是真實的。

家長實操

我帶着孩子走在馬路上時,總喜歡跟孩子指指點點。走到果皮箱跟前,我就對她說:“這是果皮箱。”說完把剛剝的香蕉皮扔了進去。走到十字路口,我就讓她觀察紅綠燈:“你看,紅燈亮了,汽車就停下來;綠燈現在亮了,汽車可以開了。”我愛人常騎自行車帶孩子去幼兒園,往左拐了,他就告訴孩子:“我們向左拐彎了”;該向右拐了,也告訴孩子要向右拐彎。即使孩子一時不能分清左右,愛人始終堅持這樣做。孩子過4歲生日時,我們坐公共汽車去動物園,汽車剛一拐彎,孩子就說:“媽媽,我們向左拐彎了。”車上的人都很驚奇,問我:“她幾歲了,怎麼這麼小就能分清左右?”我指着愛人回答說:“他騎自行車教的。”

專家點評

在生活裏,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注意外部世界—這應該成爲家長實施早期教育的“日常功課”。完成這一“日常功課”的具體辦法是:伸出手指,指着周圍環境的某一部分、某一點,引起孩子的注意,用非常簡單的句式,“看,這是……(什麼),”或“聽,這是……(什麼)。”

即使每天只指點三五次,說那麼三五句,一兩年堅持下來,家長也會發現大有收穫。

家長實操

李先生常騎摩托車送兒子去幼兒園。當摩托車拐彎時,車上的人就會往一邊傾斜。李先生的兒子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詢問是怎麼回事。李先生告訴他,物體在做圓周運動的時候,有種離心力產生,是離心力使人往一邊傾斜。兒子沒有再吭聲,李先生也不知道他聽懂了沒有。可是就在摩托車拐下一個彎時,兒子在摩托車後座上把李先生的腰摟得緊緊的,大聲提醒道:“爸爸,小心,離心力要來了!”

專家點評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向家長提出問題,是非常可喜的事,這表明孩子在認真思考和探索世界。對孩子的提問,家長一定要回答,這既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也能保護和發展他探索世界的精神。

或許家長會問,回答孩子的內容,如果他不能理解怎麼辦?也許很多人認爲,幼兒學習必須以理解爲前提,但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比想像中要強得多。即便孩子一時不能理解,也可以在生活經驗積累的過程中去逐漸思考,決不能因爲強調理解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

家長實操

在孩子快滿3歲時,我第一次帶他出去旅遊,他第一次離開媽媽的懷抱,第一次坐上了火車,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最後到了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門時,他根本無法把眼前的建築物和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天安門聯繫起來,他有些疑惑:電視上的天安門,怎麼會“跑”到這兒來了?之後,他又第一次看到了雄偉的萬里長城,顯得異常興奮。當然,等旅遊結束回到家,見到了多日未見的媽媽時,他還第一次感受到重逢的喜悅。(沒有離別的感受,就不可能獲得重逢的喜悅。情感方面的酸甜苦辣,也要有意讓孩子感受。——筆者注)

以後,我們夫妻兩人又帶他外出多次,每次回來,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又成熟了一點,懂事了一點。

專家點評

孩子其實非常樂於認識世界,但是他的“幼小”會使這種認識受到許多制約。家長要幫助孩子,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開闊視野,增加感受,這應成爲家長在孩子處於0~12歲,尤其是0~6歲期間必須執行的戰略性任務。

家長應在有限的範圍內儘量豐富孩子的生活,在現有的生活流程和生活環境裏挖掘教育資源,幫助孩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認識世界,使用新的言語和方式,讓孩子有新的注意點。有條件的話,不妨多帶孩子出去旅遊。

孩子在旅途中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廣闊和博大,世界的多姿多彩會在孩子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火車、輪船、汽車或飛機的行進中,孩子會感受到時間、空間的不斷變化。多次感受的積累,使孩子對空間概念、時間概念以及它們的轉換,會逐漸有一個較明確的認識,這對他正確樹立世界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爲,空間知覺的形成對孩子獨立性的發展以及他對他和周圍環境關係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在外出時,孩子會接觸許多新鮮事物,也會看到許多在家鄉看不到的景物。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好處。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發展早期,有意讓他經歷更多的“第一次”,那麼對孩子的培養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教育法則之一 生活教學法則
點擊進入育兒頻道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