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多大時開始懂得愛?

孩子多大時開始懂得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外面回來,一進門就找媽媽,並抱住媽媽。有什麼新發現,第一個要告訴媽媽。

媽媽不在的時候,中午睡醒就喊奶奶。有段時間,張口閉口奶奶,喜歡聽奶奶迴應他,一次還要連着喊好幾遍。

昨天問1歲10個月的小鹿,“愛不愛媽媽”。回答:“愛”。“愛不愛爸爸?”搖頭。“愛不愛姥姥?”搖頭。“愛不愛奶奶?”回答:“愛”。

孩子多大時開始懂得愛?

能夠區分愛的對象了,想來小鹿對愛是有了一定的認知了。小鹿理解的愛又是什麼呢?

“愛是什麼,什麼是愛”,討論起這個來,恐怕得引起很多人的哲思。大人都不懂的東西,像小鹿這麼小,恐怕也不知道。那麼小鹿理解的“愛”,應該是一種更直接的感受。更多情況下,是一種依戀。

這種依戀讓他感覺到,媽媽或奶奶在的時候,他感覺很安全。一看不到媽媽,他就會感到焦慮。在我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看小孩子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他們將看護孫輩視爲一種自覺責任。在這種共同養育的環境中,不僅孩子會依戀媽媽,而且還會依戀祖輩。

1歲半之前,媽媽早晨上班的時候,小鹿還一點反應都沒有。媽媽又感到很驕傲,又覺得有點小不滿,驕傲小鹿這麼讓人省心,不滿小鹿居然一點都不留戀媽媽。1歲半之後,小鹿早晨在媽媽準備包包的時候,就有情緒,不願媽媽走。於是媽媽要上班的時候,只能偷偷地準備,偷偷地溜走。如果是看到媽媽走,他肯定是要哭的。但是,一旦知道媽媽走了,反而會很鎮定。這種怕媽媽走的情緒泛化到,只要媽媽在穿鞋,或者收拾包,他就會以爲媽媽要出去,就會有情緒。

只要看不到媽媽,小鹿好像一直“詢問”媽媽這樣的問題:媽媽在附近嗎?她接受我嗎?她關注我嗎?如果他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爲“是”,那他會感到被愛、安全、自信,然後就會自己玩、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玩。但是,如果他沒找到媽媽,察覺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爲“否”,那他就會着急,就要喊媽媽,找媽媽。

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爲:這些依戀行爲,如哭喊和搜尋,是與原有依戀對象(即提供支持、保護和照顧的人)相分離後產生的適應性反應。之所以出現這種反應,是因爲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幼兒都不能自己獲取食物和保護自己,他們都依賴於“年長而聰明”的成年個體提供照顧和保護。

鮑爾比認爲,在進化的歷程中,能夠與一個依戀對象維持親近關係(通過看起來可愛或藉助依戀行爲來維持)的嬰兒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齡。自然選擇漸漸地“設計”出一套他稱之爲“依戀行爲系統”的動機控制系統,用以調整與所依戀對象的親近關係。

可以說,“兒童的愛從本質上來講是單純的。他愛,是爲了他可以獲得感官印象,這種印象又給他提供了生長的媒介。”(蒙臺梭利)

很多人認爲是因爲跟着媽媽有奶吃,所以纔會找媽媽,對媽媽產生依戀。於是有人用猴子做了個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小猴子在出生後不久就讓他和母猴分開(所以不能用人做實驗)。然後,向幼猴用兩個玩具母猴做爲母猴替代物。第一個玩具母猴是由鐵絲網做成,第二個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膠做成。在這兩個玩具母猴的胸部都加了個奶瓶,小猴子可以隨時去吃奶。

孩子多大時開始懂得愛? 第2張

結果,小猴子更喜歡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膠做成的母猴,不管它能不能提供食物。並且當軟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時,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動。顯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最終兩羣嬰兒猴都未能正常發育成長,也都不能養育自己的後代。

所以說,僅僅只是有奶吃和身體柔軟,並不會形成依戀。依戀或者小鹿所理解的愛,是需要強烈的、持久的情感聯結。

前兩天,我和龍帶着小鹿去了一趟白洋澱。在白洋澱的兩天時間裏,龍照顧小鹿的時間多了。小鹿對龍的感情也變強了。回來後,問小鹿,愛不愛爸爸。小鹿頭一次點頭說“愛”。看來,應了那句老話,愛就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