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到底該不該對孩子撒謊?看完本文你可以自己做判斷

到底該不該對孩子撒謊?看完本文你可以自己做判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多數父母都有對孩子用謊言來達到各種目的的經歷吧。這些目的五花八門,有時候是爲了保護和幫助孩子,有時候是爲了激勵孩子,有時候是爲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容易,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當然,也有時候是爲了操縱孩子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1-

國外有個爸爸,很誠懇地記錄了一次對孩子說謊的事件。

某天,3歲的兒子在吃穀物早餐時要番茄醬,平時確實有這個需求時,爸爸都會爽快滿足他,但這次考慮到番茄醬並不是用在這種穀物早餐上的,這位爸爸腦袋裏閃出兒子把番茄醬塗在玩具上,出門收拾一片混亂的景象後,告訴兒子,“我們家現在沒有番茄醬了。”

兒子不信,很肯定家裏有,於是在一番爭論後,爸爸把冰箱門打開,指着一堆調味品,同時用臀部擋住番茄醬,說,“你看,我們沒有。”

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爲就在那天晚上某個爸爸很忙的時刻,兒子打開冰箱,第一眼就看到了番茄醬。

兒子的表情讓這位爸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知道,兒子還小,還不懂得表達想法和感受,但是,他能從孩子的眼神裏看出,孩子知道爸爸不誠實。

他研究了不少資料,明白這種情況被心理學家稱爲“匹諾曹育兒”,即我們教育孩子不要說謊,但是自己卻對孩子編織謊言,以達到某種目的。

當我們對孩子說謊時,我們是在教他們,誠實並不總是最好的策略。當我們說出謊言時,我們打破了父母和孩子之前的那層信任。有的時候,我們不想太誠實,以便好處理或避免生活中的一些麻煩,這是我們成年人可以掌握的。但是,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這是不可以理解的一個灰色地帶。例如對於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世界大抵是非黑即白的。

所以,晚上睡覺之前,這位爸爸來到兒子牀前,“我很抱歉,我跟你說沒有番茄醬是在撒謊,爸爸不應該這麼做。”

兒子長長嘆了一口氣,說,“沒事,爸爸。”

然後親吻了他,說愛爸爸。

看完故事,我想說,是的,我在冰箱裏偷偷移動過巧克力的位置,然後告訴菲菲,吃完了。

-2-

一項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的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說謊要十分小心,因爲說謊很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誠實程度。

這個研究認爲,如果發現成年人撒謊,孩子們會更傾向撒謊,而如果孩子撒謊越多,他們將來欺騙和常撒謊的機率就越大。

研究對186名3-7歲的兒童進行了一個抵制誘惑的遊戲測試。

首先,一個研究員對一半的孩子說隔壁房間有一大碗糖果,然後馬上承認沒有糖果,撒謊是爲了讓孩子們到那個房間去參加遊戲。而對剩下的孩子沒有提到糖果,直接邀請他們到隔壁房間玩遊戲。

到底該不該對孩子撒謊?看完本文你可以自己做判斷

然後所有的孩子開始參加遊戲,遊戲的規則是要求孩子們根據聲音來識別一些著名的玩具角色。

大部分對應識別是不難的,不過其中有個聲音被故意設置得比較難以識別。

在這個比較難以識別的聲音響起時,研究人員被叫出房間假裝接一個電話,讓孩子們在房間呆了90秒,並且故意告訴他們不要偷窺這些正在發出聲音的玩具。

當然,遊戲規則明確規定孩子們要說實話。

聖地亞哥分校社會科學院心理學和人文發展學副教授萊利斯說,“據我們所知,關於一個成年人說謊會影響孩子誠實的懷疑,這是第一個確認這種懷疑的實驗。”

在研究中,發現5-7歲年齡段的孩子更容易作弊。沒被告知糖果謊言的那部分孩子中有約60%偷窺了玩具,然後其中約60%的孩子關於此事說謊了。而在告知糖果謊言的孩子中,約80%偷窺了玩具,其中約90%的孩子關於此事說謊了。

不過,這個發表在《發展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對研究結果“不知道原因”。

萊利斯教授說,“五到七歲的孩子可能只是模仿成年人的行爲,或者正在對成年人的誠實度做出判斷,甚至,很可能是因爲孩子們覺得沒有必要對他們認爲是騙子的人說實話”。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實驗對於3-4歲的孩子沒有什麼數據不同的變化,研究團隊說,這可能是3、4歲的孩子還沒有很複雜的能力。

萊利斯教授結論說,“即使成年人的謊話是合適的,例如爲了得到某種合作,或者是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等良好目的,但從長遠來看,這可能還是一個壞主意。”

“父母的撒謊行爲表明,他們不相信對孩子撒謊會影響到孩子自身的誠實。”

而目前的研究令人開始懷疑到這一點,哪怕是白色謊言(善意的謊言),也可能會有不良的後果。

-3-

讀過一個這樣的故事,蛋糕房裏,一個小男孩看到玻璃櫥裏的蛋糕,一直問媽媽要。開始,這位媽媽基本是無視他,後來小男孩哭鬧起來,媽媽於是回答說,蛋糕不是真的,只是模型而已,假的。

小男孩擡頭看着媽媽,神情非常迷惑。

他通過眼睛認識到的一個知識來源,被他媽媽的一句謊話給剝奪了。

看到這,很多人會說,不,我的謊言通常是白色謊言,絕不是這種,這種謊言是不合格的父母纔有的。

然而,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謊言,心理專家認爲,當我們編織謊言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的情緒發展能力,失去了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的一次機會,更重要的是,用撒謊來解決問題,會導致比解決問題更多的問題。

例如關於死亡,關於如何給孩子正確解釋家庭成員、寵物、朋友去世的事實,在育兒界被反覆討論過,善意的謊言並不被推薦。

例如關於孩子從哪裏來。編織諸如撿的、種的各種謊言,不如根據孩子的年齡,用帶有不同程度細節的形象故事告知孩子更有健康意義。

逃避類似問題或者過深的隱喻會在將來導致更難以解釋的麻煩。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解釋,也可以藉助一些相關的繪本。

而對於一些確實孩子不可能明白且沒必要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可以選擇用委婉的方式不告訴孩子實情而不是編造謊言,例如,“親愛的,現在你還沒有必要知道。”

-4-

剛到美國時,朋友家被盜,朋友選擇了不告訴她8歲的兒子,認爲小孩子不需要過早了解世界的殘酷。而當蠻蠻詢問的時候,我告訴了他真相,此後他果然有點擔驚受怕,不如朋友家孩子顯得樂呵呵沒有思想負擔。

但同時,我發現也有好處。例如蠻蠻有時出門會提醒我們是否鎖好門,有人按門鈴也會比較警惕。

我選擇告知真相,是因爲小時候我家也曾被盜竊過一次,而且是被我先撞上的。

那日放學回家,我發現門是虛掩的,鎖頭處已經被破壞得露出了木頭。我立刻意識到是有小偷,那一刻我沒有推門,站在那聽了幾秒,屋裏彷彿還有窸窸窣窣的聲音。

我立刻掉頭離家。後來爸爸說,警察到時,現場被砍壞的大衣櫃旁還放着我家的菜刀。

雖然到現在,對我站在門口的時刻,小偷是否還在屋內一直不得而知,但爸爸媽媽卻一直慶幸曾經告訴過我鄰居被盜過的真相,讓我能判斷和做出正確的反應。他們不敢想象如果小偷當時在屋內,還拿着菜刀,我傻乎乎闖進去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確保告知真相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當時的心理髮展情況,那麼真相可能比謊言,從長遠來說,更有益於解決問題。

不要低估孩子處理真相的能力,諸如嚴重疾病、離婚、死亡、搶劫等事件,看似謊言保護了孩子,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處理真相的嘗試。

聖巴巴拉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接受研究的大學生被要求講述他們曾經被告知的最具破壞性的謊言時,許多人的答案是孩童時期被隱瞞家庭成員死亡的真相。

-5-

所以,到底該不該對孩子撒謊,我個人的做法是,尋找和知曉以上實驗結論及理論,杜絕非白色謊言,而刻意減少在生活中用白色撒謊來解決問題的概率(絕對的無白色謊言,從實際生活來說,恐怕很難做到吧?),這的確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反覆實踐,來絞盡腦汁謹慎處理孩子的各種奇怪問題和要求。

衡量的標準可能需要結合孩子年齡、心理和性格以及謊言可能會帶來的長期後果進行綜合考慮。例如聖誕老人、牙仙等白色謊言,網上關於這類謊言的各類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根據我家蠻蠻在小的時候相信它們而帶來的快樂和無害,小學高年級自然而然開始明白真相,沒有埋怨也沒有失落的表現,我覺得,這種謊言在我家是可以接受的。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