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沒過6歲就撒謊?其實沒那麼嚴重,家長引導得法最重要

孩子沒過6歲就撒謊?其實沒那麼嚴重,家長引導得法最重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家長是否碰到過孩子撒謊的狀況,是否憂心忡忡或者憤怒責罵?都說三歲看老,很多人認爲孩子小時候都撒謊了,長大了還能有什麼好品性?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0——6歲的孩子,撒謊其實是個普遍現象,並且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孩子心理髮展的一種表現。如果家長過早地給孩子“判死刑”,這種偏見纔會在往後的日子裏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幼兒撒謊並不代表他們未來會成爲騙子,面對這個問題,家長不應對孩子進行過早武斷的判斷,而應多點寬容和耐心來糾正引導孩子。

孩子沒過6歲就撒謊?其實沒那麼嚴重,家長引導得法最重要

幼兒說謊其實是其心理髮展的一種表現

說謊固然是一種不好的行爲,但對於幼兒來說,這其實又需要區分看待了:

事實上,幼兒說謊和欺騙的能力其實是幼兒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技能之一,對幼兒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謂“心理理論”既是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如需要、信念、意圖、感知、情緒等)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對自己和他人的相應行爲做出預測和解釋的知識。

幼兒說謊的行爲及對說謊的認知其實是兒童社會化的體現,說明他們已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已對自己的言行做出較爲合理的解釋,是幼兒智力明顯的進步。更多的時候,他們撒謊並不是有意爲之,也不是道德問題。

因此,對待孩子撒謊,家長不要一味憤怒或憂心,這其實是種正常現象,家長應該放寬心,平靜對待,不要輕易將孩子的撒謊與道德品質聯繫在一起。父母要做的,應該是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然後進行的對應的教育和引導。

幼兒說謊:無法區分現實和想象——想象型說謊

圓圓在幼兒園跟小朋友玩耍,兩人聊起了週末的見聞,小夥伴說自己週末爸爸媽媽帶自己去了遊樂園,玩了好多遊戲,可開心了。圓圓也不甘示弱:”我週末去了姥姥家,去姥姥家可以到田裏去玩,還可以看大狗!我姥姥家的狗長得可大了!有這麼大!“圓圓把手張開,努力地將手臂能擴張的範圍變得儘量大,可即便將胳膊撐地最大她還是覺得不夠形容,”這還不止,要有一頭牛那麼大!“小夥伴將信將疑——狗能長到牛那麼大嗎?

好媽分析:其實,這裏圓圓倒並不是刻意要撒謊,而是她把自己的想象和現實混淆了,小班幼兒(3歲左右)常常會分不清自己的想象與現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較、概括和抽象的能力都較弱,不能把實際存在的事物和自己內心想象的事物清楚地區分開來,常常把想象當作現實。

有時幼兒會將非常渴望發生的事情以及經常在頭腦裏想象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在一定條件下,他們會說出來,這在大人看來就變成了謊言,並且他們的想象又常常脫離現實,具備極其的誇張性,因爲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較低,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本質,他們所描述的往往是感知過程中事物給他們留下的深刻印象,比如案例中的圓圓,她對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

而隨着他們的年齡增長,思維會主見發展成熟,這種混淆了現實和想象的撒謊情況就會逐漸減少。

應對策略:面對想象型撒謊的孩子,父母不必擔心,更不可大驚小怪一味指責和訓斥孩子,這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發展,這只是孩子身心發展到某一特定階段的不成熟產物,撒謊純屬無意,家長可以通過正確引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哪些地方誇大甚至歪曲了事實,讓他們分清”現實“和”想象“。

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表現欲,鼓勵孩子自編故事,續編故事。經常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如排演童話劇,讓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釋放,並鍛鍊其語言能力。

幼兒說謊:由於虛榮而說謊——虛榮型說謊

一名犯人曾述說他兒時的一件小時:小時候,媽媽給我和弟弟買了兩雙鞋子,一雙是布鞋一雙是皮鞋。我一看那雙皮鞋,好漂亮,我非常想要。媽媽問我們,你們想要哪一雙?我想說,我要皮鞋。可是弟弟搶先喊:“我要皮鞋!”媽媽看了他一眼,批評他說:“好孩子要學會謙讓,不能總把好的留給自己。”於是我心裏一動,改口說:“媽,我要布鞋好了。”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雙皮鞋給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也從此學會了撒謊。以後,爲了得到每一件我想得到的東西,我都不擇手段,直到我進了監獄。

好媽分析:幼兒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喜歡聽好話,渴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因爲幼兒常常以自我爲中心,有一種希望得到別人注意的心理需要。當這種情感需要長時間得不到滿足時,有的幼兒就會想家長編造自己的”成績“以換取表揚和獎賞。這時,兒童會受虛榮心的驅使而撒謊。幼兒之間經常攀比,有時也是因爲 大人的不小心,使說謊者反而佔了便宜,無意之中慫恿了幼兒說謊。

應對策略:對於虛榮型謊言,父母要多加註意,及時引導。

這類謊言,家長要引起重視,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肯定孩子,不讓孩子因爲總得不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而去迎合家長獲得表揚。

父母自己要有一顆坦蕩自信的心,在孩子面前不要自我貶低,自怨自艾,應該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引導孩子接納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更不要把自尊建立在吹噓的基礎上,要鼓勵孩子”不必闊氣比志氣,不必父母比自己。“

另外,家長也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不要爲了佔一點小便宜或者照顧自己的臉面,容忍孩子說謊甚至幫助孩子說謊,例如:孩子不小心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了家,第二天老師向家長調查,家長沒讓孩子說實話,反而說這是自己幫孩子買的。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這可能助長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學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家長要要學會在孩子的角度多考慮,不要違背孩子率真的本性,不要提太過高遠的行爲和目標,否則孩子一時做不到就會灰心喪氣,或者只是敷衍家長,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察言觀色、見風使舵和表裏不一了。

幼兒說謊:逃避職責或懲罰——自衛型謊言

小明一個人在家玩耍,他抱着皮球跑來跑去,一不小心,皮球被自己甩了出去,只聽“哐當”一生,什麼東西碎了?小明趕緊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媽媽最喜愛的花瓶被自己弄碎了,“這下糟糕了,媽媽知道了一定會罵我的,該怎麼辦呢?”小明急的快要哭出來了,這時,家裏的小狗正向小明跑過來……“有了。”小明心想。

好媽分析:如果成人對兒童要求過於嚴格,做錯事後對其橫加指責,甚至棍棒相加,這會使他們內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處於自我保護,就用撒謊的辦法來逃避懲罰。比如打破了花瓶就是小狗乾的,反正不是我乾的。

不過,實際上,無論大人是否批評,孩子在做錯事以後心裏總會產生壓力,當他在權衡真話與謊話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當幼兒在說“別人乾的“的時候,就說明他已經明白自己的錯誤,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悔意,釋放自己的壓力。

應對策略:對於自衛型謊言,父母應正確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做到懲罰適度。

家長應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正確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做到懲罰適度,幫孩子樹立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擔責任、不改正的信念。

另外,讓他們懂得改錯後更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從而消除孩子犯錯後怕懲罰的恐懼心理,引導他們勇於承認,勇於說真話。

孩子沒過6歲就撒謊?其實沒那麼嚴重,家長引導得法最重要 第2張

父母應以身作則

國外有一名著名學者曾講述過她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這件事令她至今不能忘懷。她的父親是一個鞋匠,靠着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生活並不富裕。但當馬戲團來鎮上演出時,父親還是決定花一大筆錢帶他們姐弟三人去看。

在排隊的時候,她發現成人票價格是兒童票的兩倍,當時她15歲,兩個弟弟分別13和11,她偷偷跟爸爸說:”爸爸,我們都只比12歲大一點,個子又不高,你就只買一張成人票和三張兒童票吧。“爸爸點點頭,沒說什麼。

輪到他們買票時,父親依然買了三張承認票和一張兒童票,,她忍不住問父親:”爸爸,爲什麼要買三張成人票?明明可以省下許多錢的呀,賣票的人根本不會在乎,他們也不會知道啊!“這是,父親深深注視她很久,然後說出了讓記憶一生的話:“你知道,我也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以身作則,規範自己的行爲,不能說謊,你看似無心的話語,卻對孩子有着很大的影響,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父母自己就說謊,孩子自然也會學着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