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說不定你錯了。最近有一位崩潰的媽媽說了自己兒子的表現:當她陪伴時,兒子會認真嘗試自己拼積木,並做出了幾個超棒的模型。當這位媽媽想讓兒子獨立拼積木,由於沒有媽媽陪伴,沒多久孩子不想拼了。

後來,這位媽媽發現孩子在其他方面都有類似的表現:沒有媽媽陪伴,畫畫不超過1分鐘便扔掉了筆;沒有媽媽陪伴,疊衣服只疊了一條小內褲就棄之不管;沒有媽媽陪伴,看繪本翻了3頁就說不好看……

爲什麼孩子會這樣?

孩子們的這種表現在其他家庭並不陌生,普遍現象下藏着一種共同的心理規律——社會助長現象。

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第一次通過實驗證實這種心理現象的存在。實驗分三輪,第1輪中孩子踩單車,沒有任何人陪伴;第2輪中,孩子踩單車時,讓人在旁邊跑步;在第3輪中,孩子踩單車時,讓人也在旁邊踩單車。結果表明,當旁邊有人跟孩子一樣踩單車時,孩子踩單車更努力,速度最快。

隨後,兒童學家們發現了更多的相似現象,尤其6歲前的孩子更爲明顯:與孩子單獨拍球相比,當父母出現在孩子旁邊時,孩子拍球的數量會上升;與孩子單獨舞蹈時相比,當父母出現在孩子旁邊時,孩子舞蹈的動作更標準、更有力……這大概因爲兩方面原因導致的社會助長現象: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1)陪伴效應

孩子因爲父母的陪伴,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注,孩子往往也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力求有更好的表現。

2)評價效應

父母存在的社會助長現象,有時也來自評價效應。當父母出現在孩子旁邊時,即使父母沒有對孩子的行爲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爲父母在心裏評價。因爲這樣的心理,孩子會以認真的態度做得更好。

看看下面父母對孩子產生的助長現象——你們的陪伴,對孩子到底多重要?

助長現象1:

有一孩子,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去世。爸爸是位建築工人,爲了供他上學,工作很努力。孩子因爲這樣,感覺爸爸從沒關心自己,對爸爸充滿怨恨,成績很差,功課也做得馬虎。

有一天,這個孩子打算隨便應付作業時,爸爸從外面急匆匆趕回來,“咕咚咕咚”猛喝了一杯水後,便在孩子旁邊的飯桌上坐了下來,像變魔術一樣,不知從哪裏掏出了一本書在看。

“爸爸,你幹啥?”

“嗯……陪你寫作業,爸爸在一旁……看書!”孩子感覺很有動力,寫作業也認真了。

從此,每天孩子寫作業時,爸爸就會及時趕到,總是在同一張椅子上坐着,面前放着同一本書……到這個孩子長大後考入大學,爸爸高興地陪兒子到火車站買車票時,孩子才發現爸爸除了兩父子名字,其他字都不認識。

這個孩子是我大學的一位同學,每當說起這個故事,便會滿臉淚水。

助長現象2:

記得小時候每年暑假,總會到外婆家。外婆不認識字,但爲了讓我們更認真,外婆也在書桌旁邊學寫字。有一年外婆說要學寫自己的名字,她讓我一位上小學的表哥教她寫“孟小書”(外婆的名字)。後來一位教書先生來到,才發現外婆寫了滿滿一本簿“我笨蛋”,調皮的表哥在外婆身上搞惡作劇。不過外婆後來不僅會寫自己名字,並且字跡很娟秀。我們在外婆的陪伴下,一個個在學習上也很上進。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第2張

助長現象3:

我的兒子,有一次在我生病時,興致勃勃地要給我做雞蛋湯。從冰箱取出幾隻雞蛋後,他敲開殼打在大碗裏。當水煮開時,卻因爲不小心把碗打翻了,雞蛋全灑了。水開了,卻沒有雞蛋,兒子非常沮喪,賭氣說不做了。這時他爸爸說給他“當下手”,我也饒有興趣地站在旁邊當觀衆,兒子的興致又來了。這一次,他故意把打好的雞蛋放到餐桌的最裏面,這樣纔不容易打翻,我也最終喝到了熱氣騰騰的雞蛋湯。

什麼會讓社會助長現象的消失?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沒“上心”,這便是所謂的“貌合神離”。父母虛情假意的投入和陪伴,會傷害到孩子,從而導致社會助長現象的消失。另外,當孩子有表示不希望父母陪伴時,父母的故意陪伴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也會導致助長現象的消失。

家長該什麼時候陪伴?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

毫無疑問,鼓勵孩子獨立是終極目標,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也不可或缺。但家長該什麼時候陪伴?什麼時候該讓孩子獨立?從兒童心理成長的角度看,真沒有明確的答案,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伴,到孩子6,7歲後,你如果還想用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可能會招孩子嫌棄了。那麼是不是當孩子需要你的陪伴時,就不用培養孩子的獨立?答案是否定的。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鼓勵孩子獨立嘗試,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些事情。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原則可以是這樣:先讓孩子獨立做,但看到孩子似乎力不從心,或者由於專注力侷限而不能長時間從事某項事情時,父母便可以試試陪同孩子一起做。因爲一個孩子從依賴到真正獨立,他們歷經的成長和努力肯定不會太短暫。毀掉孩子做事的熱情,很可能便是從一開始強迫孩子獨立。孩子剛開始做事時,父母陪伴或許比讓孩子自己做更好。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第3張

除了做事情的積極性方面,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心理方面也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斯蒂夫.比達爾夫認爲,機器能驅趕孩子做事,卻不能幫助他發展情感,這樣的孩子會長成一種很奇怪的生物。我們縱觀那些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這裏面不乏優秀者,這些優秀者裏面大多數具備強烈的做事動力,但是隻要你跟他們多加接觸便能發現,這些人的心理多少存在缺陷的,他們常常缺乏安全感,並且總是充滿焦慮。甚至有時候,這些人可以說是一臺臺瘋狂工作的機器。在哈佛大學The Grant & Glueck Study研究中,學者們發現,幼年時期缺乏父母陪伴做事的孩子,成年後常與焦慮相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培養對事情的熱情,父母該作爲“領路人”陪孩子慢慢變得獨立和成熟,並且父母的陪伴也像一個溫暖的港灣,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