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6歲前,玩耍應該是他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過早地給孩子學習,其實是一種悲哀”,這是國內一個知名學者的言論。

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爲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爲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9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1、不要強調記憶性的學習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2張

兒童的大腦可塑性強,過早地讓孩子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會大大降低其大腦的可塑性,影響孩子的想象力。

強迫記憶還會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等到一年級真正學習時,厭學期卻來臨;年幼的大腦需要均衡發育,過早單純地記憶雖然發展孩子的左腦,但右腦的發展卻被抑制,阻礙大腦的全面發育。

2、寄宿制幼兒園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3張

不少父母以爲寄宿制利於孩子自立,的確寄宿制能讓孩子較早學會獨立,但這種效果跟留守兒童和孤兒是一樣的,這類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較重的心理問題,情感冷漠,這些孩子長大後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都比較低,影響人際交往。

3、不要讓孩子認字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4張

6歲前的幼兒,尚未能從事精細的作業活動,而且難以區別相似的文字,另外,幼兒手部的骨骼肌肉未發育成熟,不適宜持久用力的動作,還有就是這時期幼兒寫字時,他們更多的不是專注於認字,而是盯着筆尖轉,或者畫出來的顏色是否好看。

4、不要長期大量喝果汁

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但是6歲內孩子如果過量飲用果汁,會擾亂孩子的消化系統功能,較容易出現腹瀉。

另外,長期大量飲用果汁,不但對孩子健康無益,反而有可能讓孩子患上“果汁飲料綜合徵”,即果汁中的果糖會阻礙人體對銅的吸收、影響血紅蛋白生成導致貧血。

5、慎用挫折教育

幼兒6歲以前,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們,都處於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給予太多挫折,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對外界的信任、甚至失去對世界的好奇與興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6、不宜學樂器的技巧技能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5張

除非孩子有興趣,否則6歲前的孩子不應該被逼着學習樂器,更不要進行專業技術技巧的訓練。

6歲前的孩子,建議以欣賞或“浸泡式教育”的方式參與,讓孩子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發衍生出興趣,否則過早的技巧技能的訓練,會束縛孩子,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7、別長時間戴太陽鏡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6張

6歲以下的兒童,視覺功能還未發育成熟,還需要更多太陽光刺激,戴太陽鏡時間長了,眼底黃斑區不能得到有效的刺激,會影響視覺的進一步發育,嚴重者甚至可能形成弱視。

8、避免7項運動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7張

一般來說,6歲內不宜進行拔河、長跑、倒立、掰手腕、玩成人滑板車、鍛鍊肌肉、兔跳等運動,因爲這類運動會加重幼兒肢體的負荷,影響身體的全面發展,甚至影響身高發育。建議6歲內的孩子可以進行跳繩、彈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籃球、游泳等運動。

9、不看3D電影

六歲前不要做的9件事情,可我們一直在讓孩子做! 第8張

6歲前幼兒的眼睛還在發育中,包括眼部肌肉、眼球、屈光系統沒有完全定型,是比較脆弱的。

在觀看3D電影時,需要雙眼把各自看到的圖像融合成一個,而雙眼各自看到的圖像遠近是不一樣的,融合一起之後才能形成一個立體的圖像,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的融合功能和立體功能發育都不完善,長時間觀看3D電影時不停地進行眼睛的調節和融合,容易產生眼睛疲勞誘發假性近視,進而導致孩子近視。

孩子6歲前是培養性格的黃金階段,家長們不急急於發展孩子的特長,可先從立規矩開始。

▼教會孩子做人,比教孩子技能更重要

1、粗野、粗俗行爲不能有

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以後不能這樣做,這種粗野的行爲,是要挨批評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反省。

2、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他就會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3、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着媽媽幫他收拾殘局。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鍊自己的機會。

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
4、誰先拿到誰先用後來者必須等

在家裏,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麼事情都讓着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

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後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5、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

現在許多父母,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迴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養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

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

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6、做錯事要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着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

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爲所欲爲,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纔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