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延時滿足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嗎?及時滿足會嬌慣孩子嗎?

延時滿足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嗎?及時滿足會嬌慣孩子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徽一名少女因爲被媽媽沒收了手機而跳河自殺,瞬間網絡上滿是“現在孩子爲什麼這麼玻璃心”的疑問。

自從當了媽媽,最煩躁的是孩子哭,特別影響家庭和諧!

娃一哭,姥姥馬上就說:“你快給他啊!別讓孩子哭!”堂爸反倒說:“不行!孩子不能慣!”

今天小堂想聊的是延時滿足和及時滿足,延時滿足專治孩子玻璃心。

關於延時滿足和及時滿足,很多寶爸媽存在疑問:延時滿足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嗎?及時滿足會嬌慣孩子嗎?

延時滿足≠單純等待

延時滿足這個詞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心理學實驗。

實驗者將一羣4~8歲的孩子面前分別放了一顆棉花糖,同時告訴孩子:“我現在要出去,等我回來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吃棉花糖我將會再給你一顆糖,如果我回來後棉花糖沒有了,你將什麼都得不到了。”

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禁得住誘惑,等待實驗者回來後得到了第二顆棉花糖,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實驗者回來之前就將棉花糖吃掉了。

經過數十年的跟蹤,實驗者發現:

部分禁得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35歲時生活境遇(包括是否有吸毒、工作職務和收入高低、人際關係等)的優秀程度高於沒有禁得住誘惑的孩子。

延時滿足

延時滿足不是讓孩子單純等待,而是要讓孩子懂得:面對責任、苦難和不當誘惑時,忍耐和擔當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

延時滿足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嗎?及時滿足會嬌慣孩子嗎?

及時滿足≠百依百順

有人說:想讓你的孩子無限痛苦,就對他/她百依百順。

孩子想要什麼馬上就能得到什麼,這樣一味地滿足孩子並不利於他/她未來的發展。

及時滿足

真正的及時滿足不是溺愛孩子,而是在不影響孩子應盡責任(如完成作業、不影響他人、社會責任等)的前提下,家長及時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

及時滿足是有前提的,當孩子有正當需求且沒有影響他人和自身的時候,家長應該給與滿足。

重要的情感需求(如安全感、愛和尊重的感受)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各種心理病症和反社會傾向等不良行爲出現的概率也會提高。

其實,延時滿足和及時滿足沒有好壞之分,是兩個必要且常用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長要確定這兩個教育方法的使用時機和界限。

延時滿足——培養孩子自控力

對上面實驗對象的性格進行分析,一開始就吃了棉花糖的孩子的自控力普遍低於最後得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

自控力是大家公認的成功人士的必備成功要訣,延時滿足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離成功更進一步。

延時滿足需要提早教育

延遲滿足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好的處事方法和行爲習慣。

比如,等待別人說完話再插話是講禮貌的行爲,做完作業再看電視是好的時間管理行爲,幫助爸爸媽媽收拾好碗筷再去玩是鍛鍊自理能力的時機……

當家長制定這些規則的時候,往往孩子不願意配合:“不,我現在就要說話/我現在就要看電視/我現在就要出門玩!”

所以,教育孩子學會延遲滿足自己,需要家長提前有準備地進行訓練。

3歲左右的孩子對時間和自我認知逐漸成熟,溝通也基本沒有障礙,這時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教育。

如何進行延時滿足教育

在給孩子進行延遲滿足教育的時候,家長需要注意這幾點。

明確規則

家長在設定家庭規則時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完成任務後會有更好的獎勵,沒有完成的話只能得到很少,甚至什麼都得不到。

比如,訓練寶寶吃完飯再看電視,家長可以跟寶寶說:“我們吃完午飯就可以看小豬佩奇,如果不吃飯就只能看書不能看電視了,而且下午5點之前不能吃零食。”

當然,不是鼓勵家長不給孩子吃飯,只要遵循一個重要的設定原則——完成自己的責任一定會更好,不完成也可以,但要承擔不好的結果。

教會孩子隔離誘惑

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中,實驗者發現,能禁得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並不是不愛吃棉花糖,在他們拿到兩個棉花糖後一樣萬分開心地享受着甜美。

這些孩子之所以能忍住誘惑是因爲他們擅長暫時“隔離”棉花糖的誘惑:有的唱歌、有的玩遊戲、有的裝作睡覺……他們靠轉移注意力將自己與棉花糖暫時“隔離”,努力忘卻棉花糖的誘惑。

這個技能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需要家長鍛鍊和引導。

<積極鼓勵法>

執行家庭規則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完成任務再享受獎勵的話,家長要及時給與認可,鼓勵孩子下一次繼續這樣做。

<同輩引導法>

孩子會更願意模仿同輩的行爲,如果幾個孩子中大部分孩子願意執行任務,其他孩子也會跟隨效仿。

家長可以陪孩子欣賞/閱讀能引導類似行爲的動畫片或繪本(如《第五個》),孩子受到繪本故事的影響,學會讓自己延遲滿足。

<結果具化法>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同時明確規則的要求和可能引起的結果。

在執行規則的時候,家長要提醒孩子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做更好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家長需要不斷將規則和結果具體化,讓孩子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爲和後果之間的關係,激發自己延時滿足。

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如果制定好的規則總因哭鬧而妥協,那麼不但孩子無法學會等待和擔當,而且可能強化孩子的缺乏耐心、不敢直面困難的不良心態。

家長不需要強硬、武斷地要求孩子事事第一次就按照家長的意願來,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和機會去嘗試。

少一些責罵,多一些規則,淡定地處理孩子的錯誤,不要用孩子的錯誤懲罰自己,然後用自己的負面情緒去傷害孩子。

放眼未來

家長容易忽視這一條,每次教育過孩子之後,家長要與孩子探討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如何應對,讓孩子更有主見,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及時滿足教育——從寶寶出生開始

從字面上和行爲上來看,及時滿足教育和延時滿足教育是相對立的,其實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並不矛盾。

延時滿足是促使孩子想要達到更大目標須學會忍耐,而及時滿足是要及時滿足孩子真正心理深處的情感需求,避免不必要心理陰影的生成。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各種需求都隨着年齡的發展而有序的開始。

比如,吮吸的需求(口脣期)、溫暖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勤換尿布或排便的需求(肛門期)、成就感的需求、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發展的需求等。

家長理解和感知孩子內在需求的變化,及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都需要家長與和孩子進行更多溝通和理解。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