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家長應該怎麼做纔對?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家長應該怎麼做纔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0月9日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在微博發佈一則消息:“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爲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

這條消息引發了網友上千條議論,有人認爲不能一竿子打死,要學會包容和理解;有人認爲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家長的存在,孩子哭鬧是家長沒有管教好;也有人表示孟非不明白,這是小孩子的天性;還有人認爲孟非作爲有影響力的公衆人物發佈情緒化的意見會給公共秩序的治理造成干擾。

其實小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引發熱議話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5月12日晚,在大連某飯館內兩個4歲的兒童互相追逐玩耍,一名女大學生不堪其擾向其中一名兒童踹了一腳,隨後孩子家長護女心切動手打人引起現場一陣騷亂。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家長應該怎麼做纔對?

此類事件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反響,一是因爲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在公衆場所被小孩子吵鬧打擾過的經歷:電影院裏,後座的小孩不停地大聲問問題、踢椅子;你在用餐,幾個小孩子追跑打鬧,還發出刺耳的尖叫;你想在飛機上安靜地睡個覺,旁邊的小孩哭鬧不停。二是因爲很多家長無奈表示自己的孩子就是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孩子處在某個特定年齡段,他們也無能無力。

對於孩子在公衆場合做出的不禮貌行爲,我們真的束手無策了嗎?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選擇適合孩子的公共場所

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即使沒有人逗他,他也會經常發出嗯嗯啊啊各種聲音,這是一種非意識控制的生理髮育現象,這個時期家長不宜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這類封閉性比較強的場所。類似音樂會、話劇這種需要觀衆安靜的場所,則適合年齡稍大、有一定自控能力的寶寶。此外,由於中國目前沒有電影分級制,一些涉及恐怖、色情、暴力畫面的電影千萬不要帶孩子去看,刺激的聲音、驚悚的畫面等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哭鬧,甚至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家長應該怎麼做纔對? 第2張

瞭解孩子的需求

外出時不要忽視孩子的基本需求,仔細觀察很多孩子“鬼哭狼嚎”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他們往往是通過哭鬧亂叫等行爲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餓了、渴了、尿了、累了、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力了,家長要及時迴應,並在出門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比如考慮到孩子有可能在正餐開始之前就餓了,提前準備一些小點心等。

出門前約定好規則

孩子通常自制能力比較差,由於年齡小的緣故對一些東西也是似懂非懂,所以每次出門前,耐心和孩子交代好將要帶他去哪兒,都要做些什麼,會見什麼人,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所,不可以亂跑吵鬧,有問題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不能亂髮脾氣,如果你答應了一會出去就要做到,否則就不可以出去了。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家長應該怎麼做纔對? 第3張

孩子是一個好動的羣體,即使你做好萬全準備,有時候依然會狀況不斷,那麼當孩子已經出現哭鬧、尖叫、亂跑亂跳等行爲時,家長可以怎樣做呢?

安撫情緒

當孩子出現“胡鬧”行爲時,不要急着訓斥和指責孩子,而是應該先穩定孩子的情緒並加以疏導。比如可以蹲下來抱抱孩子,問問他爲什麼這樣做,是不是有什麼要求,然後和緩地安慰孩子。

明確制止

很多小孩的不良行爲都是無意識的,通常情況下家長可以在孩子出現某些行爲後及時出聲制止,明確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可以的,會打擾到別人,這樣的行爲不禮貌,如果亂跑亂跳還可能會受傷。如果孩子還是沒有終止當下的行爲,可以考慮將孩子帶離現場,並告訴孩子離開的原因。

有些家長會以孩子尚小爲理由縱容孩子,當孩子在公共場合過於喧鬧時,選擇視而不見、任其發展,這樣做是十分危險的,孩子的是非觀需要從小建立。

耐心引導

有時候小孩子大喊大叫是爲了表達興奮或者不耐煩,那麼父母就要做好正確引導,讓孩子明白靠提高分貝並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要學會分清場合,在一些特殊的場所要保持安靜,這其實也是孩子成長認知的一個過程。

家長還要注意教孩子的過程要有耐心,不能敷衍了事,除了告訴孩子不可以,還應該讓孩子明白其中道理,理解他人的立場。

轉移注意力

有些時候孩子屢勸不止,家長越說孩子吵得越厲害,這很有可能是因爲孩子太小聽不懂道理,自己還沒意識到犯錯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用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感興趣的話題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位家長曾提到每當她家寶寶哭鬧的時候,她就輕輕地把孩子的嘴擠成金魚狀,孩子因此被逗笑,屢試不爽。這是個不錯的思路,相信家長都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

言傳身教

孩子在公衆場合沒禮貌,家長也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某些不良行爲給孩子留下了錯誤的印象,孩子有樣學樣,比如:亂插隊、大聲喧譁、說髒話、亂丟垃圾等。不要小看榜樣效應,在日常生活中爲孩子親身示範正確的、有教養的社交技巧,比單純說教效果會更好。如果你發現自己身上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請爲了孩子努力改善,成爲孩子名副其實的好榜樣。

要求孩子成爲有教養的孩子之前,請先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教養的家長。

孩子的天性不能壓抑,但是規矩和禮貌也是教育必備的,它們之間並不衝突。爲人父母不能一味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爲,而是要循序漸進,讓孩子養成適應和理解不同環境的能力,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