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閃卡”早教造天才?放下走捷徑的想法,和孩子這樣玩

“閃卡”早教造天才?放下走捷徑的想法,和孩子這樣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兩天飯糰羣討論了“閃卡早教”。有位團友說她所在的一個羣裏,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買了閃卡,天天給孩子用閃卡進行早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一、閃卡是什麼?

閃卡是美國人杜曼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杜曼最早從事腦損傷兒童康復工作,並做出了一些貢獻。但是他後期一直潛心於人類潛能開發,還建立了一個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而閃卡則是他所應用的“工具”之一。

杜曼閃卡包括多種類型:單純的數字點、數字、圖畫、單詞等,當然引入到咱們中國以後,商家們進行了更多的擴充,加入了名族卡、漢語拼音卡、成語卡等等。

閃卡的操作方式是:將卡片在孩子面前快速晃過(稱“閃過”),操作指導語稱“……要快,爭取一秒一張”。

杜曼本人以及後續各種機構都宣稱這種方法可以治療兒童腦損傷,還可以開發兒童潛能,甚至造出“天才兒童”。

二、閃卡理論靠譜麼?

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方法在美國確實風靡一時,“杜曼法”一度非常熱門,他的書也曾大賣。但是,至今爲止沒有任何高質量的第三方研究證明這個方法能對腦損傷兒童有治療康復作用,更沒有研究發現這樣可以造出“天才兒童”。

在美國,杜曼的閃卡教育早就被批判和淘汰。大概在閃卡理論提出10年後,歐美各國的各學科研究(無論是神經學基礎的研究,還是人羣學的追蹤研究)普遍認爲,杜曼的這種閃卡和早教模式所宣稱的“效果”無法被證明,而且其理論也被質疑和否定(包括所謂的“訓練呼吸可以讓大腦供氧更好”的理論)。美國兒科學會也曾經兩次警告家長不要採用杜曼的閃卡教育。

因爲語言壁壘和信息滯後,亞洲國家接觸到杜曼的閃卡稍晚。在上個世紀90年代,韓國和日本也曾掀起過“閃卡熱”。日本那位一生致力於“右腦開發”的七田真教授,也曾在他的早教書中鄭重推薦過閃卡。

然而這股“閃卡熱”在日韓降溫後,卻在國內突然“火”了起來。各種機構用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宣傳語言,用各種讓父母熱血沸騰的“天才”實例,讓很多父母決定要緊跟步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於是,爲不少父母咬牙爲孩子報名了幾萬塊的閃卡早教班,購買了上萬元的閃卡教具,以爲這樣是爲了孩子好,可以讓孩子大腦被更好“開發”,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爲“天才”。

然而結果很可能事與願違。

三、機械式記憶不代表真正理解,更可能擠佔大腦的學習資源

當然,如果家長認爲孩子能機械地記住一些文字或者圖片就是“天才”,那麼我無話可說。但是問題是,那些得意洋洋告訴別人“我家孩子認識了很多字”的家長,可能並不知道,其實孩子並沒有真的“認識”這些字。

比如孩子可能通過反覆被“閃”,確實記住了“高山”兩個字。但是如果你把這兩個字單獨給他看,通常他就不會了。因爲孩子機械記住的“圖象”是“高山”,而不是“高”,也不是“山”,更別提分別理解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合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了。

同理,當家長給孩子展示一張3個點的圖片和一張4個點的圖片,即使孩子學會了去挑一張7個點的圖片,這也不代表孩子學會了加法,明白了爲什麼要找個7出來。

“閃卡”早教造天才?放下走捷徑的想法,和孩子這樣玩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即使孩子不理解,記住了也好啊,以後學習起來不就事半功倍了麼?”

嚴格來說,孩子“記住”了本身確實不一定是壞事,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對於嬰幼兒和兒童早期,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確實是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和學習特點是:感知覺學習、運動式學習、實際體驗式學習、語言引導式學習、親近式模仿式操作學習。也就是說孩子通過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感知覺去感知世界,通過自己的運動能力的進步去擴大探索範圍,通過各種實際體驗去了解因果邏輯,通過和養育者的語言溝通去擴大思考,通過體驗和模仿大人的操作去學習。

過分急功近利、想要走“捷徑”,忽略孩子的發展和學習特點,抱着“開發大腦早就小神童”,“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不僅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展,反而會因爲這種心態滋生很多焦慮,也影響親子互動質量。

“閃卡”早教造天才?放下走捷徑的想法,和孩子這樣玩 第2張

四、已經買了閃卡怎麼辦?其實玩法可以無窮多

最簡單的就是,找出符合孩子年齡的卡片,當成親子互動的道具。因爲圖片是符號性信息,結合實物的展示,並圍繞實物本身功用特點的探索纔是嬰幼兒和早期兒童比較好的學習方法。

比如,看着卡上的三角形,給孩子找來不同形狀的積木,一起實驗不同形狀的積木不同的堆法;看着卡上的動物圖片,帶着孩子去看真實的動物。

通過和孩子的遊戲和互動,我們可以圍繞卡片發散和擴充很多方面的內容。

比如,配合蘋果卡片,我們去找來真的蘋果,圍繞蘋果孩子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學習很多內容和知識:

蘋果的味道甜甜的,蘋果紅紅的,圓圓的,摸起來光溜溜的;

蘋果有三大部分:果皮、果肉、果核;

蘋果肉可以直接吃,可以榨汁(榨汁機的使用和探索),還可以做蘋果派(可以讓孩子動手參與制作,還可以玩麪粉遊戲);

蘋果皮削下來可以做成小手工。

只能到這裏停止嗎?遠遠不止。

我們可以對比不同水果的形狀、味道、果皮果核的形狀;

春天和孩子把蘋果核種在土裏,觀察蘋果的成長過程(這中間可以穿插非常多的內容:澆水、拔草、蟲子……)。

還可以蘋果把切成小丁放路邊草地,和孩子觀察“螞蟻搬食物”;

於是還可以觀察螞蟻之間是如何用觸角打招呼和傳遞信息的;

於是還可以和孩子唱一首兒歌:“小螞蟻小螞蟻有禮貌,你看到我點點頭……”;

於是一邊唱還可以一邊學着螞蟻點點頭;

於是還可以研究一下其它動物如何打招呼和搬食物

……

你看,我可以將這個擴展的過程一直延續下去。

所以說,既然有這麼多又好玩又長知識又適合孩子的方法和內容,爲什麼一定要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拿張卡片在孩子面前那麼無聊地“閃來閃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