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你也常這樣想嗎?

“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你也常這樣想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哎,當了媽的女人啊,臉上的陰晴全由孩子說了算了。

關於孩子心理成長的問題,可見帶好一個娃,光顧了吃喝拉撒睡是遠遠不夠的,孩子的心理、教育都是需要我們費心費力的大事。

今天不如就一起來看看俏媽的好朋友鮑閱老師的這篇新作吧,相信看完後你一定也和我一樣,恍然大悟。

讀者提問:鮑老師,請教個問題,我兒子最近看了一個電影,其中有一個畫面是有個牛突然衝出來,人爲了自保跟牛僵持並受了傷,他看了很害怕,並記住了那個畫面,最近一直說害怕。我跟他解釋了好多次,還是不行,就哭着說害怕,這幾天他放學回來就給我打電話找媽媽,我的工作是有夜班的,所以不能總在家陪他。他現在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需要找心理醫生的幫助嗎?

我答:“害怕是一種感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產生任何一種情緒感受都是正常的,我們陪着孩子面對,接納這個感受就可以。”

她說:“嗯嗯,這件事我確實挺焦慮的,因爲本身我膽子就小,就總怕些那些鬼之類的,明知道沒有,可就是控制不住。我擔心我的孩子會像我一樣,心理有陰影。”

這句話纔是問題的關鍵——“我怕我的孩子像我一樣。”

我的一個朋友,她孩子1歲的時候,表現的比較急,想要什麼需要大人儘快拿給自己,拿不到就哭,或者踢腿。

我說這麼大的孩子基本上都這樣,想要的東西又不太會用語言表達,只能用哭或者肢體動作來表達他們的需要,因爲他們沒有更好的辦法。

朋友說:“哦,原來孩子這麼大都這樣呀,那我就放心了。我擔心其實是因爲自己性子就急,我擔心孩子像我一樣急。”

諸如此類的話聽過很多,“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內向”,“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人際交往能力差。”

說實話,每當有家長問:“老師,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我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都很無語。曾經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做家長的不改變對自身不滿的地方,卻試圖控制孩子不像自己。就好比不在原件上下功夫,妄圖改變複印件一樣,只能徒勞而已!

“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你也常這樣想嗎?

複製過程如何發生?

是不是家長的行爲模式一定被孩子繼承?

答案顯然不是。

但是往往家長不希望孩子像自己的那部分,卻八成會被孩子繼承,爲什麼呢?就是不斷的被關注和被強化的結果。

看到此處的讀者,請你不要想象一頭粉色的大象,不要想象一頭粉色的大象,千萬別想象一頭粉色的大象。

我敢肯定,您現在一定想的就是粉色的大象。這就是負強化,越不希望出現什麼,卻越是強調。

人們接收信息的時候,會自動的過濾掉“不要”、“別”這樣的虛詞,而是直接接收實詞的指令。

當一個媽媽總是傳遞你別像我一樣膽小,這個孩子慢慢的就越來越膽小;當一個媽媽傳遞你別像我一樣急脾氣,這個孩子慢慢的脾氣越來越急。

因爲每個孩子都會有膽小的時候,其他的家長是接納的,不在膽小的行爲發生的時候過分的強調,孩子沒有接收到自己是“膽小”的信息,他該長成什麼樣,就長成了什麼樣。

但是,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膽小,一旦孩子遇到了什麼事,違背了家長的期待,家長就開始焦慮了:“媽媽不是說了嗎,你不能這麼膽小知道嗎?你這麼膽小的話你會吃虧的,小朋友也不喜歡跟膽小孩子的玩。”甚至說:“你再這麼膽小,媽媽就不喜歡你了。”“膽小”、“膽小”、“膽小”可能被重複了無數次……

坦然的面對

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孩子的媽媽坦言,自己從小就害怕,因爲聽老人講過有鬼。晚上都是蒙着頭睡覺,即使家裏人陪着也絲毫不能減輕內心的恐懼。

我問:小時候每次你說害怕的時候,家長都說“別怕,有啥可怕的,對嗎?”

她說:“是的,他們告訴我什麼也沒有,不要害怕,就跟我現在對待我兒子一樣。”

害怕是情緒的一種,讓情緒自然的消融的方式是疏而不是堵。孩子害怕着,我們就陪着孩子,不要試圖說服孩子不怕。這說服的力量就彷彿一堵牆,把孩子內心害怕的感覺堵在了心理,滯留的久了,則揮之不去。

我小時候和表哥表姐也一起看過鬼片,大家看完都怕,就蜷縮在一起,大家都認可這種怕,彼此陪着,沒有大人干預,這種害怕的感覺不知不覺就釋放了,在身體裏沒有積壓。

相反越是像案例中反覆被大人否認“害怕”的孩子,“害怕”的感受越是如影隨形。

我們需要”白開水“治療

剛剛在朋友圈讀到《死於馬屁的老將軍》的文章:

北京軍區總醫院的宿明良教授講述:

“我原來當兵在63軍。63軍有我們一個叫周富清的老將軍,他每次看病都要找我。這天他感冒了,有幾聲咳嗽,我看了以後也沒多大事,我說:“老首長,回去,別吃藥了,喝點白開水吧!”

老先生心裏非常不高興,但是也沒說,就離開我那診室就走了。

“這小子!給我看病不吃藥,叫我喝白開水?!”老首長嘀咕着找到了馮主任。

馮主任一看,老首長?住院!

一張住院單子,住到了高幹病房。

不就是咳嗽嗎?止咳!幾個藥片下去,咳嗽確實不咳了。痰咳不出來,變成肺炎了!

不就是發炎嗎?消炎!大量的消炎藥往上一用,炎症消退了,但是火毒出不來,就變成了急發性肺源性心臟病。

心臟病?住到呼吸科去,轉科!

到了呼吸科,不就喘不上氣來嗎?插管子,上呼吸機。

解決不了問題,就轉到ICU重症監護病房去。到那裏,輸了液,插了管子,上了呼吸機.......

這樣,沒有兩個星期,老頭死在了重症監護室!

他的老太太到了我的門診,坐到我的凳上放聲大哭!

等到老太太哭完了,我說:“阿姨,我就問你一句話,我這個老首長如果按照我說的回家喝白開水喝十五天,能不能死掉?”

她說:“肯定死不掉!”

是,肯定死不掉!但是,這樣一個國家級的大醫院裏通過15天的時間花了16萬多!我們這些科的科主任可幾乎都是國家級的學科帶頭人啊!國家級的大醫院整個治療如果還不如一杯白開水的話,它的意義到底何在?!

我們更需要“白開水”教育

轉發上面文章的陳建翔教授說“老將軍死於特別喜歡’伺候’人的發達醫學,我們的不少家庭和孩子死於特別喜歡‘修理’人的複雜的教育。”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白開水”的醫學,“白開水”教育。

首先,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父母知道自己急脾氣,要麼改,要麼接納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不要因爲不接納自己的特點,不改變自己就把這份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無法控制自己試圖朝理想的狀態改變,就試圖控制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狀況,就像老將軍的咳嗽一樣,再正常不過,喝上幾天白開水,或許可以不治自愈。

很多孩子成長的正常狀況最終轉化成了問題和病症,恰是過度關注和過度干涉的結果。

中裏巴人曾經說過:“好的醫生是可以激發患者自愈能力的。”好的教育,稱職的家長,要相信孩子自己內在有積極向善的種子。

成長,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無需那麼費力。

很多焦慮,只是源於“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而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