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怎麼和婆婆一起合作育兒

怎麼和婆婆一起合作育兒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家庭長輩的參與更加和諧育兒有效,那麼如何和婆婆一起合作育兒?當了媽媽之後,我加了一些媽媽羣,發現每一個羣裏的媽媽都在吐槽婆婆,或者吐槽自己和婆婆之間因爲育兒產生的摩擦和矛盾。

她們和婆婆產生的那些矛盾看起來都很具體,比如孩子感冒了要不要吃中成藥?衣服穿多少合適?讓孩子自己吃飯還是追着喂?給孩子吃什麼?怎麼吃?要不要給孩子把尿……透過這些摩擦和矛盾,我們看到什麼?

怎麼和婆婆一起合作育兒

第一、媽媽和奶奶是帶娃的主力軍

婆婆住家裏幫忙夫妻倆帶孩子,這種幾個人一起養孩子的混合撫養的模式在中國是一個很普遍且未來將長期存在的現實。

既然帶孩子的人不止一個,那就容易產生矛盾。無論是婆媳,還是夫妻都容易因爲育兒產生矛盾。

很多家庭裏面,因爲爸爸不帶孩子,帶孩子的主力軍是媽媽和奶奶,所以這兩個女人就容易產生矛盾。

其實,從這個層面來講,有了孩子後,婆婆纔是女性帶娃的最大支持力量。婆婆是媽媽的同盟,而不是敵人。

第二、婆媳育兒矛盾是由兩代人的差異導致的

如育兒方式、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價值觀、個性等多方面差異,再加上近距離相處,這些差異就容易激發矛盾。

因爲老一輩的人從匱乏的年代走過來,他們習慣了節儉的生活方式,要讓她們改變很困難。還有很多老人喜歡追着喂孩子飯,其實是因爲她們童年,少年時代經歷過饑荒的創傷,與其說怕孩子餓着,不如說怕自己內在的孩子捱餓。

第三、婆媳矛盾其實背後是權利之爭

兩個人在爭誰是對的,誰說的算,誰對孩子的養育有話語權。

婆婆和媳婦的內心都有一個聲音:我的想法是對的,你跟我想的不一樣一定是錯的。你既然是錯的,就應該聽我的。

理論上講,媽媽應該是在養孩子上說得算的那個人,但是現實比理論更復雜。

與其追求誰說的算,不如追求大家一起合作,更好地育兒。

雖然老人帶孩子會有一些弊端,如老人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限制,對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不了,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完全不要老人幫忙育兒,年輕父母也不應該剝奪孩子從老人那裏獲得愛的機會。

拋開老人帶孩子的一些問題,老人帶孩子也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好處:

老人自己帶過孩子,有一些寶貴的經驗可以使用。

爺爺奶奶帶孩子,孩子就多了兩份愛,可以體會到除了父母之愛以外的愛。

老人帶孩子比你請保姆、送孩子上託兒所更讓你放心。

混合撫養可以讓孩子學習到人際相處的一些技巧,學習到與不同的人怎麼去溝通、相處,讓孩子從小就適應多元、複雜的現實環境。

老人幫忙帶孩子,媽媽可以多一些自己的時間,這會讓媽媽心情愉快一些,對孩子也更有耐心一些。

不要認爲老人的方式與你不同,就一定是錯的。其實你是對的,老人也是對的,只是大家的方式不同。

其實紙尿褲有紙尿褲的好處,尿布有尿布的好處。只是我們針對個人家庭的情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家庭的養育方式。

其實婆媳的育兒矛盾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大家的想法、觀念、做法有差異。

只有先拋開對錯觀,才能更好地合作育兒。

與其爭誰說得算,不如進行分工和合作,大家一起把孩子養好。

很多媽媽的痛苦是:自己也需要婆婆幫忙帶孩子,但是又不接受婆婆帶孩子的方式,可是她又不能(沒時間沒精力)自己帶孩子,也沒法要求婆婆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結果,把自己搞抑鬱了。

因爲她陷入到一個無解的難題裏面。

也許,你認爲這個世界上沒人能像你一樣把孩子照顧得那麼好,但你依然要懂得放權,適當地讓別人幫忙帶孩子,也要允許別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婆婆、丈夫他們帶孩子的方式一定會與你的不同,懂得合作,信任別人,才能讓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完成育兒工作。

當有矛盾和差異時,不要情緒化,可以用具體化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的媽媽遇到和婆婆有育兒分歧時,會很有情緒,控制不住地想去責怪婆婆,容易導致婆媳矛盾激化。

遇到這種時候,丈夫要站在妻子這一邊,起到支持的作用,不是要求丈夫站在妻子這一邊,去指責婆婆——自己的媽媽,而是代表夫妻倆和自己的媽媽提一些想法和意見。一般來講,兒子提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媽媽更容易接受。

現代家庭中想要完成育兒工作,需要大家分工和合作,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平和、具體地溝通。

搞清楚自己的原則,設置一些界限或者底線很重要,同時,要學會堅持你自己。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媽媽會抱怨老人哪裏做得不對、哪裏做得不好,但是她們自己又不肯堅持去做她們認爲對的、好的養育行爲。

其實是因爲她們的內心並沒有強大和成熟到可以堅持去做一些老人並不認可的事情。

她們還是孩子的心態,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只有擺脫在育兒上需要老人百分百認可的心態,才能更得心應手的養育自己的孩子。

放下完美主義,提高合作中的容錯率。

很多媽媽在剛開始當母親時,相信存在一種非常完美的養育方式,如果能掌握,就會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這種完美主義會導致對孩子的很多事情過度焦慮和緊張,對自己,對別人養育孩子的方式會有很高的要求,這必然會導致挫敗。

現實是沒有完美的人生,也沒有所謂的完美的養育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它的優點和侷限性。

老人帶孩子也好,年輕人自己帶娃也罷,每個人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會犯一些錯誤,錯誤並不可怕,只要錯誤能夠帶來成長。

老人本沒有責任和義務幫我們帶孩子,但是他們卻一直在努力默默付出。對這類付出型父母,我們應多一些感激,多一些理解和體諒。

有了孩子之後,婆婆是媽媽的同盟和幫手。

奶奶和媽媽都是愛孩子,只是大家愛的方式不同。

部分的婆婆和大部分的媳婦其實都是普通人,她們中沒有誰是絕對的壞人,既然是普通人,每個人就會有自己的侷限和問題。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找到自己心態穩定平和的相處之道,才能在合作式育兒中更輕鬆快樂地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