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兒童品行障礙須被關注

兒童品行障礙須被關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少年品行障礙是指在少年兒童中反覆持久地出現違反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道德規範或行爲準則,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爲問題,包括反社會性和攻擊對立性品德行爲。


兒童少年品行障礙是指在少年兒童中反覆持久地出現違反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道德規範或行爲準則,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爲問題,包括反社會性和攻擊對立性品德行爲。較之兒童普通的調皮搗蛋或少年的逆反行爲更爲嚴重,如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破壞財物,縱火,偷竊,反覆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地大發雷霆,對抗性挑釁行爲,長期的嚴重違拗等,且往往僅限於在家庭和學校範圍內。如果不加干預,發展嚴重,則會淪爲少年違法犯罪,應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注。

關於兒童少年品行障礙的發生率,國內曾有部分地區在7~16歲男女學生中做過調查,爲1.45%,男女之比約爲8.9∶1。有人將發生在較年長(如10歲以上)的兒童少年且較嚴重者,稱爲反社會性品行障礙;年齡較低(如10歲以下)的兒童且程度較輕者,謂之對立違抗性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兒童品行障礙須被關注

違抗性行爲 表現爲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便與家長、老師或其他成人爭吵、對抗,不聽從勸說,俗稱逆反。常拒絕或不理睬家長或老師的要求或規定,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明顯地不受約束;或常怨恨他人,懷恨在心,心存報復;或常因自己的過失或不當行爲而責怪他人;經常故意干擾別人;在學校中經常出現違紀行爲,且不服從管教,多次請家長,老師頭痛,家長無奈。

攻擊性行爲 可以表現爲傷害他人,破壞物品,欺負同伴或虐待動物,易暴怒或好發脾氣等。如在學齡前階段好打人或咬人,這通常是一種衝動行爲,可毫無動機或只是爲了好玩,或爲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對此如不及時糾正,易形成一種處理事物的行爲模式,入學後則常與同學發生爭吵、鬥毆等。這類兒童常好動,易惹事生非,戲弄他人,以自我爲中心,好表現自己。當受到挫折或自己願望不能滿足時,則常以破壞物品來發泄心中怒氣。男孩多爲軀體性攻擊行爲,女孩則以言語性攻擊爲主,如不加以管束常會造成社會適應困難,嚴重者可發展至違法犯罪。

反社會行爲即經常發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的行爲。常見如下諸行爲。

1. 說謊。可以是希望獲得長輩或老師的表揚而撒謊,或是可以從說謊中得到益處而形成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爲模式。

2. 外出不歸。開始可能是由於對外界的好奇所致,或是因爲在家中自尊心受到損傷(如父母爭吵拿孩子出氣),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而出走,或因學習成績不好怕家長斥責而離家。當第一次出走後,如在某些方面獲得滿足,則該行爲往往得到強化,以致會反覆發生。

3. 偷竊。幼兒時期自我意識尚未形成,分不清什麼是你的我的,故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拿,以後隨年齡的增長和通過教育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道理。但是,如果偶然發生這種行爲未被制止或得到家長的默許,久而久之則會養成爲滿足自己願望而隨意拿別人東西的習慣,可以從偷拿家中錢物到同伴的物品。這類行爲模式形成後,若不及時干預,常在少年期成爲違法犯罪者。

4. 逃學。由於學習成績不好或厭惡學業,或爲反抗老師或家長等原因,雖也揹着書包出門,但常揹着父母不去上學,在外邊遊蕩或與其他夥伴玩,長此下去易被不軌者勾引,發生違法犯罪行爲。

5. 縱火。兒童常喜歡劃火柴玩、燃爆竹等,因其新鮮和具有刺激性,若未及時進行教育可將其視爲遊戲,易引發火災等不良後果。也偶有因報復縱火者。

6. 性侵犯。多發生在較年長男性少年,可在不良影視或網絡影響下,出於好奇或惡作劇對異性進行猥褻或強迫發生性行爲。女性可因與異性發生性行爲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導致性淫亂或賣淫,形成違法犯罪。

上述兒童少年品行障礙的表現,可多可少,可輕可重,但是發現有此行爲時應及時管理和糾正。否則,發展下去會成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滋生土壤,危害本人、家庭和社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