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爸爸去哪兒》暴露五大育兒問題

《爸爸去哪兒》暴露五大育兒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充滿溫情的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結束了,但一幕幕讓人忍俊不禁又感人至深的畫面還留存在不少人的腦海中。在歡笑和感動之餘,我們總結出節目中的五大育兒問題,並邀請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小雷進行解讀。

《爸爸去哪兒》暴露五大育兒問題

教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場景:趕小豬比賽,林志穎的兒子Kimi求勝心切,但他的小豬卻不給力。擔心輸掉比賽的Kimi開始情緒失控,摔繩子,大吵大鬧。林志穎在幕後對此表示,平時經常給孩子灌輸輸贏觀,這一事件值得反思。

專家解讀: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適度讓孩子感受輸贏觀念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把大人對輸贏的虛榮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告訴孩子,有贏就會有輸,輸是永遠無法避免的。即使是“常勝將軍”,也一定品嚐過不少失敗的滋味。當孩子遭遇失敗時,要告訴孩子盡力就是“贏”了,這樣遠比“努力一點,要不然會輸”更具鼓勵作用。春節快到了,帶孩子走親訪友難免有人詢問成績。家長此時不要強迫孩子說出名次、分數,更不要因爲孩子名次差讓自己面子過不去就責備孩子。身教重於言傳,家長陪孩子做遊戲時可故意“輸”給孩子,告訴他得第二名的感受,並告訴孩子:“第二名也不錯。不過我要加油追上寶寶,爭取第一。”

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場景:初到條件惡劣的農村,田亮的女兒“森碟”田雨橙大哭起來。田亮起初不知所措,像唐僧一樣講大道理,卻以失敗告終。

專家解讀: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差,應對他們大哭大鬧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孩子哭鬧、發脾氣是發泄負面情緒的本能行爲,但通常方法比較激烈,常會阻礙理性思考。家長應引導孩子用適宜的方式表達情緒。

孩子哭鬧時,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行爲。可以告訴孩子:“爸爸知道你不願住在這裏,別害怕,爸爸和你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傷心時有人在陪着他。還可以用一個小遊戲來幫孩子消氣:在一張厚紙板上畫各種生氣時的臉孔,如橫眉豎眼、噴火的鼻孔等,引導孩子生氣時將臉譜擺在桌子上,既能緩和怒氣,又能讓別人瞭解自己現在的心情。

家長還要避免4種錯誤做法:1.以暴制暴,如“再鬧,就給我試試看”;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如“不哭就給你買玩具”;3.給孩子貼標籤,如“愛哭鬼惹人厭”;4.輕描淡寫,如“別垂頭喪氣了,振作一點”。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場景:田雨橙在節目初期非常不獨立,但隨着節目推進,在幾次離開了爸爸田亮獨自完成任務後,田雨橙變成了獨立的“女漢子”,幫妹妹提菜籃,幫Kimi抓羊。而Kimi這個離了爸爸就哭的孩子,在一次林志穎狠心離去後不哭不鬧,獨立性大大提高。

專家解讀:許多孩子都是“獨苗”,被許多長輩寵愛,導致獨立性差,離開了父母不知道怎麼辦。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有機會來自己做決定,鍛鍊決策能力,體會自主選擇的快樂。所以,無論父母怎樣擔心,也應該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

培養獨立能力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有耐心。例如培養孩子獨立吃飯,可1歲時教孩子用小勺吃飯,1歲半左右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獨立吃飯,飯後用餐巾擦嘴。教孩子學會求助也很重要。比如帶孩子買東西,到商店後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問售貨員,得到答案後孩子會有成就感,更有勇氣和動力獨自做事情。

教孩子做家務

場景:《爸爸去哪兒》裏幾乎每一頓飯都需要爸爸們想辦法,在此過程中,寶寶們幫着爸爸做家務讓人感到很溫馨。尤其是張亮的兒子天天幫着燒火、擇菜,被誇成“小暖男”。

專家解讀:現實中大多數家庭裏,家長常抱着“孩子還小不懂事”或“耽誤學習”的心態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過:“兒童對勞動從不厭倦。勞動使他成長,勞動讓他更具活力。”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美國小學生每日勞動的時間爲1.2小時,中國小學生每日勞動的時間爲0.2小時;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爲1:15,犯罪率爲1:10,平均收入高出20%。做家務能增強孩子的家庭歸屬感,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家長可依照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讓他學習做些遊刃有餘且有趣的事,比如讓1歲左右的孩子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進籃子裏等;讓2歲的孩子擦桌子、洗自己用過的盤子,在限定的空間範圍內掃地、擦地板等;讓3歲的孩子將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清理自己吃完飯後的桌面等。

教孩子講禮貌

場景:第一期節目裏,孩子們被要求去找菜。王嶽倫的女兒王詩齡問候“爺爺好”,還貼心地說“您好好的”,讓許多人心裏暖暖的。但Kimi卻闖進屋子大喊:“給我胡蘿蔔”,不僅沒問好,還用命令式口吻。

專家解讀:有禮貌的孩子人見人愛。家長要想讓孩子獲得講禮貌這張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就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家長要以身作則,看望父母先問候。對於1~2歲的孩子,首先要教他見人先微笑。其次要多教孩子學說禮貌話,如接受幫助或禮物應說“謝謝”;需要幫助先說“請”;做錯事情應說“對不起”。對於2~3歲的孩子,一要讓寶寶“愛”上打招呼,自然地教會孩子問候“叔叔或阿姨好”,並及時肯定孩子。但切不可強迫害羞的孩子喊人,而應潛移默化。二要教孩子“閉嘴”,在家人或客人談話時,提醒孩子注意傾聽,不能插嘴。確實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許後小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