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媽媽在聽到“喪偶式教育”的時候都覺得形容非常貼切,可能我們乍一看會覺得有點可怕,這麼說是不是嚴重了點?但對比一下就能發現:周圍的爸爸們回家能主動帶孩子的實在是太少了,基本不是在我們碎碎唸的嘮叨中不得不去管一會兒,就是理所應當地認爲”男主外、女主內“,好像孩子就是媽媽的私有財產,吃喝拉撒都該是我們一手包辦,爲什麼會這樣呢?

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不管事”爸爸+焦慮媽媽,是如何形成的?

前陣子有個臺灣的網站報道了這樣一個故事:《家庭主婦重度抑鬱,丈夫:沒有壓力怎麼會?》,簡略來講就是當一個很普通的全職媽媽最後患上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心理醫生在和她的丈夫的談話中,找到了癥結所在。丈夫說:她又不用早起上班,所以家庭上這些瑣碎的事情肯定都是她完成啊,我回家後幹什麼?我在銀行忙了一天都累慘了。

現在都是21世紀了,竟然依然還有大把大把的男人們認爲:帶娃是女人的活,我一個大老爺兒們怎麼好摻和呢?這絕對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如果你的老婆也在上班,憑什麼她在白天忙完工作累成狗,回來還要兢兢業業地帶娃?你是付她薪水了還是給予支持理解了?

如果你的妻子就是一名全職主婦,你知道現在家政市場上請一位每天不光承擔家務還能獨立帶娃的阿姨,費用是多少嗎?你有什麼資格不尊重她們的勞動成果,勞動您大駕幫忙陪下孩子,是耽誤您出席中南海國家會議了還是害您沒法拯救世界了?

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第2張

爸爸們的這種認知偏差,主要是因爲社會主流意見對媽媽和爸爸的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我們總能非常神奇地看到,媽媽們好像整天都要考慮如何讓自己變成了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媽媽,同時還能完美兼顧事業與家庭;而一個好爸爸的標準是如此之低,絲毫不需要你每天24小時圍着寶寶轉,只要你能抽時間、幫幫媽媽的忙就好。以至於會有人直接吐槽:爲什麼男人帶孩子會被誇好爸爸,女人帶孩子就理所當然呢?

父親的存在,有着怎樣的意義?

孩子的養育和成長是整個家庭的責任,三口之家是一個穩定的關係結構,任何人的缺位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同樣在教育和情感傳達上,父親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們一直將父愛比作一座沉默的大山,它強大穩固,能阻擋外面的一切風風雨雨。它代表着堅定和安全感,這種感覺是媽媽無法給予的,媽媽更多的是細膩溫柔的呵護,而爸爸對於孩子未來的影響將更爲深遠。

栗子媽相信,一個在健康和諧的親子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那些美好善良的品性,這能幫助他以後抵禦那些來自負面心理的攻擊,自信樂觀地面對這個世界。所以爸爸們,不要回避你作爲父親的責任,不要藉着”我要賺錢“的幌子就在家裏當甩手掌櫃。

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第3張

很快地,孩子一會兒就長大了,如果你錯過了這段時間,以後將很難重新跟孩子建立很深的聯繫。與其將你的時間浪費在與一些狐朋狗友聚會喝酒中,或是那些看起來根本沒什麼意義和價值的工作中,真的還不如回家陪陪孩子。

不要覺得這是件拉不下面子的事情,相信我只要你真誠耐心地照顧寶寶,你首先會懂得你的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也不會講出那些不理解的、傷人的話;其次在與孩子這種細水長流的相處中,你會同樣欣喜於孩子的成長,想想以後你可以把自己熱愛的東西教會孩子,帶他去體驗更廣闊的世界和認識新奇多樣的事物,這難道沒有價值嗎?

很多爸爸之所以不願意帶娃,就是因爲處理那些看起來瑣碎細小的事情非常的費腦筋,換尿布、晚上起夜溫奶餵奶、帶寶寶出門打個預防針等,但你和孩子情感的連接就是在這堆絲毫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不經歷這個過程你無法學會和孩子相處,甚至在孩子哭了的時候,你可能都不知道是哪裏出了問題。

中國特色“喪偶式育兒”?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第4張

時間並不能限制你在帶娃這件事上的付出,重要的是”心思”和“心意”。是枝裕和導演在《如父如子》這部電影裏就刻畫出了兩種父親,一種就是大城市典型白領階層的父親,他爲家庭提供了相當好的物質保障,但他只會用嚴厲、刻板去和孩子溝通相處,平常父子獨處都非常尷尬;而另一個是在小鎮上開雜貨店的普通父親,事業上可能沒有那麼成功,但他用着全部的熱情去陪伴家裏的孩子,帶孩子去鄉野間玩耍,儼然成了一個孩子王。

當這兩個家庭的孩子因爲錯誤需要互換,同一個孩子體驗過兩種父親之後,孩子當然非常自然地選擇了後一種。所以爸爸們,你們還是執着地想要成爲前一個看起來很失敗的父親嗎?

Tips:不要幫助爸爸變成家裏的隱形人

我們之中有些媽媽在看到爸爸不願意帶娃的情況之後,很容易產生一種想法:因爲你不管,那你在不在都無所謂。久而久之,我們自然會將爸爸推出帶娃的圈子裏,形成“你不管-你不懂-你就不要插手”的態度。但其實在有了孩子之後,男人轉變角色的會比女性慢一些,我們首先要創造機會讓寶爸們充分與孩子相處,有些小事情也許我們之間商量一下就能讓爸爸參與其中。男人可能本身是欣然參與的(但不會講出口),但顯然我們這種漠視的態度讓他們受到了打擊,這樣的結果就是爸爸遊離在家庭之外,我們把他們越推越遠。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