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教,不能忽視的細節

家教,不能忽視的細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節決定成敗”,這話同樣適用於孩子教育培養的整個過程,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其內心世界的表露,都有可能成爲父母具有教育價值的開端。

案例

家教,不能忽視的細節

陳瑤的爸爸出差了,吃過晚餐後,媽媽原本說好帶她去附近的公園走走,玩碰碰車,盪鞦韆。可就在母女倆收拾停當要出門的時候,一陣突如其來的腹痛讓媽媽難受得邁不開步,她一邊按住肚子一邊不住地呻吟,陳瑤知道,是媽媽的胃病又犯了。看到媽媽坐在沙發上痛苦不堪,陳瑤偎依在身邊默默地看着媽媽,不吵也不鬧。媽媽說:“我有點不舒服,你自己先玩玩好嗎?”陳瑤討好似地說:“媽媽,你肚子痛嗎?我幫你倒杯紅糖水喝。”見媽媽搖頭,她又說:“那我幫你揉揉吧!”邊說邊學着媽媽以前給她揉肚子的樣子要爲她按摩。“叫你一邊玩就一邊玩去,添什麼亂!”被疼痛弄得心煩意亂的媽媽不耐煩地說道。陳瑤嚇了一跳,委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分析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點滴細節構成的,細節的忽視往往容易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多走很多彎路。隨着自我意識的發展,一歲前後的孩子逐漸出現了真正的愛心,已能夠感受到別人明顯表現出來的痛苦。因此,當父母情緒明顯發生變化時,孩子會變得很“乖”,同時還開始用簡單的言語和行動去安慰“受難者”,比如拿出自己喜愛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或者用父母常安慰自己的體語等向別人表示同情和理解。

兒童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年後愛心的最初反映,所以,父母應在平時注意多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這些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此時最好不要限制孩子表達同情的行爲,甚至粗暴拒絕孩子,而應該給孩子恰當的機會來表達他的愛心。當孩子以他獨有的方式向你表達同情時,請愉快地接受,並誠懇地向孩子道謝,這種處理方式會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爲。本案例中媽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會讓孩子認爲關心別人是“多管閒事”,喪失愛心。具有愛心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也是親社會和利他行爲的基礎。一方面,有愛心的人能時刻站在他人的立場設想,比較準確地明白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愛心的表現爲感情支持與助人爲樂,願意主動付出和給予,而不奢求回報。所以,愛心的培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十分有利。

可見,教育要在細節上做文章,要求父母能有一顆敏感的心去察覺它的意義,進而對孩子進行簡單明確的指導,效果要比一千次的叮嚀強得多。因爲很多時候,細節雖微不足道,但能從“小事不小”中做文章,更體現父母對孩子的導向、行爲要求。因此,父母想讓孩子具備什麼品格,就要在平時的日常小事、細節中積極地去灌輸和薰陶。孩子的良好品質與習慣,都來自日常生活看似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千萬不要讓無數個不良的細節和小事,腐蝕了孩子的心靈,慢慢對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

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事無鉅細,小到吃飯穿衣、大到行爲準則,都要把握好。同時,孩子最善於模仿和感知,父母也要注意在一些生活細節上是否處理得當,用自己的好習慣來衍化孩子的良好言行。就像很多家長教育孩子要熱愛學習、愛惜書本,自己卻用書墊桌腳、亂撕亂畫一樣,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會從細微的地方看到父母的本心。父母對孩子的一句輕聲問候、一個親暱動作都會成爲親子溝通中最有效的強音,成爲孩子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千萬別忽視了細節的作用。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