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犯錯後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

孩子犯錯後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犯錯後如何有效進行教育?犯錯後只教孩子說“對不起”是最無用的教育,家長明白嗎?接下來看看這篇文。

生活裏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不小心犯了錯,父母見狀立刻板着臉催他道歉。

“快說對不起啊,我之前怎麼教你的?”

“你做錯了事,怎麼還不道歉!”

孩子犯錯後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

孩子做錯事,表達歉意很重要。但如果我們只關注孩子的口頭表現,當着衆人的面不停地去催促孩子道歉,只會引起孩子的畏懼心理。

對孩子來說,那句“對不起”可能就只是平息父母怒火的工具而已,並不會起到讓孩子知錯就改的極佳效果。

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道歉”,卻不懂認錯。

教育專家尹建莉講過一件事情:

一個5歲的孩子想要抱起小表弟,結果力氣不夠,不小心摔了一跤,弟弟頭上磕出了個包。

孩子的媽媽和姥姥見孩子闖了禍,立即沉下臉讓孩子道歉。其他人也在一邊勸:“快道個歉弟弟就不哭了。”

孩子在衆人的“鼓勵”下,低聲說了句“對不起”,然後就大哭起來,拉着媽媽要走。

尹建莉說完這件事,問了三個問題:孩子在衆人脅迫下說出“對不起”後,他的內心是善意還是刻薄?他對弟弟的好感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他是更理性了還是更情緒化了?

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孩子不是主動,那麼認錯就沒意義。”

遇事先催着孩子說“對不起”,是最無用的教育。

我們之所以催孩子道歉,出發點自然是爲了孩子好,希望他們能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但事實上,孩子們按照父母的要求匆忙說出一句“對不起”,根本起不到教育效果。

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有一次去餐館吃飯,隔壁桌兩個正在打鬧的孩子失手打翻了他桌上的菜盤。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讓他們道歉。兩個孩子說了“對不起”,乖乖回到了座位上。

周教授蹲下來撿摔壞的盤子,過程中他問了那兩個孩子一句:“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一個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

孩子的媽媽朝他們看了一眼,又道了一次歉。然後她開始嚴肅地和孩子講道理:“不應該亂跑、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就這樣,一直到周教授把地上的菜撿完,那位媽媽還在訓斥孩子。

周教授指出了這種管教方式的問題所在: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開始教育。但在整個管教過程中,缺少了一個重要環節--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在孩子每次行爲失誤後,就讓孩子簡單地說聲“對不起”完事。久而久之,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對不起”可以爲所有錯誤買單的錯覺。在這種道歉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遇事就用“對不起”做擋箭牌逃避責任。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總結了這種“口頭道歉”的三個後果:

孩子口頭認錯,但內心不覺得自己有錯;

逼迫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錯誤;

只說對不起就完事,孩子記不住教訓。

有句話說得好,道歉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孩子只會說“對不起”,卻分不清對錯。

那麼真正的道歉教育是什麼樣呢?家長可以試着這麼做。

●解釋“錯誤”,強化規則概念

道歉教育的基礎,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網上有兩個熊孩子趁父母不在玩起了油漆,結果把家裏弄得一塌糊塗。

孩子的父親回來後嚴肅地詢問兩個孩子:“這是誰的主意?是誰把油漆拿出來的?”孩子支支吾吾坦白了過程。

緊接着父親一一具體指出孩子所犯錯誤的嚴重性,“看看對方的臉”、“樓下到處都是油漆”……

孩子犯錯誤的時刻,也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時機。告訴孩子什麼是不能做的,他們纔會明晰規則界限,對錯誤有規避意識,保證下一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建立共情,引導孩子主動道歉

要讓孩子承認錯誤,需要先讓孩子建立共情能力。孩子知道自己犯錯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和傷害,他纔會反思自己行爲的不當之處,家長這時就需要在語言上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讓孩子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你是那個小朋友,你的玩具被搶走了,你是什麼感受?”

和孩子直接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剛剛拖乾淨的地板被你故意弄髒了,媽媽現在很難過。”

幫助孩子去回憶類似的情境:“你上次摔了一跤,是不是很疼?你當時有多疼,現在被你推的小朋友就有多疼。”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理解什麼是“錯誤”,然後說出一句發自內心的道歉。

●有效“閉環”,用實際行動道歉

一場完整的道歉教育需要有效的“閉環”,最後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讓孩子用實際行動去彌補錯誤。

網上有個熊孩子在小區電梯裏尿尿,媽媽的做法就是讓他自己打掃電梯一個月。

我們必須教育孩子爲自己的錯誤買單:

如果孩子打翻了水,就讓他自己去拿抹布擦乾;

如果孩子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就鼓勵他拿出零花錢賠償一個新的;

......

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纔是有效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關鍵

我們可以冷靜地羅列出讓孩子道歉的好處:讓孩子變得有禮貌,有責任心,勇於承擔後果。

但是當孩子真的犯了錯時,我們就像換了個人,一次又一次地催促孩子道歉,等着他說出“對不起”。

當孩子不負期望地說出這三個字後,道歉教育就此結束,我們如釋重負鬆了口氣,完全忘記了道歉教育的本質。

我們很愛孩子,時刻關注他們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卻常常忽視了他們內心的細微變化。衆人之下催促孩子說“對不起”,卻沒有注意到小小孩子犯錯後的無措與害怕。

有時候我們太急功近利,過於苛求孩子的口頭道歉,最後的教育效果反而得不償失。

如果孩子還無法領會道歉的意義,我們可以等一等。

好的教育必定需要爐火慢燉。我們需要給自己多一點點耐心,給孩子多一點點的時間,慢慢讓孩子理解什麼是錯誤,什麼是責任。

比起一句不走心的對不起,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是一個能夠主動認錯,勇於承擔責任的正直孩子。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