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大人孩子面對繪本里圖文並茂的一頁頁,孩子怎能不去注意白紙上面的黑字?孩子要是不去注意,我們就指着字給孩子讀,不就保證孩子注意了? 做書的人,可以通過各種排版手段,讓字更突出,不就吸引孩子了? 母語爲字母語言的學齡前兒童,已經初步具備字母意識了。也就是說,他們對字母的形狀了產生印象,以至於如果你把字母倒過來,他們能辨認出和正常的有不同。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漢語兒童,學齡前能認一些字的也比比皆是。 自然,很多人就認爲, 這些初步的認字能力一部分來自親子閱讀——大人拿着一本書讀上面的字,孩子自己主動去瀏覽文字或者在大人的指點下瀏覽文字。日積月累,孩子就認字了。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第2張

這個結論要成立,我們必須假設孩子在聽大人讀書的時候,眼睛確實會看文字。真是這樣的嗎? 早在八十年代,學者們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他們的手段是記錄親子閱讀的時候孩子都問些什麼問題,以便推測他們的眼睛在看一頁書的時候關注的是哪部分。 結果他們發現,孩子問的問題,90%都是有關插圖的。比如指着插圖問“這是熊媽媽的腳印嗎?”“小熊在哪裏呢?” 但是,孩子問的問題,只是表現他們喜歡關注什麼的間接證據。要想準確知道孩子看書的時候到底在看什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眼掃瞄。眼掃描是通過儀器準確捕捉孩子在視野範圍內,目光具體落在其中的何處。 這種研究需要精確操作儀器,同時還要儘量讓孩子感覺是在自然地做一件事情。所以,研究的技術含量很高。我自己的實驗室就擁有一套眼掃描儀器,用以定位孩子在閱讀篇章語句的時候目光如何移動。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搞定儀器的使用。每測一個被試,花的時間都要比別的研究多很多倍。但是,因爲結果精確,眼掃描的研究樣本小也很有威力。 利用眼掃描來研究兒童閱讀的研究過去十幾年興起,有衆多研究發現。這次,就針對兒童目光在插圖和文字之間如何取捨,介紹一個經典研究。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的瑪麗安伊萬斯博士(Dr. Mary Ann Evans)主持。我在2000年美國心理學年會上第一次聽她的講座,馬上就被她問問題的角度、尋求答案的方法吸引。之後,一直跟蹤她的研究。這次介紹的是她2005年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兩個實驗,以及實驗結果給我們的啓示。

實驗一參加者五名兒童和他們的媽媽。其中一名男孩,四名女孩,年齡 4-6歲。因爲研究是在加拿大的法語區做的, 所有兒童都是以法語爲母語。參加研究時,孩子們平均會認13個法文字母。做什麼孩子們坐在媽媽的腿上。聽媽媽讀五本書。爲了便於眼掃描,書是在電腦上呈現的。家長被要求按她們平時給孩子讀書的風格去自然地讀,只是不要倒回去往前翻頁,也不要跳頁。看的書什麼樣書的插圖和文字排列方式各有不同。就文字和排版的相對位置,一種是插圖在中間,文字在上下;一種是文字在左,插圖在右;一種是文字和插圖融合,文字被圈出,象漫畫那樣。這三種書都有細節豐富的彩色插圖。另外,還有兩本書,是黑白的,插圖細節不豐富,文字也很少。發現發現1所有五本書,孩子們幾乎從來沒有去看文字。每有花1秒看文字的時間,孩子們就花30秒看插圖。也就是說,關注文字和插圖的時間比列是1:30.
發現2書的語言越豐富、插圖細節越複雜,孩子們看插圖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當插圖細節不多的時候,孩子不會花那麼多時間看。這個很好理解。但是, 當書的語言豐富的時候,孩子也花更多的時間看插圖,爲什麼?我們等到聽完實驗二再說。
發現3當文字被特殊排版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時,孩子對文字還是不關注。比如,有些頁面上,只有一個大大的字,排在很顯眼的位置, 沒有一個孩子的目光落在這些字上一次。當一段文字打頭的那個字用了超大字體,也還是吸引不了孩子們的注意。

對於文字和圖片混合的那種,孩子們的目光相對落在文字上多些。但是,當通過分析數據來仔細追蹤目光軌跡後,發現孩子其實不是在看文字,而是當用眼睛掃描圖片的時候目光無意落在了文字上。結論幼兒在看繪本的時候,會主要去看插圖而不是文字。這種傾向不受插圖和文字在頁面上相對位置的影響。這種傾向也很強,強到哪怕文字被大大突出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第3張

▲實驗一里孩子們看到的書頁,圓圈處爲目光的聚焦點。實驗二目的目的1看第一項研究的結果能否被複現。目的2看幼兒對插圖的觀看是否受文字內容的影響。參加者10名兒童和他們的老師。其中6名男孩,4名女孩;年齡4-6歲;兒童平均能認8個字母。母語爲法語。做什麼和實驗一相同。孩子坐在老師的腿上,聽老師讀書,看電腦屏幕上的書頁。發現發現1和實驗一相同,孩子們主要在看插圖而不是文字。看插圖的時間是看文字時間的18倍。看兩個版本的故事時都表現出同樣的趨勢

發現2也和實驗一相同,孩子們的目光會更多地落在細節豐富的插圖上。
發現3
當孩子聽到故事中提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就會自然地在插圖裏去找。比如,當孩子們聽到故事中出現魚,船,星星等,目光就會落在這些物體上。這就解釋了研究一的發現,語言越豐富,孩子越多花時間看插圖。結論孩子對插圖的興趣,是通過聽故事內容調動起來的。這些研究發現對家長老師從事親子閱讀有什麼啓示?
親子閱讀的時候,順其自然,讓孩子多關注插圖,如果過多去對文字指指點點,就違背了學齡前兒童看書的自然規律,會降低孩子對書的興趣,喪失了一個增強孩子口語能力、通過口語能力爲日後閱讀打基礎的黃金方法。伊萬斯的研究向我們展現,孩子在聽大人讀故事的過程中,被口語表達的故事引導去看插圖,再借助插圖對故事形成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中,孩子接觸了新的口語詞彙,鞏固了已有的口語詞彙。孩子也形成越來越強的語篇感。
當日後開始學習認字的時候,龐大的口語詞彙量和優秀的語篇感讓孩子閱讀的任務減輕很多。而口語詞彙量貧乏的孩子,該認字閱讀的時候,則需要把一個詞的意思、發音、書寫同時全部學習,任務會重很多。研究發現,孩子三、四年級開始,閱讀能力和興趣開始拉大,而主要的因素竟是學前的口語能力。 也就是說,如果某位家長只想讓孩子學好認字閱讀,親子閱讀時不關注文字也能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學齡前孩子看繪本時,看畫還是看字? 第4張

研究發現, 經常聽大人讀書的孩子,認字的能力確實更強。但是,伊萬斯研究發現表明,這兩者不是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更強的認字能力,並不是通過親子閱讀的時候和大人共同面對一本書而自然獲得的,因爲他們的眼睛幾乎不看文字。那爲什麼聽大人讀書和認字能力相關? 原來,那些經常給孩子讀書的大人,也會更經常把生活中隨處出現的文字指點給孩子看,提供了一個早期認字的渠道。也就是說,那些常做親子閱讀的家長,同時也會給孩子創造接觸文字的機會。一個家庭的語言環境中各個部分是相關的。

後 記我還記得自己2000年坐在聽衆席裏,面對伊萬斯博士展現的 “大象圖片+ Elephant” 目瞪口呆。怎麼,這麼明顯的一個字孩子們竟然不看?
科學有時候會證實衆所擁有的常識,有時候會讓我們跌破眼鏡。當跌破眼鏡的時刻出現,我們就往有效的育兒和教育行爲上更靠近了一步。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