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孕婦交流 > 觀察基礎體溫 掌握女性身體的變化

觀察基礎體溫 掌握女性身體的變化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如果女性想要了解自己的生理週期變化,可以通過基礎體溫的測量來進行掌握,那麼,基礎體溫與女性健康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測量基礎體溫又有哪些重要意義呢?

觀察基礎體溫 掌握女性身體的變化

   基礎體溫可爲我們提供哪些信息?

1)妊娠

其實,基礎體溫和成年女性都知道的“安全期避孕法”一樣,也一直被當作一種避孕手段而加以利用。因爲只要測量一下基礎體溫,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握卵巢的排卵期,計算出容易受孕的時間。一般來說,從排卵前3天到排卵後兩天這段時間都是容易懷孕的時間段。不想懷孕的女士可以在這個時期避免性生活,反之,如果想懷孕,就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受孕。

另外,基礎體溫還是檢查女性是否已經懷孕的手段。在正常“排卵週期”,排卵12~16天之後就會出現月經,基礎體溫也會從高溫期轉入低溫期。

也就是說,一位女性的高溫相基礎體溫持續16天以上時,就有可能已經懷孕了。

2)排卵或荷爾蒙等生殖功能變化

即使基礎體溫分爲“高溫區”和“低溫區”,但如果兩者的溫差低於0.3度,或高低溫不明顯,都有可能造成卵巢無法排卵。另外,即使出現月經,有時也可能因不排卵或黃體荷爾蒙無法分泌而導致“無排卵性月經”。出現這種情況時,由於月經反應跟正常狀況時一樣,所以很難發現問題,這時,基礎體溫就可以爲我們及早發現異常情況提供準確的信息。

體溫低於0.3度,只有低溫相的類型。即使有月經,也可能是不排卵的無排卵性月經。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基礎體溫的變化,判斷女性“卵巢功能是否正常?”、“黃體荷爾蒙是否可以正常分泌?”等身體狀況。前面已經說過,女性基礎體溫的高溫相一般會持續12~16天,但如果只有9天,就有可能是卵巢的功能較弱或存在黃體酮荷爾蒙分泌異常的“黃體功能不全”。

高溫相較短

低溫相較長,高溫相迅速結束的類型。有的女性會排卵,但也有無法排卵的。即使排卵,也會因黃體酮功能不全而無法懷孕。

低溫時期混入高溫相

M字母狀高溫相上混有低體溫時期的類型。儘管也在排卵,但應考慮可能是黃體功能不全。即使懷孕也有很可能流產。

對生殖功能異常不加以重視,就可能患上不孕症。提早發現和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不孕症的機率。即使是高齡產婦,只要及早測量和有效運用基礎體溫,也可以“在想懷孕的時候懷上孩子”。

3) 月經或身體狀況變化

高溫期的持續時間爲12~16天(14天左右),而且幾乎是固定的。因此通過基礎體溫掌握排卵日期,就可以預測下一次月經到來的時間。這就會爲我們制定旅行或出差計劃提供幫助。

另外,在整個性週期過程中,經後低溫期的身體狀況最爲良好,肌肉也處於最佳狀態。此時的精神面貌往往積極樂觀,心情也很愉快。而月經前的高溫期,皮膚往往很乾燥,而且容易出現輕微浮腫,心情往往煩躁不安。

近來許多女性都受到一種被稱爲“經前症候羣(PMS:premenstrual syndrome)”症狀的困擾,這是一種從月經前3~10天出現的在情緒、肌體及人際關係方面均發生不良反應的病症。“經前症候羣”的症狀表現可謂多種多樣,據說在100種以上,而且這些症狀都會在月經之後自行消失。基礎體溫可以幫助我們提前預測“經前症候羣”出現的時間,把握症狀類型,正確合理地保健和調理,並根據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找到有效的對應方法。

採取合理有效的保健調理方法可有效緩解“經前症候羣”的各種症狀。但上述症狀也有時是子宮、卵巢病變造成的,所以患者最好到醫院進行仔細檢查。

堅持測量基礎體溫的意義

儘管婦科醫生並不是僅靠基礎體溫表診斷病情,但爲了使病情或妊娠情況得到更加準確的診斷,往往會把基礎體溫表的體溫記錄當作一個重要的參考項目來使用。如果患者沒有攜帶基礎體溫表,有時會被醫生告知“您最好攜帶自己的基礎體溫表下次再來診斷”。由此可見,基礎體溫表對婦科醫生診斷的重要性。如果平時就能養成測量和記錄基礎體溫的習慣,在身體狀況突然惡化時,就可以將其當作重要的診斷依據。應當注意的是,僅僅一個週期的基礎體溫測量結果往往會出現誤差,週期長短不齊會影響整體判斷結果的準確性,所以一次最少也要向醫生提供3個月的測量結果。

基礎體溫檢測表確認要點:

月經週期(從上次月經到下次月經)的時間是否正常?

較短(少於24天) 較長(超過39天) 正常(25~38天)

每月的月經週期是否固定?(有時長有時短很不穩定)

是否出現兩相狀態?(伴隨排卵現象)

高溫期不短嗎?

有無出血現象?

如果出血,在何時出血?(※中間期出血的可能性)

所謂中間期出血,是指排卵期荷爾蒙分泌不平衡導致的出血現象。

因爲不是異常現象,所以當出血量較少時可不必擔心。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