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後 > 產後恢復 > 生完孩子後多久才能啪啪啪?

生完孩子後多久才能啪啪啪?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懷胎十月,因爲各種各樣不盡相同的原因,很多夫妻很少同房或者乾脆強忍着慾火十個月都沒有啪啪啪。終於等到瓜熟蒂落,有些老公早就按耐不住想和老婆親熱,但是很多媽媽總是害怕過早同房會對自己身體造成不好影響或因爲把過多精力放在寶寶身上而不願意同房。那麼,到底生完孩子以後多久纔可以同房?同房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月子”結束後就能同房嗎?

坐月子一定程度上可被稱之爲“中國特色”,很多人是因爲迷信,認爲坐月子期間同房不吉利,也有些人認爲產後女性陰道還在出血不可同房。那麼,是不是隻要沒有陰道出血或者女性一出了月子就可以同房了?

其實,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月子”,應該是醫學上的產褥期。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個器官除乳腺外恢復至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間,通常爲6周,即42天,而不是30天。

產褥期時,女性子宮逐漸縮小,胎盤、胎膜從蛻膜海綿層分離娩出後,遺留的蛻膜分爲2層,表層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形成惡露的一部分自陰道排出,接近基層的子宮內膜基地層逐漸再生新的功能層,內膜緩慢修復,產後六週,子宮宮腔表面完全修復。在子宮宮腔內膜未完全修復前同房,容易增加宮腔感染,造成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卵巢炎等風險增加,因此不宜同房。

生完孩子後多久才能啪啪啪?

在子宮內膜修復過程中,隨着子宮蛻膜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被稱爲惡露,惡露因爲其顏色、內容物及時間的不同被分爲血性惡露、漿液惡露、白色惡露。而通常女性產後陰道出血是指血性惡露,含有大量紅細胞,有時甚至有血塊。正常情況下血性惡露持續3-4日後,出血逐漸減少,漿液增加,轉變爲漿液惡露。漿液惡露含有少量紅細胞和白細胞,持續10日左右,轉變爲白色惡露。白色惡露含有大量白細胞,色澤較白,質地粘稠,約持續3周乾淨。

當女性陰道分泌物轉爲白色惡露時,雖然已經無明顯出血,但因爲子宮內膜尚未完全修復,而且白色惡露中含有大量白細胞、壞死蛻膜、表皮細胞及細菌等,此時同房,感染風險很大,因此,並不是出血停止即可同房。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可以同房呢?單從醫學角度上說,產後42天產褥期結束後,是可以同房的。但是,因爲女性分娩過程、分娩中陰道裂傷情況或者剖宮產手術情況及產後恢復情況等不盡相同,因此,產後究竟多久可以同房沒有確切定論。

我認爲,在產後42天,正規產後檢查完畢,確定產後一切正常的情況下,便可逐漸恢復房事。但若產婦存在產褥感染、產後出血時間長、產後傷口感染、剖宮產傷口仍疼痛、產科或者其它內外科疾病尚未治癒等情況時,應該適當延長開始房事時間。

產後啪啪時應該注意什麼?

產後女性身體不同以往,此時啪啪要尤其注意,防止出現一些意外或傷害:

1.徵求女方同意

很多女性在生完寶寶後,過多的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對啪啪興趣不大。或者由於懼怕疼痛、再次懷孕、感染等不願意啪啪。而有些男性在未徵得女方同意時“霸王硬上弓”,殊不知這可能造成女性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傷害。在未取得女性同意和配合情況下,陰道裂傷風險明顯增加,再加上女性產後情緒比較敏感,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女性產後抑鬱的發生,因此,啪啪時一定要“兩情相悅”。

2.動作輕柔,增加前戲時間

女性在哺乳期,體內雌激素含量較低,陰道分泌物少,相對比較乾澀,再加上啪啪時可能造成會陰傷口或者腹部傷口疼痛,對同房更是有所迴避。因此,男士應該多一些耐心,動作輕柔,取得愛人的同意後適當增加前戲時間,在女性陰道分泌液多時再進行啪啪可減輕插入時疼痛不適;

生完孩子後多久才能啪啪啪? 第2張

3.注意衛生

女性產後哺乳期雌激素含量低,陰道壁粘膜脆性增加,不僅容易裂傷,而且容易感染,因此一定要注意清潔,啪啪前後清潔會陰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或者避免感染;

4.頻率適中

產後性生活不可過頻。很多女性在產後承擔着大部分的照顧寶寶的工作,身體容易疲憊,若性生活過頻可能影響女性正常作息,導致易疲勞、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等風險增加;

5.正確避孕

很多人認爲,產後月經未來潮就不會懷孕,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月經復潮的時間及排卵時間受哺乳的影響。不哺乳的產婦通常在產後6-10周月經復潮,在產後十週左右恢復排卵。而哺乳產婦月經復潮延遲,有的在哺乳期月經一直不來潮,但在月經恢復來潮前,卵巢已經恢復排卵,因此,應該正確避孕。暫無繼續生育要求或者剖宮產術後未滿兩年的夫妻可以選擇工具避孕(避孕套),也可以選擇宮內節育器,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放環。避孕套需要每次同房時全程使用,且在同房前後均需檢查避孕套的完整性。無生育要求的女性也可以選擇絕育術(輸卵管結紮)。

在產後同房時,若女性出現腹部疼痛、會陰部不適、異常出血或者其他不舒服時,均應該及時停止性交,必要時需及時就醫。

產後飲食
產後保健
產後恢復
產後疾病
產後避孕
產後哺乳
產後食譜
哺乳期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