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家長難,做熊孩子的家長更是難上加難!,急起來,分分鐘想請孩子吃“竹筍炒肉”,氣得牙癢癢時,更是恨不得“男女雙打”

原標題: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做家長難

做熊孩子的家長更是難上加難!

急起來,分分鐘想請孩子吃“竹筍炒肉”

氣得牙癢癢時,更是恨不得“男女雙打”

但有人卻因爲打孩子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媽媽一巴掌,8歲女兒沒了!

凌凌今年8歲,一直非常健康。但在一天夜裏,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僅頭暈還有想吐的感覺。雖然家人把她緊急送往了醫院,但是凌凌還是不幸身亡。

而導致這一損傷的原因,竟然就是媽媽的一個習慣性動作——拍打女兒後腦勺,沒想到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據醫生診斷,媽媽的這個行爲可能是導致孩子死亡的一個誘因。後腦勺,因爲有人的呼吸中樞在那裏,如果打的時候,造成呼吸中樞震盪,容易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併發症。不止後腦勺,孩子的太陽穴、耳朵、屁股這些部位都最好不要打!(來源:錢江晚報)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最近發佈了一項聲明和一系列報道再次強調了——

兒科醫生應當引導家長和監護人對兒童使用適當的方式管理其行爲,避免成年人對兒童體罰或辱罵——這麼做只不過是爸媽自己想解氣,不但沒用,還可能貽害孩子一生!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AAP最新發布的聲明:別打孩子!

1

孩子打不得

這已經說了四十年了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第2張

早在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就呼籲其所有成員國禁止對兒童進行體罰並制定關於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的教育方案。

而在1998年美國兒科學會也制定了相應的指南,鼓勵和協助父母通過“打屁股”以外的方法來管理孩子的不良行爲。

在《停止對兒童體罰的全球倡議》的定義中,對孩子的體罰包括“任何導致某種程度的疼痛或不適的物理懲罰”

我們通常說的“打”孩子,即打抽耳光、打屁股等,包括用手或者鞭子、棍子、皮帶、鞋子等工具。

此外,也包括踢、搖、扔、抓、捏、咬、燒、燙,強迫孩子保持不舒服的姿勢,用肥皂清洗孩子的嘴或強迫他們吞下辛辣的香料……這些花樣百出、面面俱到的所謂“懲罰”、“教育”等。

同時,公約還將其它非物理的懲罰,如貶低、侮辱、詆譭、威脅、恐嚇、嘲笑也納入到了體罰的範圍中。

綜上來看,“打”孩子並不單純地只是“打”這個行爲,是包含了有辱人格的系列處罰和體罰行爲。

2

打了孩子,有這些後果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第3張

AAP聲明指出,打孩子其實沒有用,反而還可能會帶來不良的生理心理問題,親子關係也可能因此惡化……

體罰孩子有用嗎?沒有!

一項觀察性研究的結果顯示,孩子在經歷過體罰之後的10分鐘就恢復了相同的行爲,體罰所能帶來的影響其實非常短暫。

而另一項薈萃分析則表明,體罰的長期效果也不怎麼樣,回顧多項研究的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研究並未發現體罰能夠顯著改善孩子的行爲。

體罰帶來大腦結構改變!

長期體罰可能會帶來大腦結構的改變!

研究發現,長期/反覆接受體罰的孩子在18-25歲時,其大腦額葉繪製體積和表現較常人降低,而這一改變可能降低智商。

即使不打孩子,長期被辱罵也可能帶來皮質醇水平的升高,隨後帶來大腦結構的改變。

除了影響孩子的生理健康之外,嚴厲的語言虐待與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有關係

調查顯示,13歲之前遭受嚴厲辱罵的孩子在未來更可能出現行爲問題和抑鬱,這一問題又使得父母變本加厲地使用更爲嚴厲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同時,父母的溫暖並不能改變這一聯繫。

使親子關係更惡劣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第4張

實際上,“喜歡”打孩子有時體現的反而是父母自身的問題。

研究顯示,抑鬱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的行爲持負面看法並更多地體罰孩子,經歷過體罰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爲問題時,也更可能選擇嚴厲的方式來應對。

而反覆的體罰可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更多的攻擊性行爲和爭吵,對親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3

不打孩子,這樣健康管理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第5張

這“十條行之有效的健康管教方法”,家長們快記下來吧!

1.展示和交談:用冷靜的語言和行動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模範的行爲;

2.設定限制:告訴孩子他們可以遵循的、明確且一致的規則;

3.告知後果:告訴孩子如可能導致的後果;

4.傾聽孩子:在解決問題之前學會傾聽;

5.注意孩子:管教孩子最有力的工具是你的注意力——鼓勵良好的行爲並勸阻其它不良行爲;

熊孩子就該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第6張

6.學會讚揚:指出並表揚良好的行爲和嘗試;

7.學會忽視:學會忽視能夠讓孩子瞭解他們行爲的直接後果。

8.準備迎接麻煩:在可能出現不良行爲的問題之前就要想好該怎麼辦,爲之後的活動提前做好計劃並想好孩子該如何表現。

9.重新定義不良行爲:有時兒童行爲不良,是因爲他們感到無聊或者不知道做什麼好,試着爲孩子找點其他事情做做。

10.試着“靜靜”:告訴孩子,如果他們不停止不良的行爲,他們會被要求去“靜靜”。

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更好地教育孩子,更好地維繫親子關係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