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無需過分自責,因爲在這個時候孩子才能慢慢學會應對父母的疏忽和失誤,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當然也有些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比如生活中也有一些媽媽不會照顧寶寶,甚至遺棄寶寶,要是他們用直覺…

原標題: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初爲人父人母的你或多或少都有以下這些煩惱,寶寶哭了要不要哄?總是抱着寶寶,會不會慣壞他?媽媽要不要和寶寶一起睡等等。在寶寶三歲之前,這些育兒問題你都可能遇到,但是具體該怎麼解決呢?彆着急,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讓大家學會科學育兒!

能順產千萬別剖腹產

對於育兒來說,是一個系統性的知識,我們從七個方面的角度來闡述如何帶娃,希望對各位父母家長有所幫助。我們先來講第一個方面,讓分娩成爲情感紐帶,科學育兒的關鍵就是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而親密關係的建立從分娩那一刻就開始了。分娩不僅僅是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個生理過程,還是儘早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情感紐帶。因此父母要充分做好分娩前後的準備,比如分娩前要了解分娩常識、做好產婦的心理安撫、學習給寶寶餵奶的方法、準備寶寶的衣物等等。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除此之外,產婦應該儘量避免剖腹產,選擇順產。因爲剖腹產後媽媽會把原本關注寶寶的精力轉移到自我療傷上,這樣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而且順產是媽媽和寶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也會讓媽媽對寶寶有更多的好感。不過一提到順產還是有很多準媽媽會有些害怕,根據某權威婦產科醫生的總結,想安全順產把握10個要點就可以了,一是選擇合適的接生醫生;二是選擇溫馨輕鬆的分娩環境;三是僱傭專業的分娩教練;四是懷孕期間多活動;五是別採用仰臥的姿勢分娩;六是嘗試各種分娩姿勢;七是合理利用科學技術;八是慎用麻醉劑;九是避免做會陰側切;十是做好分娩計劃。

這10個要點雖然最大程度地創造了順產的條件,但是目前在國內並不容易全部實現。比如選擇合適的接生醫生,對於我國現有的醫療條件和醫院的運作機制來說,並不是每一位產婦都有這個機會。至於選擇溫馨輕鬆的分娩環境,在牀位緊張的情況下更不容易滿足這個要求。不過隨着我國醫療條件的改善和人文醫學常識的增加,情況正在好轉。比如僱傭專業分娩教練的做法,雖然在國內並不容易做到,但是很多人通過邀請產婦的媽媽或者婆婆,甚至是有生產經驗的朋友來擔任分娩教練角色,也有利於安全順產。會陰側切的方法現在也被醫院禁止使用了。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2張

分娩以後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敏感期就到來了,在這段時間父母和寶寶親密相處的方式,比如可以讓寶寶的肚子貼着媽媽的肚子、臉蛋貼着媽媽的乳房,並幫助寶寶吸食母乳。父母還要溫柔的撫摸寶寶和寶寶說話等等,因爲寶寶剛剛從子宮來到這個世界,還不適應外部環境。在寶寶和媽媽的親密相處中,媽媽的體溫、呼吸節奏與子宮裏的環境很相似,可以幫助寶寶從緊張情緒中平靜下來,從而促進親密關係的建立。

父母要學會分析寶寶的哭聲

寶寶出生後,父母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了解寶寶每時每刻的不同需要,這就需要父母掌握寶寶哭聲中的學問,這也是科學育兒的第二個重要方面。對於如何迴應寶寶的哭聲,人們的看法並不統一。有人認爲寶寶哭的時候不能立即抱他,理由是這會讓寶寶養成好哭的壞習慣。實際上哭是寶寶和外界溝通表達自我需要的主要方式,如果父母故意不迴應寶寶的哭聲,可以想象寶寶內心該是多麼灰心喪氣。隨着父母及時迴應寶寶哭聲次數的增加,父母和寶寶的互相瞭解就越來越深,配合的也會更加默契,親密關係也會逐步加強。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3張

寶寶哭聲中的學問有很多,比如說有的家庭爲了讓媽媽好好休息,寶寶出生後就被抱到其他房間,要餵奶了再抱回媽媽身邊,因此媽媽很難聽到寶寶的哭聲。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因爲寶寶的哭聲會刺激媽媽體內的激素反應,促進乳汁分泌,母子之間就會達到一種生物學上的同步。如果把媽媽和寶寶分離,不但會影響母子生物學上的同步,還會阻斷母子倆的親密關係。

生活中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寶寶的一些特殊哭聲,比如有些兩週左右的寶寶會突然發出刺耳的啼哭聲,同時他們的手腳僵直,弓起背、握緊拳頭,而且無論父母怎麼哄寶寶,仍舊不能停止哭鬧,直到最後精疲力盡睡着了,有這種情況的寶寶很可能是腸痙攣了。也有寶寶會發出連續短促的疾哭,同時嘴脣發紫出氣很費勁,有時候還有發燒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寶寶可能患上了肺炎,需要馬上到醫院診療。還有寶寶出現連續短促的哭聲,聲音不大,但是帶着緊迫感好像透不過氣來,而且有痛苦掙扎的表情,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爲寶寶窒息缺氧了。怎麼樣?寶寶哭聲中的學問還是挺多的。那麼寶寶哭了,家長應該怎麼哄呢?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4張

想帶娃,把寶寶貼在身上吧

接下來我們說說帶娃的第3個方面,關於如何抱寶寶的,那就是把寶寶貼在身上。有了寶寶以後,很多父母發現屬於自己的時間一下子變少了,尤其對於媽媽來說,自己要麼照看寶寶,要麼去忙其他事情,似乎經常處於兩難境地。不用着急,把寶寶貼在身上的辦法,可以讓父母們緩解一下這方面的焦慮。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國外有一個妻子叫“瑪莎”,作爲8個孩子的母親,瑪莎光是帶自己的孩子就已經夠忙的了,但她同時還有一份哺乳顧問的工作,而且還要經常出去講授相關課程。我們可以想象這位媽媽的時間得多麼緊張,但是把寶寶貼在身上的方法幫助了她。

有一次瑪莎有一場必須要去講授的課程,但要命的是當時只有6個月大的寶寶瑪修生病了,於是瑪莎就用揹帶揹着瑪修,在講臺上面對着臺下150名兒科醫生講完了約定的課程。課程結束後,現場一位醫生走過來對她說,你做的比你說的更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方法是國外一位育兒專家在一次國際育兒會議上發現的,他看到兩位來自贊比亞的媽媽用揹帶把寶寶貼在身上,這些寶寶們要麼在睡覺、要麼在玩,看起來都無比滿足。這位育兒專家就問她們爲什麼這麼做?媽媽們回答說,因爲這樣對寶寶好,也讓她們感到輕鬆,這正是親密關係的體現。經常貼在媽媽身上,有更多時間和媽媽在一起的寶寶會更加快樂、哭聲更少、獨立能力更強,因爲寶寶把哭鬧的精力用在了成長上,所以他們的發育也會更好,媽媽和寶寶之間的關係也更緊密。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5張

當然把寶寶貼在身上的好處還遠不止這些。這樣做不但會促進寶寶生活的規律性,有助於寶寶調節四肢運動,還能提高寶寶的學習能力。這些貼在父母身上的寶寶投入與外界交流中的時間更多,經常處於一種自然而然的學習狀態,所以這些寶寶的發育當然會更好。

母乳餵養好處多多

新生的寶寶除了吃就是睡,那麼科學帶娃的第4個方面,就是用母乳哺育寶寶。現在仍然有人熱衷於奶粉餵養,把母乳餵養簡單的視爲給寶寶餵飯,但其實母乳餵養遠不是給寶寶餵飯,讓寶寶填飽肚子這麼簡單。首先母乳遠比配方奶粉、米粉等人工產品更適合寶寶。母乳中含有寶寶成長必需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且這些營養成分的搭配會隨着寶寶的生長髮育自動調節比例,這是任何人工合成產品無法做到的。有研究顯示,吃母乳時間越長,孩子的智商優勢就越明顯。除此之外,母乳中含有400多種配方奶粉中沒有的營養成分,比如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這是一種抗感染的蛋白質。在寶寶身體的防衛系統發育成熟前,他們就是天然的抗生素,能保護寶寶的健康,因此母乳又被譽爲寶寶最好的預防針。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6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寶寶在吃奶的時候會經常含着乳頭睡着?這是因爲母乳中有催眠成分,所以寶寶在吸吮時經常會喝着喝着就睡着了。母乳的這種功效,人工合成的產品也只能是望而興嘆了。母乳餵養對寶寶的好處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瞭解,母乳餵養對媽媽也好處多多。比如說寶寶的吸吮會讓媽媽的身體產生泌乳素和催產素,這些激素有鎮定的作用,因此媽媽也能更快入睡,得到更好的休息。而且寶寶的每一次吮吸還會刺激媽媽的子宮收縮,幫助媽媽恢復身材。除此之外,哺乳還能降低媽媽患乳腺癌的機率。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要問,母乳餵養的好處是很多,但也不能一直喂下去,什麼時候斷奶合適呢?關於給寶寶斷奶的方面,首先注意一點,不要給寶寶過早斷奶,母乳餵養並不會助長孩子依賴性。延長母乳餵養時間的寶寶,因爲有更強的安全感反而更加獨立。具體什麼時候給寶寶斷奶呢?一般是在寶寶9個月到三歲半之間都可以進行斷奶,當然具體情況要看寶寶對喝母乳的需求是否已經消失,不過母乳餵養也不是絕對安全可靠,它可能會引起寶寶過敏。

通常來說媽媽吃下的食物在兩小時後就會進入乳汁,如果食物中有讓寶寶過敏的成分,寶寶就會感覺不舒服。比如媽媽吃了能導致寶寶腸痙攣的食物,24小時內寶寶就會鬧肚子。所以當寶寶不舒服時,父母首先要排除引發寶寶過敏性反應的食物。具體來說,第1步把有可能造成寶寶不舒服的食物寫下來,並列出寶寶的不適症狀,整理出一個可疑食物和寶寶症狀的清單。第2步使用排除法,在食譜中逐一去掉可疑食物,堅持10~14天,同時注意觀察寶寶的症狀是否緩解。第3步,如果寶寶的不良症狀緩解,可以再試着吃一次某些可疑的食物,通過寶寶的反應來確定這些食物是否是罪魁禍首。當然如果媽媽十分確定是哪些食物導致寶寶不舒服,近期就直接避免再次食用。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7張

在母乳餵養過程中,除了寶寶過敏這種不安全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很多媽媽也不得不面對。那就是在哺乳期,媽媽可能因爲偶爾生病需要吃藥,媽媽吃藥的藥物就會進入乳汁,影響寶寶的健康。那麼媽媽如何在哺乳期間安全用藥呢?首先,媽媽能不吃藥就別吃藥,而是通過多休息、多喝水等措施,增強身體抵抗力。其次,如果媽媽必須吃藥,就要調整餵奶與服藥的時間,大多數藥物在服藥後1~3個小時內在血液內達到濃度最高值,但在6個小時後就差不多能完全被吸收並分解了。所以媽媽最好在吃藥前給寶寶喂一次奶,再用容器儲存一些乳汁備用,然後再吃藥。在下次喂寶寶吃奶前先擠出寶寶一頓餐量的奶倒掉,防止這部分乳汁中有藥物殘留。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8張

如何應對寶寶的睡眠?

說完了吃,我們再來聊聊睡。這也是科學育兒的第5個方面。很多人對媽媽是否應該和寶寶一起睡覺一直很糾結,甚至有人堅持把寶寶放進嬰兒牀睡覺,認爲這有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性,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其實對於寶寶是否需要和媽媽一起睡的問題,判斷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寶寶和媽媽是否都能舒服的入睡。無論寶寶還是媽媽,如果入睡困難,最終都會影響親密育兒活動。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科學育兒好像就要求父母必須整天圍着寶寶轉,這豈不是等於對寶寶百依百順了嗎?寶寶要什麼就給什麼,會不會把寶寶寵壞?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9張

不完美是對寶寶的歷練

先彆着急,這就是我要說的第6個方面,把握平衡與界限。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天我的妻子大發脾氣說,我連洗澡的時間都沒有,小傢伙總是離不開我。這種情況大多數新手媽媽都可能遇到。不過如果媽媽真的刻意滿足寶寶的一切需求,對寶寶百依百順,最終會因爲疲憊不堪大發脾氣,這對於寶寶的成長反而不利。對此媽媽要學會適當拒絕寶寶,怎麼拒絕呢?

其實嬰兒期的寶寶特別希望媽媽能一直陪伴他,這時媽媽可以讓爸爸或者其他人適當參與照看寶寶,這就是媽媽對寶寶的一種拒絕方式了,這會讓媽媽有一定時間休息,以便恢復精力。媽媽對寶寶的這種適當拒絕,其實就是把握平衡與界限,既不過分遷就寶寶,又能照顧媽媽的需要。再比如說媽媽偶爾餵奶不及時,父母偶爾沒有及時給孩子換尿布等等。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無需過分自責,因爲在這個時候孩子才能慢慢學會應對父母的疏忽和失誤,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因爲孩子們遲早要面對世界給予的打擊,正是父母的不完美,或者叫做父母對平衡與界限育兒原則的把控,才能讓寶寶有機會去適應外部的挫折。相反,那些過於追求完美、從不犯錯的父母們,卻破壞了把握平衡與界限的原則,剝奪了嬰兒的成長機會。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10張

理智學習育兒知識

除了要掌握平衡和界限之外,父母還要學會分辨各類育兒建議,這是科學育兒的第7個重要方面。新手父母因爲缺乏育兒經驗,面對剛出生的寶寶,總會有一種戰戰兢兢的感覺,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從外界吸收經驗,這時父母就要學會如何篩選科學的育兒建議。某位女明星曾經在微博中說,自己生第1個孩子時,因爲相信所謂哭聲免疫法,任由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自己流着淚,也應着心腸不抱女兒。後來每當想起這些這位女明星就懊悔萬分。

其實生活中類似的建議還有很多,比如一歲以後就不能再餵奶了,別總抱着他,你會寵壞他等等。在聽信他人的育兒建議前,媽媽一定要先用自己的直覺衡量一下,比如那位明星媽媽,當寶寶因爲想被抱而哭喊的時候,他應該順從自己的母性直覺,馬上把寶寶抱起來,而不是強忍着自己母性衝動,對一個錯誤建議不加衡量。實際上寶寶在哭鬧時得不到迴應,需要擁抱,卻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對環境、對母親失去信任,被無助感包圍。對於寶寶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傷害,而且想抱孩子卻不能抱的情況,也會讓媽媽產生一種寶寶被奪走的恐慌與憤怒感,最終影響親密關係。

從七個方面學習科學育兒法,讓孩子少生病,與父母親密度更高 第11張

當然也有些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比如生活中也有一些媽媽不會照顧寶寶,甚至遺棄寶寶,要是他們用直覺去衡量育兒方法根本不靠譜,這其實是對母性的一種誤解。因爲媽媽的直覺只有在他們感到完全安全的情況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那些媽媽之所以不會照顧寶寶,除了自身因素,比如有某種心理障礙、性格缺陷等,還與自己的生活環境有關,比如和婆婆慪氣、和老公吵架,甚至懷疑老公出軌等。所以當寶寶出生後,全體家庭成員,尤其是爸爸,應該全力營造一個安全、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媽媽全身心的投入育兒中。

看到這裏很多父母會覺得科學育兒太費時間了,坦率的說,科學育兒註定要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在寶寶身上,但並非苦海無邊。從長遠看這還是最輕鬆的方法,不但會讓寶寶情緒更加穩定、獨立性更強,寶寶常見的一些疾病,如發燒、腸痙攣等發生的機率也會降低,而且還能促進寶寶的發育,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成長、發育和與外界互動上。

通過以上七個方面,如果家長朋友們做到了,那麼我相信,您一定能讓您的寶寶健康、茁壯的成長、成材!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